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1.
农田杂草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机农田杂草控制是农业生产的一大难题,通过施肥方式改变杂草的竞争格局有望成为杂草控制的新途径。以暖温带有机玉米田为研究对象,设置了5种不同处理,即不施肥对照处理(CK)、施用牛粪处理(CM)、施用蚯蚓处理过的牛粪处理(EM)、免耕秸秆不覆盖处理(NT)和免耕秸秆覆盖处理(NS),研究不同耕作和施肥方式对田间杂草密度、生物量、生物多样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有机玉米农田内共发现杂草17种,CK杂草总密度最高,但杂草总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指数较低。EM杂草总生物量和牛筋草(Eleusine indica)生物量最高,分别比CK增加了192.6%和224.8%(P〈0.01),物种丰富度和生物多样性指数较低,优势集中度指数较高。NS杂草总密度、总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与NT相比显著降低。此外,EM玉米(Zea mays)产量比CK高40.2%(P〈0.01),比CM高19.6%(P〈0.01)。施用蚯蚓处理过的牛粪不仅提高了玉米产量,而且可以促进优势种杂草的生长,提高杂草群落的优势集中度。  相似文献   
92.
副结核荧光PCR试剂盒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TaqMan荧光标记探针技术原理, 建立副结核分枝杆菌特异的实时荧光PCR快速检测鉴定方法并组装形成临床诊断试剂盒。试剂盒提供荧光PCR与样品核酸提取试剂, 检测全程包括样品处理可在1 d内完成。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 试剂盒对8株副结核分枝杆菌标准菌株的检测均呈典型阳性反应, 对牛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等其它12种分枝杆菌标准菌株以及大肠杆菌、肺炎链球菌等多种常见微生物均呈阴性反应。试剂盒检测灵敏度可达单个菌细胞、15个基因拷贝, 比常规PCR检测灵敏度提高100倍。对每份添加50~100个菌细胞的20份阴性牛奶样品进行检测, 均呈阳性反应。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 试剂盒组内变异系数为1.41%, 组间变异系数为2.42%。采用所研制的副结核分枝杆菌荧光PCR试剂盒对来自广东地区7个奶牛场的250份牛奶样品和粪便样品、来自10个养猪场的143份猪血清样品, 以及3批次进口食蟹猴共100份血清样品进行检测, 检出牛奶样品中副结核分枝杆菌阳性率为7.7%, 牛粪样品中阳性率为3.7%, 猪血清样品中阳性率为8.2%, 进口猴血清样品中阳性率为3.0%。  相似文献   
93.
斑鳢、乌鳢及其杂交种遗传差异的AFLP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斑鳢、乌鳢和杂交鳢(斑鳢(母本)与乌鳢(父本))共85个个体(其中斑鳢、乌鳢各30个,杂交鳢25个)进行了遗传差异分析。结果表明11对引物组合共检出了459个不同的扩增片段,扩增出的多态谱带数350条,多态性比例为76.25%,平均每对引物组合扩增出31.8条多态条带。乌鳢与斑鳢种群间存在稳定的、可以简单地借以进行群体鉴别的标记条带169条,其中父本(乌鳢)特异性条带78条,72条能够稳定地遗传给杂交鳢;母本(斑鳢)特异性条带89条,71条能够稳定地遗传给杂交鳢。杂交鳢另外出现了3条非双亲的条带。遗传差异的分子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斑鳢与乌鳢种群间的遗传相似度为0.5161,杂交鳢与斑鳢和乌鳢种群间的遗传相似度相近,分别为0.7189和0.7476,斑鳢与乌鳢之间以及杂交鳢与斑鳢和乌鳢之间的种群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6615、0.3300和0.2909,即AMOVA分析显示斑鳢、乌鳢和杂交鳢间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分化。UPGMA聚类分析显示,在个体间,斑鳢与乌鳢能区分成两大类,杂交鳢则分散于斑鳢和乌鳢种群中;在群体间,杂交鳢首先与乌鳢聚类,然后与斑鳢相聚,表明杂交鳢种群总体上更偏向于父本乌鳢。研究结果表明,杂交鳢与斑鳢和乌鳢发生混杂的可能性很大,应该对杂交鳢进行隔离养殖。本文结果将为斑鳢、乌鳢和杂交鳢的遗传分析提供实验依据,也为其种质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
<正>为阐明桥本氏病自身抗体产生机制,本文建立了敏感度高的抗体测定法,研究末稍血淋巴细胞(PBL)对各种抗原刺激的反应和Ia阳性T细胞的作用。 方法:用生物素—抗生物素(B—A)EIA法测定甲状腺球蛋白(Tg)抗体价和微粒体(Mic)抗体价。在无刺激、特异抗原刺激及核系分裂原刺激下,研究PBL产生  相似文献   
95.
提出了一种非线性耳蜗滤波器组的设计方法,设计的耳蜗滤波器组结构简单,易于实现,能模拟因输入信号电平的不同而引起的耳蜗滤波器的非线性特性,而且其特征参数能随着更新实验结果的出现灵活地加以修正。文中给出了设计细节以及具体的数字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96.
应用小鼠离体胰腺碎片灌流技术研究了在37、25、10和40℃下胰腺的淀粉酶释放以及乙酰胆碱(ACh)对胰淀粉酶释放的刺激效应。灌流液采用Krebs-Henseleit(KH)溶液,对照温度为37℃。实验观察到:25℃时淀粉酶的释放量减低,10℃时极明显减低,而40℃时淀粉酶释放量明显增加。在KH灌流液中加入ACh对淀粉酶释放有刺激效应。但是10℃时的刺激效应比37℃时大约降低一半,而40℃时ACh对淀粉酶的刺激效应仍保持较高水平。在离体条件下基础淀粉酶释放主要是在胰内神经节影响下神经末梢释放ACh的结果。结果表明,低温可降低胰腺泡细胞对ACh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97.
目的 研究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耐药机制,为CRKP的医院感染控制及临床用药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对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临床收集、分离的128株非重复CRKP,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临床常用抗生素对CRKP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采用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modified carbapenem inactivation method, mCIM)联合EDTA-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EDTA modified carbapenem inactivation method, eCIM)方法检测128株CRKP的产碳青霉烯酶型;通过PCR扩增并进一步测序确定菌株的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毒力基因、荚膜血清型和耐药基因突变位点。结果 CRKP菌株对多黏菌素B、替加环素和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耐药率分别...  相似文献   
98.
美洲鲥胚胎及仔稚鱼的发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早期生活史阶段的生长发育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测量, 描述了胚胎和仔、稚鱼的生长发育特征。美洲鲥受精卵球形、无油球, 为沉性卵, 卵径2.85-3.28 mm。在水温20.3℃-21.9℃孵化条件下, 经过82h 孵化出膜, 根据其胚胎发育过程的形态特征, 胚胎发育分为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出膜期7 个发育阶段。美洲鲥初孵仔鱼全长为(8.56±0.36) mm, 其卵黄囊体积为(4.57±0.77) mm3。1 日龄仔鱼脑部发育明显, 口张开, 肛门开通, 胸鳍形成。2 日龄仔鱼卵黄囊体积(0.71±0.23)mm3, 只有刚孵化的15.54%。3 日龄仔鱼经过1d 的混合营养期, 卵黄被完全吸收, 4 日龄仔鱼完全营外源性营养, 卵黄囊的体积(V)随孵化时间(h)的变化方程为V=4.1583e?0.0356h(R2=0.9901)。此后, 背鳍鳍条、尾鳍鳍条、臀鳍鳍条和腹鳍鳍条相继在晚期仔鱼出现, 9 日龄仔鱼尾椎开始弯曲, 21 日龄仔鱼尾椎弯曲完成。27 日龄鱼鳞开始形成, 到33 日龄稚鱼全身披鳞, 个体发育进入幼鱼期, 仔稚鱼期间的生长模型方程为: TL=0.0049D2+0.5091D+9.2578 (R2=0.9885, TL 为全长, D 为日龄)。    相似文献   
99.
急性弛缓性麻痹聚集病例病原毒力和分子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索脊灰病毒型内重组、位点突变等分子特征与神经毒力的关系,对2002年6月四川省攀枝花地区发生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聚集病例的分离病毒株进行了转基因小鼠(PVR-Tg21 mice)神经毒力实验和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测定。结果显示:所测4株分离病毒(均为Ⅱ型脊灰病毒)神经毒力没有明显升高。4株病毒基因全长都是7 439bp,编码区翻译的氨基酸全长2 207aa。4株病毒的VP1区核苷酸序列完全相同。6208和6235c两株病毒是由Ⅱ型和Ⅲ型脊灰病毒在3A区重组而来,6209和6236两株病毒是由Ⅱ型和Ⅰ型脊灰病毒在2C区重组而来。4株病毒在5'非编码区nt481和VP1区的nt2 909两个强减毒位点都发生回复突变,6209和6236两株病毒重组的SabinⅠ的重要减毒位点nt6 203亦发生回复突变。结合神经毒力实验和序列分析结果可以确定脊灰病毒的型别间的重组与神经毒力没有直接关系,同时可以推论SabinⅢ的nt5 832,SabinⅡ的nt1 450和nt2 386这3个位点可能是毒力相关位点。  相似文献   
100.
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属于鲈形目, 科、石斑鱼亚科、石斑鱼属, 是中国东南沿海暖水性礁栖的名贵海产经济鱼类. 采用PHA活体注射结合秋水仙素培养, 取点带石斑鱼全肾, 低渗处理, 空气干燥制片法制作染色体标本, 利用Alu I 限制性内切酶介导的原位切口平移显带技术, 在点带石斑鱼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上诱导出带纹清晰、分散良好的多重带. 结果显示, 多数染色体显现出8-10条带纹, 最少的一对染色体也有4条带纹, 同源染色体带纹基本一致, 在每对染色体上的数目及其分布具明显特征性且相对稳定, 同时发现不同分裂相的同一号染色体上, 特征带纹鲜明一致, 带纹数目基本吻合, 具有可重复性和可操作性; 然后用人X和Y染色体文库特异DNA为探针, 对点带石斑鱼的有丝分裂中期分裂相染色体进行了描绘研究. 结果表明, 点带石斑鱼染色体组中测出了人X染色体特异DNA同源片段的3个保守同线群, 分别在点带石斑鱼的第7、第13和第22号同源染色体上, 它们的杂交信号最近边距着丝粒的百分比距离分别大约为62.3%、43.4%及44.4%; 人X染色质同源片段的大小约占点带石斑鱼基因组的4.63%. 但用人Y染色体DNA描绘点带石斑鱼染色体时, 没有检测出可见的同源片段. 研究结果可以为从低等脊椎动物到人类性染色体的进化过程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