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膜翅目昆虫干标本的基因组DNA提取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提出了膜翅目昆虫干标本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通过对实验结果和所测得的基因片段(28S D2 rDNA)的分析,表明该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2.
膜翅目精子结构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观察,膜翅目昆虫精子由顶体,精核,中部,尾部四个主要部分构成。顶体具顶体丝,中部具轴丝,中部与精核间具线粒体衍生物。本文同时对膜翅目,分别隶属12个科,10个总科中的2个亚目昆虫精子的顶体、精核、线粒体衍生物、轴丝等结构的研究状况进行概括,并应用精子结构特征对上述类群的系统发育状况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
昆虫界的“四不象”——一新建“螳Xiu目”昆虫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2002年5月建立的昆虫新目-螳Xiu目Mantophasmatodea作了简单介绍,并建议了该目之中名。该目是昆虫纲中最小的目,目前已知2属3种,分布于非洲。  相似文献   
14.
详细地记述了韩国红松球果害虫冷杉梢斑螟Dioryctria abietella、赤松梢斑螟D. sylvestrella (螟蛾科)和小花尺蛾Eupithecia abietaria debrunneata (尺蛾科)幼虫的形态特征,并提供了形态特征图。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布拉迪小环腹瘿蜂Leptopilina boulardi的生物学特性,明确该寄生蜂寄生对寄主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运用形态成像和统计学的方法,对布拉迪小环腹瘿蜂的发育历期和寄生效率等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同时对布拉迪小环腹瘿蜂寄生后寄主黑腹果蝇发育历期以及蛹期体长和体重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布拉迪小环腹瘿蜂的卵期平均为0. 98±0. 22 d,幼虫期为10. 22±0. 57 d,雄虫蛹期为8. 09±0. 19 d,雌虫蛹期10. 07±0. 30 d,雌蜂平均比雄蜂约晚2 d羽化。布拉迪小环腹瘿蜂寄生黑腹果蝇2龄幼虫后,黑腹果蝇幼虫出现明显的黑化包囊反应,幼虫发育显著延缓,蛹长和蛹重也显著降低。【结论】布拉迪小环腹瘿蜂是黑腹果蝇的专性寄生蜂。本研究的结果为寄生蜂调控寄主的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中蜂抗菌物质的诱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学新  陈卫良 《昆虫知识》1999,36(4):215-218
本文报道了用大肠杆菌注射处理中蜂Apis cerana Fabricius后,用含菌培养基平板测活法,就中蜂抗菌物质的产生规律及抗菌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诱导源均可诱导中蜂产生抗菌物质,但诱导的抗菌物质的抗菌活性则有一定的差异。用大肠杆菌重复诱导则使中蜂的成活率和抗菌物质的抗菌活性有很大提高。注射大肠杆菌后冲蜂抗菌物持产生高峰在48小时左右。诱导后产生的抗菌物质具有广谱性,对大肠杆菌Ascherichia coli、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  subtilis、苏云金杆菌 Bacillus thuring-iensis、巨大芽孢杆菌 Bacillus megatherium、黑腐菌 Xanthomonas campestris 等均有抑菌作用,而对真菌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未发现抑菌作用。中蜂麻醉方法以冷冻法最为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8.
在不同的寄生状态下,菜蛾盘绒茧蜂Cotesia plutellae不同的寄生因子可引起寄主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幼虫脂肪体结构发生相应的改变。显微和亚显微形态结构显示: 假寄生后多分DNA病毒和毒液对脂肪体结构的完整性没有显著影响,但细胞内脂质体变得小而密集,线粒体和内质网丰富,并有糖原积累; 正常寄生后,脂肪体结构被破坏,多数线粒体内嵴紊乱,脂质体也变得不规则,特别是当幼蜂完成在寄主体内发育时,寄主体内几乎无完整脂肪体存在。与此同时,同批未被寄生的小菜蛾幼虫发育到4龄末期时,体内脂肪体细胞发育正常,已开始向蛹期细胞形态转化,细胞内脂质体很大,细胞器数量较多、糖原积累丰富, 而且部分细胞已成为游离态细胞。由此证明,寄生蜂携带的寄生因子,如多分DNA病毒、毒液、畸形细胞和幼蜂等,均对寄主脂肪体结构的改变产生影响,但程度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9.
过寄生、寄生时寄主龄期和寄生后寄主饥饿处理影响菜蛾盘绒茧蜂Cotesia plutellae(Kurdj.)幼蜂及畸形细胞的发育。显微解剖和观察表明,4龄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幼虫被寄生后,其体内菜蛾盘绒茧蜂幼蜂发育不整齐、假寄生比例增高。过寄生后,每头被寄生的寄主血腔中畸形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但直径变小;随着过寄生程度的加剧,幼蜂发育严重受阻。寄主营养显著影响体内幼蜂及畸形细胞的发育,被寄生的小菜蛾经饥饿处理62 h后,体内畸形细胞的数量、活性明显降低,与此同时,幼蜂的发育也受到明显抑制,寄主发育与寄生蜂和畸形细胞的发育呈正相关性。由此可见,寄主不同龄期、过寄生及寄主营养状况均对寄主体内幼蜂和畸形细胞发育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宁波地区斜纹夜蛾幼虫寄生蜂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2008年的6~11月对宁波地区重要害虫斜纹夜蛾的寄生性天敌进行了调查,发现寄生蜂有18种,主要种类有:马尼拉陡胸茧蜂Snellenius manilae、侧沟茧蜂Microplitis sp、棉铃虫齿唇姬蜂Carnpoletis chlorideae和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并对主要寄生蜂与斜纹夜蛾幼虫的田间消长动态进行了系统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