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84篇
  免费   305篇
  国内免费   1694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05篇
  2022年   124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117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116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141篇
  2014年   221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198篇
  2011年   201篇
  2010年   153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167篇
  2007年   147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250篇
  2003年   187篇
  2002年   148篇
  2001年   120篇
  2000年   147篇
  1999年   135篇
  1998年   149篇
  1997年   178篇
  1996年   169篇
  1995年   130篇
  1994年   127篇
  1993年   111篇
  1992年   122篇
  1991年   145篇
  1990年   120篇
  1989年   124篇
  1988年   48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45篇
  1985年   46篇
  1984年   39篇
  1983年   28篇
  1982年   31篇
  1981年   39篇
  1980年   37篇
  1979年   29篇
  1978年   12篇
  1960年   8篇
  1959年   11篇
  1958年   1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61.
枯草芽孢杆菌渗透压调节基因proB的克隆和表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PCR扩增的方法从耐盐的枯草杆菌中克隆出一个13kb长的DNA片段,经功能检测,证明正向插入片段与大肠杆菌的脯氨酸营养缺陷特性(proB-)能够营养互补。含有该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DH5α在基本培养基上的耐盐能力从2%提高至4%。通过引物步行法测定了该插入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利用DNAsis软件进行序列分析发现,该片段第122~1235bp核苷酸编码一个由370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分子,其上游存在非典型的-10区,典型的-35区和核糖体结合位点,起始密码子处有最佳翻译起始效率的侧翼核苷酸序列。将其与Genebank中的已知基因的序列和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该片段与枯草杆菌168的核苷酸序列、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81%和90%。证明该基因确实是一个proB基因。通过与三十个不同种属微芽生物proB基因的氨基酸序列比较,发现该蛋白存在有可能与形成酶的活性中心和三维结构有密切关系的几个绝对保守的区域。  相似文献   
962.
Sp1基因RNA干扰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干扰载体pSilencer3.1-Sp1,并初步研究其对Sp1基因的干扰作用。方法:根据Sp1cDNA编码序列,设计并合成针对Sp1基因的特异性RNA干扰片段,并将其克隆入pSilencer3.1-H1neo干扰载体中,构建Sp1基因小干扰RNA(siRNA)真核表达载体pSilencer3.1-Sp1;分别将阴性对照载体pSilencer3.1与重组载体pSilencer3.1-Sp1经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介导转染HeLa细胞,采用RT-PCR、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Sp1基因的转录与表达水平。结果:构建了Sp1基因siRNA真核表达载体pSilencer3.1-Sp1,经酶切、测序鉴定证实克隆正确,并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证实了载体的干扰效果。结论:特异性siRNA能明显抑制Sp1基因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Sp1的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制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963.
964.
在里氏木霉中建立了一个快速的双基因位点同步同源重组新方法,较好解决了里氏木霉基因逐个敲除周期长等问题。研究以里氏木霉自身甘露聚糖酶基因(man5A)为重组表达的报告基因,通过一步转化,将该基因定点整合入纤维二糖水解酶Ⅰ(cbh1)基因位点,同时缺失主要的两个纤维素酶基因(cbh1、cbh2),得到重组工程菌Man12。将重组工程菌Man12与出发菌株Tu6Δku70进行摇瓶发酵,结果显示,重组菌株的甘露聚糖酶产量比出发菌株提高10倍,而纤维素酶产量降低了60%,胞外总蛋白分泌水平降低了40%。Real-time PCR检测甘露聚糖酶基因(man5A)的转录水平,发现重组菌株较出发菌株提高了25倍。在里氏木霉中首次报道了通过一步转化实现两个基因同步定点整合的方法,对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构建高效表达重组蛋白的里氏木霉工程菌株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65.
为了探索大肠杆菌耐药基因的表达与耐药水平的关系,本研究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240株大肠杆菌对土霉素(terramycin, OTC)、金霉素(aureomycin, CTC)、四环素(tetracycline, TC)、多西还素(doxycycline,CAS)和米诺环素(minocycline, MINO) 5种四环素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方法检测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 B和tet X的携带情况,通过荧光定量PCR法考察不同四环素浓度对tet B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40株猪源大肠杆菌对土霉素、金霉素、四环素、多西还素和米诺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3.33%、92.92%、92.50%、80.42%和37.08%,兽用四环素类药物的治疗效果难以保证;四环素耐药基因的携带率较高,tet B和tet X检出率分别为22.92%和85.00%;Tet B基因mRNA的表达量随着四环素浓度升高而逐步增强,说明tet B属于诱导表达基因,耐药菌难以通过停止用药来恢复对四环素的敏感性,研究人员建议兽医临床应将四环素类药物作为二线药物使用。  相似文献   
966.
果蝇干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介绍了果蝇五种干细胞,包括生殖干细胞、神经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小肠干细胞、肾干细胞及其微环境(niche)的组成成份;简述了五种干细胞系统对应的分子标记;最后重点介绍了调控每种干细胞系统的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967.
在15~35℃、RH80%~85%条件下,研究了加州新小绥螨Neoseiulus (Amblyseius) californicus (Mcgregor)以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 Ehara为猎物时,不同螨态的发育和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加州新小绥螨在此温度范围内能完成世代发育,世代发育历期随着温度升高而逐渐缩短。该螨能适应35℃的高温条件,雌性的发育历期最短仅为6.14d。平均产卵期和平均寿命均随着温度的上升逐渐缩短。20℃~25℃时,该螨的平均产卵量最大,达53.73粒/雌。净增殖率在20℃时最高(48.2525),且雌雄性比最大。15℃时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均最低,分别为0.0638和1.0659,种群倍增时间最长(10.8669d),35℃时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均最高,分别为0.1954和1.2158,种群倍增时间最短(3.5477d)。  相似文献   
968.
从自然感染的意大利麻痹病蜂(APis mellifera)头部,经二次差速离心与蔗糖梯度离心获得纯化的慢性蜜蜂麻痹病病毒(CBPV)。纯化的CBPV制备物感染正常蜜蜂,4天后出现典型的麻痹症状,接着死亡,平均死亡率分别为95%与100%。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二次差速离心初步纯化的病毒制备物含有多条蛋白带,而蔗糖密度梯度纯化的病毒制备物仅含有单一的多肽带。5%、7.5%与10%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均检测出一种病毒蛋白质,分子量大约为24,200道尔顿,而且不同凝胶浓度检测的蛋白质分子量相近。慢性蜜蜂麻痹病病毒核酸也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凝胶中有5条带,对核酸酶敏感,证明该病毒含有5个单股RNA组分。对慢性蜜蜂麻痹病病毒的基因组结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69.
苏云金芽孢杆菌CrylAb13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BtC005是我国自行分离的对多种害虫具有毒杀作用的苏云金芽孢杆菌。经PCR-RFLP系统鉴定,它含有crylAb基因。Southern blot结果显示;PstI酶切C005质粒所得的8.5kb长的DNA片段为crylAb基因的阳性杂交带。以pUCP19为载体,克隆了该片段并证明其含有crylAb基因,对其进行亚克隆和测序,结果表明该基因编码区为3468bp,其编码的蛋白含1155个氨基酸,分子量为130.6kD,等电点为pH4.845。该基因已在GenBank基因库中注册,Accession number为AF254640,并为国际Bt杀虫晶体蛋白基因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crylAb13。将crylAb13基因在Bt无晶体突变株cryB^-中表达,蛋白质电泳结果表明在130kD处有表达带,并证明GryAb对小菜蛾有较高的杀虫活性。  相似文献   
970.
新生隐球菌是重要的条件致病真菌,可导致免疫抑制患者产生致命的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继而在脑部损伤部位有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和炎症细胞的浸润,形成了一个细胞因子网络,介导一系列致病机制和防御机制的产生。为明确细胞因子与新生隐球菌在致病和防御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本文就新生隐球菌与细胞因子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