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4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6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31.
目的:探讨低氧对大鼠骨骼肌成肌细胞(SkMs)增殖的影响及低氧诱导因子(HIF-1α)在低氧促成肌细胞增殖中的相关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观察了3、10%O2对SkMs细胞数量和增殖指数的影响;用RT-PCR方法检测了HIF-1αmRNA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了SkMs胞浆、胞核及总HIF-1α蛋白的水平。结果:低氧组较常氧组细胞数量和增殖指数增加(P0.05);HIF-1αmRNA、总蛋白水平在常氧组和低氧组中没有明显差异,常氧下胞浆中HIF-1α蛋白水平高于胞核内,低氧下HIF-1α蛋白水平在胞核内高于胞浆。结论:低氧能够促进SkMs增殖,HIF-1α可能是通过氧浓度调控的核转位的方式参与了低氧促SkMs的增殖。  相似文献   
32.
七种紫胶虫染色体核型分析与亲缘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7种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紫胶虫染色体数量、形态及核型进行了分析和比较.7种紫胶虫的染色体形状有棒状、卵圆形、肾形、椭圆形、长圆形以及哑铃形,染色体数目均为2n=18.从核型分析上看,7种紫胶虫的染色体均由中部(或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与端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有K=10m 8T, K=8m 10T,K=6m 12T,K=4m 14T四种不同的组成方式.采用Leven et al(1964)、Stebbins(1971)以及Guo et al(1972)核型分类标准对7种紫胶虫进行核型分析,结果显示:信德紫胶虫与紫胶蚧在着丝粒类型、核型对称性和相对长度组成上相一致,因此两者亲缘关系最近;尼泊尔紫胶虫与普萨紫胶虫在核型不对称系数与染色体类型上相近似,两者的关系较为紧密;田紫胶虫与云南紫胶虫的染色体均是由8条中部(或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与10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组成,亲缘关系也较紧密;而中华紫胶虫的核型较为特殊,与其他6种差异较大,亲缘关系较远.研究结果澄清了紫胶生产虫种在分类上的混淆,证实了中国紫胶生产虫种为云南紫胶虫.  相似文献   
33.
隆肛蛙属种群形态量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隆肛蛙属Feirana中隆肛蛙F.quadrana和太行隆肛蛙F.taihangnicus的15个种群565只标本的28项形态性状进行了测量,并运用典型判别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太行隆肛蛙和隆肛蛙的形态差异明显,形态度量信息支持太行隆肛蛙与隆肛蛙是不同的物种;2)原隆肛蛙河南伏牛山种群和山西中条山种群均为太行隆肛蛙的地理种群;3)隆肛蛙的种群间形态差异明显,其中四川安县种群、陕西周至种群和湖北利川种群与模式产地重庆巫山种群的差异可能达到了亚种或亚种以上分化水平.  相似文献   
34.
林娜  李剑虹  包军 《生态学报》2007,27(8):3520-3526
实验室条件下小鼠常表现多种异常行为,通过对跳跃爬行鼠和非跳跃爬行鼠的亲代及F1代的行为观察,研究小鼠异常行为在继代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以及皮质醇浓度与异常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两代跳跃爬行鼠和非跳跃爬行鼠的异常行为差异显著(P<0.05),在正常行为中跳跃爬行鼠的平均睡眠时间和修饰行为的次数明显少于非跳跃爬行鼠(P<0.05),而探究行为的次数明显高于非跳跃爬行鼠(P<0.05)。F1代跳跃爬行鼠的异常行为类型基本和母体一致,异常行为的发生次数明显高于亲代,说明异常行为具有遗传基础。通过测定皮质醇浓度,发现跳跃爬行鼠的皮质醇平均浓度明显高于非跳跃爬行鼠(P<0.05),说明皮质醇的分泌量影响着异常行为的发生频率。  相似文献   
35.
目的获取高产抑制鸡白痢沙门菌生长的类细菌素乳酸乳球菌的突变菌株。方法在紫外线照射致死率为82.7%的剂量下,对处于对数生长后期的乳酸乳球菌V528进行紫外线二次复合诱变处理。分别随机对第一次和第二次复合处理后生长的117株和310株菌进行效价测定分析。结果在实验所用的照射剂量下,抑菌效价提高的正突变菌株占有一定优势,负突变菌株较少,其中突变菌株Lact.174的抑菌效价较V528的效价提高了8.48倍,并具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结论运用紫外诱变育种技术可有效地获得高产类细菌素的突变菌株。  相似文献   
36.
对一株从土壤中筛选的产蓝色素链霉菌-ZLT菌株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和色素基本特性的研究。根据其形态、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分析,该产蓝色素菌株为链霉菌属,命名为链霉菌-ZLT。与现有报道的放线菌蓝色素相比,该色素纯度较高,无毒副作用,初步认为该色素为一种新的天然蓝色素。  相似文献   
37.
【目的】本研究采集了新疆地区驴腺疫病料,从样品中分离鉴定可疑病原菌并对其进行基因水平的分型与进化分析。【方法】对采集的新疆地区某驴场驴腺疫病驴颌下淋巴结拭子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对2个分离株(HT111、HT321)进行染色、培养、生化试验、药敏试验,对其16S rRNA及SeM基因进行测序和进化分析,并通过PCR扩增7个管家基因,利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鉴定其分子分型。【结果】2个分离株均属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其中HT111对测试的13种抗生素中的3种(青霉素、克拉霉素和四环素)耐药,HT321对8种抗生素(阿莫西林、头孢呋辛、头孢噻呋、青霉素、克拉霉素、克林霉素、土霉素和四环素)耐药。序列分型发现了一种新的ST型为ST420 (HT321),分离株HT111为ST179型。【结论】本研究在新疆地区首次分离了驴源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并鉴定出一个新的ST型(ST420),为驴腺疫的流行病学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38.
探究竹子化学计量特征对生长阶段和海拔的响应对于了解其生理生态特征及生长适应策略至关重要。对武夷山沿海拔分布的五种典型竹子叶、枝、秆的碳(C)、氮(N)、磷(P)含量及化学计量内稳态指数(H)进行两个生长阶段的测定。结果显示不论生长阶段的变化,各器官N、P含量的变异系数均显著大于C含量,且秆的N、P含量变异系数要显著大于叶片和竹枝,但不同生长阶段并未改变秆的N∶P (12∶1)。毛竹4月份枝和8月份叶的N、P含量均随海拔增加而降低,而箬竹叶的N、P含量均随海拔增加而增加。海拔和生长阶段的交互作用显著提高了竹秆N含量对生长阶段变化的响应。竹叶N和秆的N、P含量在不同生长阶段具有明显的内稳性调控机制,但竹枝N、P的内稳性特征表现不明显。总而言之,这些结果一方面反映了武夷山五种竹子偏向于选择维持叶N含量的内稳态机制,另一方面调节秆N、P含量的协变来应对海拔和生长阶段变化中养分的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39.
【目的】研究杭州地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基因型别,探讨MRSA菌株流行变化趋势及进化特点,为该地区MRSA的进一步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86株MRSA进行葡萄球菌盒式染色体SCCmec基因、spa基因分型,并开展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与国际上MRSA的流行型别进行比较,分析进化关系。【结果】86株MRSA共发现13个spa型(以t311型为主,占48.8%;其次为t6418型,占11.6%);MLST分型共发现9个ST型(以ST5为主,占59.3%;其次为ST239,占16.3%),经e BURST软件分析它们属于4个群(Group 1、Group 6、Group 8、Group 12)和8种克隆复合体(CC1、CC5、CC630、CC20、CC59、CC88、CC239、CC573);SCCmec基因分型以SCCmecⅡ型为主,占61.6%;其次为SCCmec III型,占22%;5株社区相关性MRSA(SCCmec-Ⅳ型)。其中第一流行克隆型为SCCmec-Ⅱ-ST5-t311-CC5(占47.7%)、其次为SCCmec-III-ST239-t030/t037-CC239(占12.8%)。【结论】SCCmec-Ⅱ-ST5-t311为杭州地区当前流行菌株;CA-MRSA菌株的出现,提示MRSA菌株有由医院向社区播散的趋势;此外,对新发展了单位点变体的菌株(SCCmec-Ⅰ-ST1921-t164-CC20和SCCmec-Ⅳ-ST965-t062-CC5),应加强重视。  相似文献   
40.
通过乌拉尔甘草表达序列标签(EST)数据库查找甘草属的SSR位点,并利用Primer 3.0软件在线设计EST-SSR引物,对来自甘草属4个种22份材料的EST-SSR指纹图谱特征和聚类结果进行分析,为探讨甘草属种间亲缘关系和疑难种的分类地位提供分子依据。结果显示:(1)去掉冗余序列后共得到441条EST序列,获得504个SSR位点,其中二核苷酸为重复单元的序列最多为350个,占69.44%,重复类型中以TC/AT、TA/AG形式的微卫星最为丰富。(2)设计的40对EST-SSR引物,均能扩增出清晰条带,其中15对引物具有多态性,在22份甘草属植物材料中共获得等位基因59个,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到3.93个等位基因位点,扩增产物多态性比率为89.44%,能很好地表征甘草属种间的等位基因差异。(3)引物Primer 64对4种甘草属植物均能扩增出特异性条带,黄甘草在180和220bp 2个位点分别与光果甘草、胀果甘草基因共享,具有杂交种特征。(4)聚类分析表明,当相似性系数为0.82时,22份材料被划分为四组(与经典分类结果一致),第一组为内蒙古杭锦旗分布的乌拉尔甘草;第二组为新疆巴楚分布的光果甘草、黄甘草;第三组为新疆石河子分布的胀果甘草、黄甘草;第四组为新疆石河子分布的乌拉尔甘草;不同居群的黄甘草遗传分化较大,可能与同域分布亲本种的差异及种间的渐渗杂交有关。研究表明,开发的15对EST-SSR引物在甘草属内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可以为该属的种间亲缘关系和种内遗传分化研究及物种鉴定提供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