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52篇
  2024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苦马豆素的免疫原性及抗肿瘤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苦马豆素(Swainsonine,SW)属吲哚里西啶生物碱,是疯草(Locoweed)的主要有毒成分。SW主要是通过抑制溶酶体α-甘露糖甙酶Ⅰ和高尔基氏体α-甘露糖甙酶Ⅱ的活性使家畜中毒。除了研究SW的毒性外,学者们还根据其可抑制α-甘露糖甙酶的活性,对其抗肿瘤活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可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和实体瘤在小鼠和肿瘤患者身上的生长,刺激宿主的免疫系统,增强免疫细胞对肿瘤的杀伤活性。近来又有人从免疫学角度研究了SW的免疫原性。本文主要从SW的免疫原性及其抗肿瘤活性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2.
广州地区甲真菌病致病真菌的变迁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解广州地区甲真菌病的致病菌种分布情况.方法笔者采用真菌培养法对临床症状典型或镜检阳性的甲真菌病病甲进行培养.结果分离出致病真菌618株,其中皮肤癣菌417株,占67.5%,酵母菌149株,占23.8%,霉菌54株,占8.7%.结论广州地区的甲真菌病的致病菌除皮肤癣菌外,酵母菌,霉菌也占一定的比例,近几年酵母菌感染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3.
宗天韵  周玮莹  周平 《生态科学》2019,38(2):182-190
南岭山地位于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福建五省的交界处, 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带。认识南岭地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对于深入了解南岭山地生态屏障作用及气候变化条件下该区域的降水规律意义重大。利用1968—2015年中国南岭区域14个气象站的逐月降水资料, 主要采用Mann-Kendall统计检验法、聚类分析法、小波分析方法和Kriging插值法, 研究了南岭地区48年内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①南岭区域的多年平均雨量分布在1203.19 mm到2019.56 mm之间, 总体上来看, 南岭地区降雨量主要集中在南部, 自南向北呈减少趋势, 降水量随着经度增加而增加, 随纬度增加而减少, 且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少。②通过对14个站点的48 a降雨情况进行聚类分析可将南岭全区域划分为5个子区域, 全区域以及5个子区域春季、秋季的降水量呈下降趋势, 夏季和冬季呈上升趋势, 汛期大多表现出下降趋势, 非汛期大多呈上升趋势, 但除了南岭最西部的子区域的汛期降雨量表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以外, 其余区域的各时间段降雨量趋势变化均不显著。③全区域和5个子区域的年均降雨量在48 a内没有发生显著的突变, 人类活动以及气候变化对于南岭地区的降水尚未造成非常明显的影响。④南岭地区降雨序列存在多个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 仅有2 a和13 a通过了85%的红噪声检验, 13 a周期所对应的小波方差峰值较2 a的峰值更高, 因此可将13 a作为南岭地区降雨量变化的主周期。研究结果可为南岭地区的农业、林业、旅游业发展决策和生态屏障作用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4.
杉林细柄阿丁枫混交林涵养水源功能和土壤肥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绍栓 《生态学报》2002,22(6):957-961
对25年生杉木细柄阿丁枫混交林进行研究表明:混交林对土壤的物理性质、养分含量、酶活性和涵养水源功能均有良好的作用。混交林林分持水量为2212.84t/hm^2,杉木纯林为1841.62t/hm^2。混交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孔隙组成和水分状况均比纯林好/混交林土壤养分含量比弛林高,0-20cm层有机质含量比纯林增加80.5%,全氮,全磷、水解性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比纯林提高28.8%、39.8%、32.0%、56.6%和76.8%;混交林土壤酶活性比杉木纯林高,0-20cm层转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比纯林增加156.1%、72.6%、30.0%和10.3%。  相似文献   
35.
目的:研究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及对髋关节功能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2年8月到2015年5月间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PFNA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术后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评分和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方面,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4.66%)明显低于对照组(20.94%)(x~2=5.11,P=0.02);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后,血清IL-6、IL-10、TNF-α表达水平,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显著,手术创伤较小,术中出血量低,且并发症较低,且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6.
系统研究了反应介质、水活度、温度、pH等因素对脂肪酶Novozym435催化乙酸甲基苯甲酯立体选择性氨解反应的影响。以正己烷为反应介质,酶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和对映体选择性;适宜的反应温度为25℃~35℃;最适反应体系初始水活度为0.33;较适宜的pH范围为6~7。  相似文献   
37.
江西省九连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1. 九连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南部的南岭山地东段,处于江西南部,与广东边境相连,北纬24˚31′一24˚39′,东经114˚27′一114˚29′,面积约2000公顷。2.自然保护区内动植物种类极为丰富,其中高等植物1200种以上,约有206科;苔藓植物约30种,蕨类约62种,种子植物1100种以上。脊椎动物100多种。3.动植物区系起源较古老,有许多古代的科属,包括很多残遗种和稀有种。又是我国著名的单种属:观光木属和半枫荷属的家乡。有许多稀有的珍贵动物如:云豹、金猫、豹、华南虎、獐、水鹿、鬣羚、大灵猫、穿山甲、水獭、白鹇、平胸龟等。动物区系上,属于东洋界的华中区。4.自然保护区植被主要有四个群系纲;Ⅰ.常绿阔叶林;Ⅱ.针叶林;Ⅲ.山地草甸;Ⅳ.山地苔藓、矮林;14个群系,约19个群丛。顶极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相似文献   
38.
染色体倍数与杂种优势之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杂种优势是植物界的一个普遍现象,也是提高栽培作物产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目前,除少数栽培作物外,大部分作物都已成功地利用了杂种优势。杂种优势的利用基本上集中在二倍体,在生产上大面积利用的以收获种子为目的的多倍体并不多,如小麦(异源六倍体)、大豆(异源四倍体)、花生(异源四倍体)等。其原因除制种较困难外,关键是杂种优势多不及二倍体,但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一个完整的理论对此进行系统解释,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以供同行参考。1 内源优势与外源优势笔者认为,多倍体作物杂种优势不强与其染色体组成有关。…  相似文献   
39.
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 ,基因治疗已经成为治疗人类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同时也是维护人类健康最有发展前景的手段之一。诸如遗传病、肿瘤、和传染病与心血管病的基因治疗。遗传免疫方面 ,病毒性疾病和肿瘤的基因治疗 ,如将病毒抗原基因 (HBsAg)及一些肿瘤抗原基因 (CEA)直接注入人体内而产生抗体 ;人类亚健康状态 ,如肥胖、秃顶、疲劳、衰老等的基因治疗。然而基因治疗目前仍面临着许多困扰 ,如基因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社会伦理等诸多问题 ,因此在临床实际应用中要慎之又慎。只有对基因治疗合理规范和正确引导并遵循伦理原则 ,才能最终推动现代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0.
植物通过每隔几年产生大量种子的丰年策略提高贮食动物传播种子效率,但人为采摘活动降低了种子的可利用量,从而影响贮食动物行为及种群动态。为研究红松球果采摘如何通过降低松果可利用量而影响贮食动物行为,我们基于黑龙江凉水自然保护区2003-2012年红松结实量和采摘量的变化,比较分析了结实大小年间松鼠贮点大小、贮点深度、贮食密度和贮藏量、松鼠花鼠种群以及2010年和2011年花鼠洞穴贮藏量的差异。结果显示:结实大年松鼠的平均贮点大小显著高于小年,大贮点比例增加,贮食密度和贮藏量也明显高于结实小年,但随着结实量的增大,球果采摘量增加,使松果可利用量减少,由此结实大年2011年松鼠贮食密度并未随结实量增加而增加,反而低于2003年和2008年,松鼠遇见率也没有在该结实大年有所增长。而花鼠种群和洞穴松籽贮藏量在结实大年和小年间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红松球果采摘对松果可利用量和松鼠贮食行为有较大影响,应合理确定大年的采摘量以保证贮食动物的食物丰度,维系红松生态系统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