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0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81.
蓝细菌是唯一可进行放氧光合作用的原核微生物,基于光合蓝细菌构建“自养型细胞工厂”具有广阔前景。但以蓝细菌作为底盘进行生物燃料及化学品的合成仍存在细胞耐受能力差、产量低等问题,导致实现工业化生产的经济可行性还比较低,亟需通过合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构建新的藻株。近年来,实验室适应性进化(adaptive laboratory evolution,ALE)已被用于底盘工程中,实现了优化生长速度、增加耐受性、加强底物利用和提高产品产量等目标。ALE在提高蓝细菌鲁棒性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已获得了耐受高光、重金属离子、高盐和高浓度有机溶剂胁迫的进化藻株。但是,蓝细菌中的ALE策略效率相对较低,耐受各胁迫的分子机制并未阐释完全。本文综述了ALE相关技术策略及其在蓝细菌底盘工程中的应用,讨论了如何借鉴其他微生物中ALE手段,构建更大ALE突变文库、增加菌株的突变频率、缩短进化时间、探索多重胁迫耐受工程菌构建原则及研究策略等,高效解析进化菌株的突变体库,构建高产量、鲁棒性强的工程菌株等,以期未来促进蓝细菌底盘的改造及其工程菌的规模化应用。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比较及评价3~8岁儿童接种1剂次和2剂次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后的免疫原性及安全性。方法在云南省个旧市选择240名3~8岁健康儿童,采用单中心、无对照设计临床试验,通过在0 d及28 d接种2剂次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比较接种1剂次和2剂次后的免疫原性及安全性。结果 3~8岁儿童接种1剂次后的H1N1、H3N2、BV及BY型流感病毒血凝抑制(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HI)抗体阳转率95%CI下限分别为66.04%、57.07%、56.63%、54.86%,接种2剂次后的HI抗体阳转率95%CI下限分别为68.78%、66.96%、58.85%、71.55%,接种2剂次后H3N2及BY型的HI抗体阳转率高于1剂次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H3N2=12.10,χ2BY=24.89,P<0.05),其他2个型别HI抗体阳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接种1剂次后的血清保护率分别为89.61%、85.28%、69.26%、65.37%,接种2剂次...  相似文献   
83.
动脉粥样硬化(AS)被普遍认为是一种血管壁细胞(包括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循环细胞以及固有免疫原性细胞(例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多种细胞综合作用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其中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胆固醇超负荷形成的泡沫细胞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Krüppel样因子4(KLF4)是一种关键的抗炎转录因子,尤其在心血管疾病方面,已被证实发挥了重要的血管功能保护作用。然而,目前尚不清楚KLF4是否在AS过程胆固醇对VSMCs的损伤中发挥保护作用。该研究旨在探讨KLF4在AS进展过程中VSMCs泡沫细胞样表型转化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小鼠AS造模结果显示,KLF4缺失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P<0.05),并增加动脉壁脂质蓄积(P<0.05)及血清胆固醇含量(P<0.05),加速AS进展。细胞内油红O染色及胆固醇含量测定研究证实,KLF4缺失促进VSMCs内胆固醇蓄积(P<0.05)。QRT-PCR和Western印迹结果证实,KLF4缺失促进VSMCs胆固醇摄取、合成、促炎因子分泌及巨噬细胞黏附和胆固醇损伤诱导的巨噬细胞标志物的表达(P<...  相似文献   
84.
【目的】对11种墨天牛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C亚基Ⅰ基因(COⅠ)进行比较并对墨天牛属系统发育关系进行初步探讨。【方法】本文测定分析了11种墨天牛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C亚基Ⅰ基因(COⅠ),并采用简约法和贝叶斯推论法构建了墨天牛属的分子进化树。【结果】序列比对分析得到470 bp大小的COⅠ基因片段,其中可变异位点169个(36.0%),保守位点301个(64.0%),转换/颠换的平均值(R值)为1.03,说明此段序列适合于分子进化树。利用不同系统发育重建方法得到的进化树具有相似的拓扑结构,同时结合形态学分类特征对墨天牛属昆虫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进行探讨。结果显示分子结果与形态分类结果相似。【结论】利用COⅠ基因构建的墨天牛属系统发育树是探讨墨天牛分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5.
云杉矮槲寄生内寄生系统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的方法,以被云杉矮槲寄生侵染的青海云杉枝条为材料,从解剖学水平观察云杉矮槲寄生的内寄生系统。结果表明:云杉矮槲寄生的内寄生系统由分布在寄主皮层内的皮层根和镶嵌在寄主木质部中的吸根组成。皮层根可以沿着寄主枝条,通过挤压寄主皮层细胞的方式扩展,并穿透寄主表皮层形成云杉矮槲寄生的寄生芽;在靠近或接触寄主次生韧皮部时形成吸根,吸根顶端细胞定向穿透寄主韧皮部和形成层,侵染木质部,并沿木射线方向生长。当云杉矮槲寄生侵入寄主以及皮层根向外生长时,寄主表皮层发生加厚现象。随着云杉矮槲寄生侵染部位的寄主皮层细胞数增多,引起枝条膨大。研究认为,云杉矮槲寄生可以进行系统侵染,反映了云杉矮槲寄生与其寄主在组织水平上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经抗病毒治疗仍发生原发性肝癌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肝病中心在2012年10月-2013年6月收治的7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在规范抗病毒治疗期间新发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资料、抗病毒治疗情况。结果:7例患者中有HBV感染6例,HCV感染1例;慢性肝炎2例,肝硬化5例;HBeAg阴性5例;3例合并糖尿病;经抗病毒治疗后病毒载量均处于低度复制或不可测状态。结论: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经抗病毒治疗不能完全消除原发性肝癌发生的风险,病毒载量、HBeAg阴性、糖尿病、肝硬化等可能是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的关系。方法:选择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104例作为实验组,包括妊娠期高血压53例、子痫前期轻度24例,子痫前期重度27例;并随机选取同期正常孕晚期孕妇60例做为对照组。测定血浆Hcy及hs-CRP水平。结果:实验组血浆Hcy、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随着实验组病情加重.血浆Hcy、hs-CRP水平逐渐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血浆Hcy和Hs-CRP水平随着病情发展不断升高,密切监测其变化,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预防、诊疗及动态监测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8.
张凯  马泽刚  王俊  谢安木 《生物磁学》2011,(10):1830-1833
目的:探讨杨梅黄酮对MPP+处理的MES23.5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MPP^+ 处理组,MPP^+ 和杨梅黄酮共处理组,分别处理MES23.5细胞24h后,应用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各组细胞细胞核形态的改变,应用RT-PCR技术观察Bcl-2和BaxmRNA表达的改变。结果:杨梅黄酮能明显抑制MPP’引起的MES23.5细胞核固缩,核碎裂等形态学的改变,杨梅黄酮还可以对抗MPP’处理造成的MES23.5细胞的Bcl-2/Bax比率的降低。结论:杨梅黄酮对MPP^+ 处理的MES23.5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9.
陈磊  刘毅慧 《生物信息学》2011,9(3):229-234
基因芯片技术是基因组学中的重要研究工具。而基因芯片数据( 微阵列数据) 往往是高维的,使得降维成为微阵列数据分析中的一个必要步骤。本文对美国哈佛医学院 G. J. Gordon 等人提供的肺癌微阵列数据进行分析。通过 t- test,Wilcoxon 秩和检测分别提取微阵列数据特征属性,后根据 CART( 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 算法,以 Gini 差异性指标作为误差函数,用提取的特征属性广延的构造分类树; 再进行剪枝找到最优规模的树,目的是提高树的泛化性能使得能很好适应新的预测数据。实验证明: 该方法对肺癌微阵列数据分类识别率达到 96% 以上,且很稳定; 并可以得到人们容易理解的分类规则和分类关键基因。  相似文献   
90.
抗药性监测对于指导稻飞虱防治的科学用药和评价抗性治理的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稻飞虱的抗药性监测普遍采用点滴法和稻茎浸渍法以及稻苗浸渍法。本文以不同监测方法的适用药剂和飞虱种类为切入点,系统地介绍了3种稻飞虱的抗药性监测方法,并比较了它们之间的特点,旨在为稻飞虱的抗药性监测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