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8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31.
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是干旱区分布最广的柽柳属植物之一,可分布在沙荒地、干旱盐碱地和盐碱湿地等生境中,在维持特定生态系统稳定和保护植物种质资源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利用14个EST-SSR分子标记,分析了阿拉善额济纳湿地12个天然多枝柽柳种群(191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为额济纳湿地多枝柽柳种质资源的管理、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14个EST-SSR标记在191个多枝柽柳个体中共扩增出79个等位基因(N_a),平均每个基因座上的等位基因数为5.6,期望杂合度(H_e)平均为0.55,观测杂合度(H_o)平均为0.29,多态信息含量(PIC)平均为0.51,说明所调查种群的遗传变异信息丰富。(2)12个多枝柽柳种群的平均多态位点比率为97.0%,平均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862,平均固定指数(F)为0.332,表明该地区多枝柽柳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3)种群内的近交系数(F_(is))为0.366,种群间的平均遗传分化系数(F_(st))为0.079,平均基因流(N_m)为4.425,表明所调查种群间的基因交流频繁,且种群内的遗传变异明显高于种群间。(4)在遗传结构上,12个多枝柽柳种群可分为4个亚群;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相关性(r=0.194,P=0.120)。研究发现,所调查的多枝柽柳种群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但它们均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杂合子不足及近交现象,对该地区多枝柽柳遗传多样性的长期维持构成了潜在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32.
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除核糖体、氨酰 tRNA和mRNA外,还有多种翻译因子参与其中。真核翻译起始因子5A(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5A, eIF5A)是维持细胞活性必不可少的翻译因子,在进化上高度保守。eIF5A是真核细胞中唯一含有羟腐胺赖氨酸(hypusine)的蛋白质,该翻译后修饰对eIF5A的活性至关重要。1978年,人们首次鉴定出eIF5A,认为它在翻译起始阶段促进第1个肽键的形成。直到2013年才证实它主要在翻译延伸阶段调控含多聚脯氨酸基序蛋白质的翻译。在经过四十多年研究后,人们对eIF5A的功能有了新的认识。近期基于核糖体图谱数据的分析表明,eIF5A能够缓解翻译延伸过程中核糖体在多种基序处的停滞,并不局限于多聚脯氨酸基序,并且它还能够通过促进肽链的释放增强翻译终止。此外,eIF5A还可以通过调控某些蛋白质的翻译,间接影响细胞内的各种生命活动。本文综述了eIF5A的多种翻译后修饰、在蛋白质合成和细胞自噬过程中的调控作用以及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并与细菌及古细菌中的同源蛋白质进行了比较,探讨了该因子在进化中的保守性,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33.
334.
在癌症类型中,上皮癌占绝大多数。从良性腺瘤过渡到恶性癌和转移期间,上皮肿瘤细胞获得去分化、迁移和入侵行为,同时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伴随着显著的细胞形态学变化、细胞与细胞间及细胞与基质之间的粘附性丢失及重塑、并获得迁徙和侵袭能力。正如完全分化的上皮细胞转换成低分化、迁移和侵入性间质细胞,其涉及到一个高度的细胞可塑性、大量不同的基因和表观遗传学改变,因此EMT本身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该综述的目的是系统地总结EMT分子机制及EMT与肿瘤关系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335.
李佳  张静  刘畅  李娟  周毅  吴艳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36):7140-7143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对甲状腺癌手术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8例行甲状腺癌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方法,实验组采用健康教育路径进行教育,采用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指数评定量表(QLI中文修订版)、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于入组时、术后1个月、6个月对两组病人进行问卷调查,评估病人生活质量及焦虑、抑郁程度。结果:实验组甲状腺癌手术患者生活质量指数高于对照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健康知识掌握情况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康教育路径在甲状腺癌手术患者宣教中效果显著,对甲状腺癌手术病人生活质量的提高有明显作用,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逐渐推广。  相似文献   
336.
在癌症类型中,上皮癌占绝大多数。从良性腺瘤过渡到恶性癌和转移期间,上皮肿瘤细胞获得去分化、迁移和入侵行为,同时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伴随着显著的细胞形态学变化、细胞与细胞间及细胞与基质之间的粘附性丢失及重塑、并获得迁徙和侵袭能力。正如完全分化的上皮细胞转换成低分化、迁移和侵入性间质细胞,其涉及到一个高度的细胞可塑性、大量不同的基因和表观遗传学改变,因此EMT本身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该综述的目的是系统地总结EMT分子机制及EMT与肿瘤关系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33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细胞在受到过氧化氢刺激时热休克因子1(Heat Shock Factor 1,HSF1)表达的变化,以及HSF1对肿瘤细胞抗凋亡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子宫内膜癌的Ishikawa、HEC-1-B及RL95-2三株细胞。分别测定细胞中HSF1基因转录以及翻译表达水平。给予细胞不同浓度的H2O2刺激后,检测细胞内HSF1的mRNA表达变化并且统计受刺激后细胞受抑制情况,观察细胞存活和生长与HSF1含量的关系。结果:三株细胞中HSF1mRNA和蛋白表达的基水平不同;在受到H2O2刺激后,细胞内HSF1表达有不同程度的升高;Ishikawa、HEC-1-B细胞分别在受到较高浓度的H2O2刺激后,细胞存活率出现明显下降;而RL95-2细胞在受到相对低浓度的H2O2刺激后,细胞存活率即出现明显降低。结论:一定范围内浓度的H2O2刺激能够上调子宫内膜癌细胞中HSF1在转录以及蛋白水平的表达,而过高的浓度会使细胞中HSF1表达减少,对于不同细胞来说H2O2刺激的适宜浓度不同。而能使细胞增殖与增长发生明显变化的H2O2浓度与细胞内HSF1表达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338.
构建CYP2C8及其3种突变体细胞表达体系,以紫杉醇为底物研究CYP2C8基因多态性对其酶活性的影响,以及构建CYP2C8和CYP3A4共转染细胞体系研究小分子激酶抑制剂对紫杉醇代谢途径的抑制。根据基因文库分别合成CYP3A4以及CYP2C8及其3种突变体CYP2C8*2(805A>T)、CYP2C8*3(416G>A,1196A>G)、CYP2C8*4(792C>G)的基因编码片段,将其连接到PEGFP-N1表达质粒,测序验证。将CYP2C8野生型及其突变体分别转染HepG2细胞,24 h后加入紫杉醇进行孵育,通过建立好的LC-MS/MS方法对代谢物进行定量分析。同时,也将野生型CYP2C8和CYP3A4质粒按一定的浓度比转入Hep G2细胞构建共表达体系。并筛选出合适的质粒浓度比转染细胞,在加入紫杉醇孵育时,同时加入小分子激酶抑制剂,考察小分子激酶抑制剂对紫杉醇代谢途径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CYP2C8*4代谢酶对紫杉醇的代谢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其中CYP2C8*2和CYP2C8*3代谢活性分别是野生型的81%(P<0.05)和87%(P<0.05),而CYP2C8*4则是野生型的65%(P<0.01)。尼洛替尼完全抑制了紫杉醇的代谢,阿法替尼对紫杉醇的两条代谢途径抑制达30%,而伊马替尼选择性抑制了CYPD3A4的活性。不同基因型CYP2C8对紫杉醇的代谢存在差异,可能是导致临床疗效不同的原因。小分子激酶抑制剂在与紫杉醇联合使用时,对紫杉醇代谢的抑制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339.
旨在深入研究海洋源胶红酵母CYJ03的抗氧化能力,挖掘其开发成抗氧化产品的潜力.通过测定CYJ03的过氧化氢耐受性,及其发酵上清液、完整细胞和色素提取物3种不同组分的还原力、自由基清除能力和Fe2+螯合能力来评价该菌株的体外抗氧化能力;通过在罗非鱼日粮中添加CYJ03,测定罗非鱼的生长性能以及血清和肝脏的总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340.
早产是围生儿死亡和患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效的风险评估可以降低潜在的早产发生风险。胎儿纤维连接蛋白(fetal fibronectin,f FN)是一种细胞外基质的糖蛋白,在胎盘植入、胎盘子宫的细胞黏附、正常妊娠的维持等方面均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多种产科情况都可导致f FN的异常,临床上通过对孕妇的宫颈阴道分泌物、血浆、羊水中的f FN进行检测,能够预测分娩时间、评估引产的困难程度和胎膜早破发生早产的风险。目前,f FN的测定主要是采取ELISA快速测定方法。本文主要对f FN与早产预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其中对f FN的来源以及f FN测试单独或联合宫颈超声预测自发性早产的临床价值作了重点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