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51.
对不同种植年限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根际土壤的部分理化指标、酶活性和微生物区系进行了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随白术种植年限的增加(0、1和2 a),根际土壤pH值显著下降(P<0.05),根际土壤中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速效钾含量则逐渐升高,而有效磷含量和C/N比小幅波动,总体上不同种植年限根际土壤的这些指标差异不显著;根际土壤中有效铁、有效铝和交换性锰含量显著或极显著(P<0.01)增加,且较对照(未种植白术的土壤)分别增加了127.51%、18.38%和106.83%,但有效铅含量变化幅度较小;2年生白术根际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2年生白术根际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及微生物总量较1年生白术根际土壤显著下降,真菌数量则显著上升。结果显示:土壤酸化严重、金属离子大量积累、主要酶活性失调以及微生物区系改变可能是白术连作障碍的潜在原因。  相似文献   
52.
何红  ;曾芳芳  ;陈慧  ;陈裕明 《生物磁学》2014,(26):5146-5151
目的:采用meta 分析方法探讨X 射线损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CC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神经胶质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研究检索了PubMed、EMBASE、ISI Web of sciences、ScienceDirect 及CNKI 数据库从建库至2012 年9 月关于XRCC1 基因多态性与神经胶质瘤相关性的相关文献。合并的OR 值及其95%CI用于评估不同基因模型与神经胶质瘤风险的关联强度。采用亚组分析和meta 回归分析来探索潜在的异质性来源。结果:研究最终纳入12 篇Arg399Gln、8 篇Arg194Trp 和5 篇Arg280HisXRCC1 位点多态性与神经胶质瘤关系文章用于meta 分析。Arg399Gln 位点多态性在所有基因模型下合并OR 值均有显著意义;Arg194Trp 位点多态性在纯合子基因模型和隐性基因模型下合并OR 值具有显著意义;未发现Arg280His 位点多态性与神经胶质瘤风险相关基因模型。亚组分析和meta 回归分析显示Arg399Gln 位点多态性的所有基因模型风险仅在亚洲人群当中具有显著意义,亚洲人群的风险显著高于白种人群。Arg194Trp对照组人群不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HWE)可能高估了风险。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XRCC1 Arg399Gln 基因多态性仅为亚洲人群的神经胶质瘤风险的候选基因,Arg194Trp 基因多态性的风险可能是由于对照组不符合HWE 的研究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53.
为了减轻鼠源单克隆抗体(McAb)异源性引起的宿主免疫排斥反应,同时克服生产McAb成本高及费时费力等缺点,利用原核表达制备具有抗犬细小病毒(CPV)鼠源抗体可变区基因的单链抗体(single chain antibody fragment,ScFv)。提取实验室前期制备筛选的分泌具有良好中和活性抗CPV VP2蛋白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总RNA,从反转录cDNA中扩增抗体重链可变区(VH)基因和轻链可变区(VL)基因并克隆到表达载体中,构建重组质粒p OPE101-ScFv;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进行诱导表达,通过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证明,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获得的ScFv具有和CPV特异性结合的能力,且具有中和活性,效价为1:20(0. 028μg/ml),为CPV的临床免疫治疗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54.
目的 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从人脑cDNA文库中筛选与人GATA-1相互作用的蛋白质.方法 从人K562细胞中扩增出全长GATA1基因,设计引物将其3段截断体亚克隆入酵母表达载体pDBLeu中,转化至AH109感受态酵母中,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人脑cDNA文库中与其相互作用的蛋白质,阳性克隆通过回转及免疫共沉淀试验进行验证,利用3xGATA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对相互作用蛋白质进行功能验证.结果 成功构建出酵母诱饵蛋白表达质粒pDBLeu-GATA1(1),pDBLeu-GATA1(2),pDBLeu-GATA1(3),筛到34个阳性克隆,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回转验证得到5个与GATA-1相互作用的候选蛋白,通过免疫共沉淀试验进一步验证,获得3个蛋白质能与GATA-1相互作用,分别是ECSIT,EFEMP1和GPS2.荧光素酶试验表明这3个蛋白质均能对GATA1的转录活性产生影响,证实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影响GATA1转录的功能.结论 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及免疫共沉淀试验,从人脑cDNA文库中成功获得3个与GATA-1相互作用并对其转录活性具有调节作用的蛋白质,为研究GATA1蛋白质的功能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55.
目的实验室评价乌梅酸枣仁提取物对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病的疗效。方法根据前期研究自拟乌梅酸枣仁提取物配方,以体外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建立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病模型,评价其预防和治疗鸡大肠杆菌病疗效。结果体外试验显示其最小抑菌浓度为12.5 mg/mL;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模型显示预防试验中乌梅酸枣仁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利好对照组、感染对照组的成活率分别为50%、70%、50%、60%、10%;肝脏细菌检出率均为100%。治疗试验中上述各组成活率分别为62.5%、50%、37.5%、62.5%、25%;肝脏细菌检出率均为100%。结论体外、体内试验结果表明,乌梅酸枣仁提取物能有效减少人工感染后的临床症状,保护率为50%~70%,推荐使用剂量为200 mg/kg体重,可以替代部分抗生素防治此病。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常规心电图检测左心室高电压和左心室肥厚与血压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9年1月~2009年12月门诊及住院就医的各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2例临床资料,并与同期76例健康体检者对比.结果:高血压组心电图对左心室肥厚的检出率为15.22%,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x2=19.07,P<0.01);高血压组心电图对左心室高电压的检出率为20.65%,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x2=4.23,P<0.05).高血压组左心室肥厚率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加重,各级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心室高电压情况各级之间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与病情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心电图监测左心室肥厚和左心室高电压,简便易行,高血压患者应定期复查心电图,发现异常,积极降压等治疗.  相似文献   
57.
目的:观察人参归脾丸对脾不统血证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肝脏的影响。方法:4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和实验组(n=30),前42 d,实验组每日游泳30 min,同时饮食一天禁食两天(饮食失节),第43~72日,在游泳力竭加饮食失节的基础上,每日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诱导出血,构建脾不统血证大鼠模型;将成功建立模型的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n=10):模型对照组(MD)、自然复健组(NR)、归脾丸组(GP)。第73~102日,模型组继续施加处理因素(游泳力竭、饮食失节及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溶液),自然复健组和归脾丸组停止施加处理因素,归脾丸组每日灌胃人参归脾丸溶液(0.2 g/ml ,10 ml/(kg·d)),自然复健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第103日后,取血和肝脏,检测血清中各组大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总蛋白(TP)水平,检测血中红细胞(RBC)数量、血红蛋白(HGB)含量和红细胞压积(HCT),ELISA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清中 IL-6和TNF-α 含量,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3蛋白水平,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肝组织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和TBil水平均显著升高,TP水平明显降低(P< 0.01),血RBC数量、HGB含量和HCT均明显降低(P<0.01),血清IL-6和TNF-α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肝组织Bcl-2 蛋白及mRNA水平均明显降低、Bax和Caspase3 蛋白及mRNA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自然复健组和归脾丸组大鼠血清ALT、AST和TBil水平均明显降低,TP水平显著升高(P<0.01),血RBC数量、HGB含量和HCT均明显升高(P<0.01),血清IL-6和TNF-α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Bcl-2 蛋白及mRNA水平升高,Bax和Caspase3 蛋白及mRNA 水平降低(P<0.05);与自然复健组相比,归脾丸组血清ALT、AST和TBil均明显降低,TP含量明显升高(P<0.01),血RBC数量明显升高(P<0.05),肝脏Bcl-2蛋白和mRNA水平显著升高(P< 0.05),Caspase3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Bax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人参归脾丸对脾不统血证大鼠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肝脏细胞凋亡、促炎细胞因子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58.
以克隆植物结缕草为研究对象,采用18 O作为示踪元素,从克隆植株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复合节根系引入H218 O,在"异质高水"、"均质低水"两种环境条件下,探测和分析结缕草克隆植株复合节根、匍匐茎、A和B分株叶各构件组分系列内的水分生理整合格局特征及其生态效应。结果表明:(1)在两种水分环境条件下,H218 O在克隆植株主匍匐茎内各构件组分系列中均表现出双向传输的趋势,但更倾向于向顶传输。(2)H218 O向顶传输时,在"异质高水"生境内,基部复合节根系吸收的H218 O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中部复合节根系吸收的H218 O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在"均质低水"生境内,中部复合节根系吸收的H218 O呈持续增加趋势。(3)在两种生境的3种引入情况下,H218 O均向顶传输到尖端生长点。其中在"异质高水"和"均质低水"生境内H218 O在克隆植株中向基传输过程中,传输强度整体上呈下降趋势;H218 O在主匍匐茎中传输时18 O分配于分株叶片中的量较多;H218 O在二级匍匐茎中的传输都呈现出明显的向顶趋势,传输距离都到达了二级匍匐茎的顶端生长点。(4)在绝大多数情况下,A分株叶系列的18 O丰度均明显高于B分株叶系列,这与A、B分株系列的生长发育特征相一致;但在"异质高水"生境内,中部分株吸收的H218 O在二级匍匐茎中传输时,分配于B分株叶系列的18 O明显高于A分株叶系列,即A分株系列相对于B分株系列的比较优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发生逆转。  相似文献   
59.
摘要 目的:血管再生是实体肿瘤的生长和恶性转移的一个必须病理过程,阻断这一过程能够有效阻止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YKL-40是血管再生因子,能刺激肿瘤的血管再生。本文探讨了一个原创性人源化抗YKL-40单克隆抗体(Rosazumab, 命名为洛沙单抗)阻断YKL-40血管生成的体外功能。方法:Western Blot检测洛沙单抗对分泌和重组YKL-40蛋白的特异性结合;Western Blot及考马斯亮蓝染色检测该抗体的抗体特异性和纯度;Live/Dead染色试验检测抗体的细胞毒性。以人微血管内皮细胞(Huma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HMVECs)为研究对象,引入重组YKL-40蛋白或脑胶质瘤细胞(Glioblastoma serum-differentiated cells, GSDCs)的条件培养基进行培养。Transwell试验检测该抗体对HMVECs迁移力的影响,并用Matrigel试验检测对微管形成的作用。结果:洛沙单抗可特异性结合YKL-40,考马斯亮蓝染色进一步证明其纯度及特异性。体外血管再生试验包括细胞迁移力和微管形成证明该抗体可以有效中和重组YKL-40蛋白及肿瘤细胞条件培养基中的YKL-40,抑制HMVECs的迁移和血管形成。结论:洛沙单抗是首创的人源化中和YKL-40的抗体,其特异性高,细胞毒性低,能显著抑制YKL-40血管再生功能,为下一步体内试验奠定基础。本研究可为YKL-40诱导的肿瘤血管生成及恶性肿瘤转移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0.
压电生物传感器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物传感器的研究是近年来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传感器技术等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简要介绍了压电生物传感器(PEBS)的基本原理,组成和分类,重点对近年为国内外PEBS方面的研究进展,生物识别元件的固定化技术和PEBS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