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雌、雄成虫cDNA文库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TRIZOL试剂盒分别提取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雌、雄成虫总RNA,Oligo(dT)纤维素柱纯化mRNA,反转录合成第一链cDNA,完成第二链cDNA合成后,凝胶电泳回收500bp以上的片段并过柱纯化后,与载体λZipLox连接。体外包装后分别得到雌、雄成虫cDNA噬菌体表达文库。经测定雌、雄文库容量分别为3.74×106、3.28×106,重组比率均在96%以上,插入片段长度多在1kb左右。通过PCR技术,我们从文库中钓取到EGP、23kD膜蛋白、Actin和GCP的cDNA,其中GCP基因为低丰度表达基因。各项指标表明,我们成功构建了高质量的cDNA文库,可作为研究雌雄成虫基因差异及筛选保护性抗原基因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252.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单性木兰种皮的挥发组分,用GC-MS分别定性定量分析了提取的油层精油和溶解在水中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挥发组分的提取率为4.2%,其中,油层精油得率为3.5%,主要成分中萜烯类化合物多,含量高,其中罗勒烯37.3%、D-苧烯9.03%、对-伞花烯8.10%、β-月桂烯7.79%、β-反-罗勒烯4.08%、对-孟-1-烯4.00%、α-侧柏烯3.11%;水层乙醚萃取率0.7%,其中α-松油醇6.13%、对-伞花烃5.57%、D-苧烯5.33%、6-甲基-3,5-庚二烯-2-酮4.44%、4-甲基-4-戊烯-2-酮4.16%。 相似文献
253.
【目的】昆虫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与其对温度的耐受能力密切相关。热激蛋白HSP70和HSP90具有提高生物体温度耐受性的功能。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不同隐种和不同种粉虱对温度的适应能力有差异,这与它们的热激蛋白基因拷贝数的差异可能相关。【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入侵型烟粉虱MED隐种和MEAM1隐种、本地型烟粉虱AsiaⅡ1隐种以及温室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基因组DNA中热激蛋白基因hsp70和hsp90的拷贝数。【结果】不同种类的粉虱和烟粉虱不同隐种体内的hsp70和hsp90的含量均有较大差异,其中hsp70和hsp90拷贝数在入侵型烟粉虱MED和MEAM1隐种中含量较其他两种均高,而在土著种AsiaⅡ1隐种中含量最低,在温室粉虱中居中。此外,相同物种雌雄成虫hsp70和hsp90的拷贝数也不同,雌虫hsp70和hsp90拷贝数约为雄虫的2倍。【结论】不同种粉虱及烟粉虱不同隐种的hsp70和hsp90的拷贝数可能与其耐热性差异相关。本研究为解释不同种粉虱、烟粉虱不同隐种及其不同性别的耐热性差异机制提供了进一步的依据。 相似文献
254.
255.
256.
通过研究接种量、激素配比、糖浓度、培养基种类对巫山淫羊藿悬浮培养细胞生长及其愈伤组织黄酮类含量的影响,建立了巫山淫羊藿细胞悬浮培养的技术体系.结果表明:巫山淫羊藿愈伤组织细胞悬浮培养在B5基本培养基中并附加1.0 mg·L-12,4-D和0.2 mg· L-1BA,蔗糖浓度40 g·L-1,接种量每30 mL为鲜重2 ... 相似文献
257.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
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法分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含体积分数为10%的胎牛血清的DMEM 培
养基中行贴壁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ADSCs表面标志物(CD90、CD29、CD31、CD34、CD45)的表达情况,利用成骨、成脂诱导液诱
导ADSCs 向成骨细胞、成脂细胞分化,用碱性磷酸酶、油红O 染色观察。采用终浓度为0、5、10、15、20、30 ng/mL IGF的培养基培
养ADSCs,利用Edu 染色标记ADSCs,分析不同浓度的IGF-1 对ADSCs增殖的影响。结果:流式细胞术显示ADSCs的表型分子
CD90、CD29 呈阳性,CD31、CD45 呈阴性,成骨诱导后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成脂诱导后油红O染色可见大量脂滴,表明培养的
ADSCs具有成骨、成脂分化的能力。IGF-1 促进ADSCs 增殖的作用随IGF-1 的作用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并逐渐趋于饱和,在趋于
15 滋g/mL的浓度时达到最大促增殖作用,且随着IGF-1 作用时间的延长其促ADSCs 增殖的作用逐渐增强。结论:本实验成功分
离培养ADSCs,IGF-1 对体外培养的ADSCs 有促进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58.
259.
运用Biolog EcoPlate技术, 对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带(常绿阔叶林(EBF)、针叶林(CF)、亚高山矮林(DF)、高山草甸(AM))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海拔植被带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差异显著。土壤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随培养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 同一深度土层的AWCD值随海拔升高而逐渐降低, 大小顺序依次为EFB > CF > DF > AM。同一海拔植被带, 不同深度土层的AWCD值总体趋势依次为0-10 cm > 10-25 cm > 25-40 cm。土壤微生物群落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丰富度指数和McIntosh指数的总体趋势为EBF最高, CF和DF次之, AM最低。不同海拔植被带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利用强度存在较大差异, 其中EBF利用率最高, AM利用率最低, 碳水化合物和羧酸类碳源是各海拔植被带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碳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从31个因素中提取的与碳源利用相关的主成分1、主成分2分别能解释变量方差的75.27%和16.14%, 在主成分分离中起主要贡献作用的是胺类和氨基酸类碳源。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随着海拔上升、土层加深而逐渐下降的原因, 可能是生物量、林分凋落物、土壤养分、微小动物、植物根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60.
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的萌发条件及致死温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菌核是大丽轮枝菌在土壤中的主要存活结构和初侵染源,在土壤中可存活14年之久,其数量及存活状况直接影响着大丽轮枝菌型黄萎病的发生为害程度。以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 XJ2008菌株为试材,研究了微菌核萌发的最佳条件、致死温度及土壤温度对微菌核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20℃、pH8.0是微菌核萌发的最佳条件。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具有很强的耐高温特性,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微菌核的萌发率呈下降趋势,在55℃及以上处理时其萌发率下降迅速,而在50℃及以下处理时其萌发率下降相对较慢,在55℃处理360min可使微菌核完全致死,而在40℃、45℃和50℃处理1,440min,仍然有少量的微菌核存活,但其萌发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呈下降趋势。土壤微菌核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对微菌核有很强的致死作用,40℃条件下处理4d后土壤中的微菌核已全部死亡。该研究结果为通过覆膜增温防治作物黄萎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