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20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51.
将双链RNA导入细胞内会引起与其同源基因的沉默,这种现象称为RNA干扰(RNAinterference,RNAi)。就RNAi技术的定义、发现过程、作用机制、产生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同时对RNAi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2.
153.
褐腐病是核果和仁果类果树上的一种重要病害。本研究从采集自新疆野果林中的褐腐病样上共分离到75株褐腐菌。利用内转录间隔区(ITS)、β‐微管蛋白基因和延伸因子(EF1α)基因序列和形态学方法,对这些菌株进行了种类鉴定。结果显示:67株为Monilinia fructigena,8株为M. laxaM. fructigenaM. laxa都分布在新疆北部的天然野果林中。M. fructigena主要来自野苹果、樱桃李、野杏和欧洲李。M. laxa主要来自樱桃李、野苹果和红樱桃。这是首次在新疆地区的野生果林中发现M. fructigenaM. laxa。研究结果不仅对了解当地栽培果园的侵染源有帮助,而且为研究褐腐菌的起源与演化提供了试验材料。  相似文献   
154.
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天然植被区由藻类、藓类结皮所覆盖的土壤和流沙为研究对象,采用原状土室内培养法,在15和20 ℃两个温度、10%和25%两个湿度下连续培养20 d,分别在培养后的第1、2、5、8、12、20天连续测定土壤样品中的NO3--N含量,探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荒漠土壤的净硝化速率在干旱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藓类结皮的NO3--N含量(2.29 mg·kg-1)高于藻类结皮(1.84 mg·kg-1)和流沙(1.59 mg·kg-1),3种类型的土壤净硝化速率介于-3.47~2.97 mg·kg-1·d-1之间.10%湿度条件下,藻类和藓类结皮在25 ℃下的净硝化速率比15 ℃分别减少75.1%和0.7%;25%湿度条件下,分别减少99.1%和21.3%;15 ℃、10%湿度条件下藻类和藓类结皮的净硝化速率比25 ℃、25%湿度条件下增加193.4%和107.3%.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无论土壤湿度增加或减少,干旱过程中的荒漠生物土壤结皮-土壤系统净硝化速率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55.
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Host)Barkworth et Dewey)是禾本科小麦族植物中的一个异源六倍体物种,是重要的牧草植物,在小麦的抗病育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在体细胞中期染色体上,对18S-5.8S-26S rDNA位点进行了物理定位,发现该物种有3~4对染色体携带18S-5.8S-26S rDNA主位点.结合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分析,证明中间偃麦草的St基因组中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短臂末端携带一个主位点,其余2~3对主位点位于E基因组染色体上.对不同来源的材料研究表明:18S-5.8S-26S rDNA位点的数目(包括主位点和小位点)、位置、拷贝数在不同收集材料之间的差异较大,甚至在同一个体的不同细胞中也存在差异.讨论了rDNA物理作图数据在分析系统发育问题中的局限性.结合中间偃麦草的三个可能的二倍体基因组供体(Th.bessarabicum、Th.elongatum和Pseudoroegneria stipifolia)rDNA位点分析的结果,对中间偃麦草进化过程中rDNA位点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其中一份材料的核ITS序列进行了克隆、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在中间偃麦草中,ITS序列具有很高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56.
利用PCR技术从油菜Brassica napus H165基因组DNA中分离了napinB启动子,序列分析表明,扩增片段(nap300)与文献报道的napinB启动子相应区域的同源性为97%,将其与gus连接构建种子特异性表达载体,农杆菌介导转化烟草,PCR,Southern结果显示,nap300已整合到烟草基因组DNA,获得了转基因植株。  相似文献   
157.
为研究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Rab5(PcRab5)和Rab6(PcRab6)的生物学功能, 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了克氏原螯虾pET-B2m-PcRab5和pET-B2m-PcRab6原核表达载体, 并进行了诱导表达和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采用ELISA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了抗体效价和特异性。将PcRab5和PcRab6的原核表达蛋白和多克隆抗体注射到健康克氏原螯虾体内, 研究了其对血淋巴细胞吞噬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构建的pET-B2m-PcRab5和pET-B2m-PcRab6原核表达载体经诱导后可表达目的蛋白, 分子量均为67 kD, 纯化后蛋白条带单一, 纯度较高。重组表达纯化后的PcRab5和PcRab6蛋白免疫日本大耳兔分别获得效价为1:2048 K和1:512 K的兔抗血清, 制备的抗体可分别特异性识别PcRab5和PcRab6蛋白。将PcRab5和PcRab6蛋白注射健康克氏原螯虾后, 其血淋巴细胞中可吞噬荧光微球的细胞比例分别显著上升至38%和30%(P<0.01)。而将纯化的PcRab5和PcRab6多克隆抗体分别注射至螯虾体内后, 其血淋巴细胞的吞噬细胞比例均出现显著下降(P<0.05), PcRab5和PcRab6蛋白参与了血淋巴细胞吞噬功能。实验为进一步研究克氏原螯虾PcRab5和PcRab6分子功能奠定基础, 也可为理解甲壳动物Rab5和Rab6在血淋巴细胞吞噬功能中的作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8.
[目的]建立促胰岛素分泌肽融合蛋白(Exendin-4-Fc fusion protein,简称E4F4)生物学活性的检测方法,并对新建方法进行优化及验证。[方法]采用U2OS/GLP-1R转基因细胞系,通过酶标法检测胞内cAMP含量的改变来测定E4F4生物学活性。[结果]U2OS/GLP-1R转基因细胞系在30代以内均可用于E4F4生物学活性的检测,细胞接种密度为1.2×10^(4)/孔,药物作用时间30 min为该方法的最佳检测条件;在0.00305~50μg/mL范围内,剂量效应曲线呈典型的S型半对数曲线;3批E4F4成品分别进行加标回收试验,回收率均在80%~120%之间;对同一批E4F4成品独立测定8次,CV%值为12.81%;3批E4F4成品在3个工作日内进行生物学活性检测,每批分别测定3次,9次试验的CV%为16.73%。[结论]经过细胞接种密度、细胞代次和药物作用时间的优化,建立的U2OS/GLP-1R细胞酶标法专属性强,精密度好,准确性高,可作为E4F4生物学活性的常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59.
皮肤鳞状细胞癌来源于表皮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分化的平衡失调。近来研究表明,甲基转移酶3(METTL3)介导的m6A修饰在多种癌症研究中成为前沿热点。然而, METTL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作用尚未报道。该研究目的在于了解METTL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发生中的作用。通过构建shRNA敲低皮肤鳞状细胞癌中METTL3,研究其对WTAP、METTL14以及m6A修饰水平的作用。此外,应用免疫组化、免疫印迹、qPCR以及裸鼠荷瘤实验,在体外和体内水平研究敲低METTL3对鳞状细胞癌增殖、分化和自我更新的影响。结果显示, METTL3在鳞状细胞癌细胞中表达上调。敲低METTL3能降低METTL14以及m6A修饰水平。敲低METTL3促进癌细胞的分化,并增加IKKα的表达;同时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自我更新,降低自我更新相关基因的表达。综上,该实验证明了METTL3在调节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分化和自我更新中的关键作用。该研究也为皮肤鳞状细胞癌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60.
目的 研究吲哚丙酸(IPA)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肠道巨噬细胞和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SPF级6~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葡聚糖硫酸钠组(DSS模型组,饮用3%DSS7 d)及IPA组(在DSS给药前2 d行IPA灌胃),每组12只。每日观察小鼠体质量变化;DSS给药第7天处死小鼠,测量结肠长度及评定病理学评分,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肠道巨噬细胞M1/M2比例,并用16S r RNA基因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DSS模型组小鼠体质量显著下降,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肠道巨噬细胞M1/M2比值显著升高,结肠长度显著缩短(均P<0.05);与DSS模型组比较,IPA组小鼠体质量下降程度降低,结肠长度增加,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肠道巨噬细胞M1/M2比值均降低(均P<0.05);增加了肠道菌群丰度及多样性,显著增加了普雷沃菌属丰度,减少了拟杆菌属和肠球菌属的丰度。结论 IPA可以通过调节肠道巨噬细胞M1/M2的比例和增加肠道菌群多样性缓解UC小鼠的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