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87篇 |
免费 | 305篇 |
国内免费 | 1749篇 |
专业分类
574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9篇 |
2023年 | 112篇 |
2022年 | 129篇 |
2021年 | 129篇 |
2020年 | 132篇 |
2019年 | 121篇 |
2018年 | 122篇 |
2017年 | 77篇 |
2016年 | 110篇 |
2015年 | 145篇 |
2014年 | 221篇 |
2013年 | 161篇 |
2012年 | 202篇 |
2011年 | 203篇 |
2010年 | 155篇 |
2009年 | 161篇 |
2008年 | 171篇 |
2007年 | 154篇 |
2006年 | 163篇 |
2005年 | 126篇 |
2004年 | 251篇 |
2003年 | 195篇 |
2002年 | 148篇 |
2001年 | 124篇 |
2000年 | 148篇 |
1999年 | 137篇 |
1998年 | 156篇 |
1997年 | 181篇 |
1996年 | 173篇 |
1995年 | 134篇 |
1994年 | 128篇 |
1993年 | 117篇 |
1992年 | 123篇 |
1991年 | 149篇 |
1990年 | 125篇 |
1989年 | 129篇 |
1988年 | 50篇 |
1987年 | 39篇 |
1986年 | 47篇 |
1985年 | 47篇 |
1984年 | 39篇 |
1983年 | 28篇 |
1982年 | 31篇 |
1981年 | 39篇 |
1980年 | 38篇 |
1979年 | 29篇 |
1978年 | 12篇 |
1963年 | 9篇 |
1959年 | 11篇 |
1958年 | 1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7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92.
黄泥河林区鼠类群落演替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研究了吉林省黄泥河林区5个次生植被类型的鼠类群落结构和生物量的变化。原始针阔混交林采伐后,大林姬鼠数量减少,棕背(鼠平)数量增加,黑线姬鼠侵入。形成次生阔叶林和人工落叶松林后,鼠类群落仍为原始针阔混交林中的大林姬鼠+棕背(鼠平)群落类型。人工红松林的形成使棕背(鼠平)数最明显减少,成为大林姬鼠群落。森林开垦成农田,相应形成黑线姬鼠+大林姬鼠群落。草甸发展成草甸森林,鼠类群落由东方田鼠+棕背(鼠平)演变成棕背(鼠平)群落。并分析了环境因素对鼠类演替的影响。 相似文献
93.
94.
95.
在Con A和固相抗CD3单抗刺激系统中,应用抗LFA-1/ICAM-1单抗,研究其在胸腺细胞活化中的功能作用,结果证明,培养初期加入可溶性抗LFA-1可完全阻断Con A活化腺细胞增殖,对固相抗CD3单抗诱导的胸腺细胞活化也表现也相同的抑制效应,但对Con A刺激24h后的胸腺细胞应答以及IL-1+IL-2诱导的胸腺细胞直殖无影响,在可溶性抗LFA-1单抗的存在下,Con A诱导胸腺细胞合成IL 相似文献
96.
以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优良品种桂糖42号(GT42)为研究材料, 分别于未伸长期(9-10叶龄以前) (Ls1)、伸长初期(12-13叶龄) (Ls2)和伸长盛期(15-16叶龄) (Ls3)取甘蔗第2片真叶(自顶部起)对应的节间组织, 测定其赤霉素(GA)、生长素(IAA)、油菜素甾醇(BR)、细胞分裂素(CTK)、乙烯(ETH)和脱落酸(ABA)的含量, 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分析赤霉素合成途径关键基因GA20氧化酶基因(GA20-Oxidase1)、赤霉素受体基因(GID1)和DELLA蛋白编码基因(GAI)的差异表达。结果表明, 在甘蔗伸长期间, GA和IAA含量呈现上升趋势, CTK和ABA含量呈下降趋势, ETH含量先上升后下降, BR含量则变化不明显; GA20-Oxidase1和GID1的表达呈上升趋势, 而GAI的表达则呈下降趋势, 这与相关植物激素的变化基本一致。综上, 甘蔗节间伸长过程主要与GA和IAA相关, 其次为CTK和ABA, 而ETH受到IAA的调控影响节间伸长; 植物激素间通过相互作用调控GA20-Oxidase1、GID1和GAI的表达, 影响GA含量和GA的信号转导过程, 进而影响甘蔗节间的伸长。该研究揭示了甘蔗节间伸长过程中赤霉素生物合成途径和信号转导关键基因的差异表达及植物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7.
98.
99.
100.
褐菖鲉肝CYP 1A作为生物标志物监测厦门海域石油污染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褐菖鲉为实验鱼类,以鱼肝微粒体CYP1A 生物标志物(EROD活性和CYP1A蛋白表达量)为指标,在厦门海域开展了两次野外监测实验,研究EROD活性和CYP1A蛋白表达量的变化,以及它们与海水和沉积物中石油类和重金属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现场属于一类海水的石油类浓度(0.0121-0.0242 mg/L)条件下,石油类就能够显著诱导褐菖鲉肝EROD活性和CYP1A蛋白表达量,鱼肝EROD活性和CYP1A蛋白表达量与海水中石油类含量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CYP1A蛋白表达量比EROD活性较为敏感和稳定。此外,在监测实验中,尚未发现这两种生物标志物受所监测海区的海水和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的影响。因此,利用褐菖鲉肝微粒体EROD活性和CYP1A蛋白表达量作为生物标志物监测海洋石油类及其PAHs污染是可行的,在海洋环境石油类污染监测及其生化效应评价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而且,把这两种生物标志物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并推广应用将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