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6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氮离子注入选育阿维拉霉素高产菌株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提高产绿链霉菌(Streptomyces viridochromogenes)SV-1产阿维拉霉素(Avilamycin)产量为目的,采用低能氮离子注入技术,辅之以链霉素抗性筛选法进行诱变选育研究。结果表明,“马鞍”区域即注入剂量范围在3×10~(15)~5×10~(15)ions/cm~2诱变效果最佳,菌株的抗药性突变与产量突变密切相关,链霉素抗性筛选法具有可行性。在摇瓶条件下,最终获得稳定性良好,阿维拉霉素产量达到83.5mg/L,较出发菌株提高195%的突变株SVT-45。实验表明,离子注入技术是一种有潜力的微生物诱变育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2.
寄生于北京地区的驴的圆形线虫报告 Ⅲ.一新种的叙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叙述了杯环属一新种线虫——北京杯环线虫Cylicocyclus pekingensia,sp.nov.。 2.作者建议将杯环属划分为三个亚属,即:Cylicocyclus(Cylicocyclus)Ihle,1922;Cylicocyclus(Cylicobrachytus)(Cram,1924);和Cylicocyclus(Hsiungia),subgen.nov.。  相似文献   
143.
【目的】有效防控榆黄毛萤叶甲Pyrrhalta maculicollis(Mots.)在吐鲁番地区的危害。【方法】本研究在室内设置22、25、28、31和34℃5个温度梯度,分别测定榆黄毛萤叶甲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并以有效积温法则和"最小二乘法"计算出榆黄毛萤叶甲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卵、幼虫、蛹、产卵前期及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3.83、12.64、12.48、14.63和14.01℃,有效积温分别为83.99、186.32、121.50、185.42和550.54日·度。榆黄毛萤叶甲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分别采用线性日度模型式和Logistic曲线模型式进行拟合,建立各虫态发育速率与温度关系模型。由Lagrange中值定理求出各虫态的发育最适温度、适宜温区,其全世代的分别为:Tmid为28.23℃、Tmin为14.36℃、Tmax为42.11℃。【结论】明确了榆黄毛萤叶甲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计算出了各虫态的理论发育最适温度及适宜温区,为准确预报榆黄毛萤叶甲发生期及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4.
【目的】通过RNAi技术分析明确对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黑色素形成重要的N-β-丙酰多巴胺(NBAD)水解酶基因的功能。【方法】NBAD水解酶基因通过马铃薯甲虫转录组数据分析和RT-PCR克隆获得,分别利用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该基因的完整性和系统发育;通过q PCR检测其在马铃薯甲虫各发育阶段和4龄幼虫不同组织及成虫精巢和卵巢中的表达量;采用喂食幼虫dsRNA的方法,观察该基因在马铃薯甲虫幼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对体色的影响,并测定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对该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克隆得到马铃薯甲虫NBAD水解酶基因,命名为Ldtan(Gen Bank登录号:KY221866),其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与鞘翅目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和山松大小蠹Dendroctonus ponderosae同源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最高,聚为一支。Ldtan在马铃薯甲虫4龄幼虫腹神经索(99.36±0.95)、后肠(17.79±3.11)和表皮(9.21±0.12)中的相对表达量较高;在幼虫期随幼虫生长发育表达量逐渐升高,在成虫期的表达量最高。通过喂食2龄幼虫Ldtan的dsRNA能有效降低靶标基因的表达量,使幼虫体色变深呈一定的棕褐色,并且具有一定的致死效应。通过RNAi技术干涉保幼激素合成和信号途径相关基因,发现Ldtan表达量降低,而干扰蜕皮激素合成和信号途径相关基因,Ldtan表达量增加。【结论】结果提示Ldtan参与了马铃薯甲虫的黑色素合成,并且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可能影响其表达。  相似文献   
145.
本研究以从中国新疆塔尔巴哈台山上的有毒植物——块根芍药(Paeonia anomala)中分选获得一株产红色素的植物内生菌Serratia marcescens XJU-PA-6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琼脂扩散法将Serratia marcescens XJUPA-6的发酵获得的色素粗提物分别和11种常见作物病原真菌进行拮抗实验,结果表明,色素粗提物对黄瓜枯萎病菌、番茄灰霉病菌、油菜菌核病菌、棉花黄萎病菌、西瓜枯萎病菌和苹果斑点落叶病菌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其中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菌的抑菌作用为最稳定;然后,采用紫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分析及GC分析确认XJU-PA-6所产生的红色素为2-甲基-3-戊基灵菌红素(2M3PPG);最后结合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气质联用技术,通过分析发现,2M3PPG可通过抑制苹果斑点落叶病菌中14-α-去甲基化酶活性,来抑制真菌细胞膜上重要成分——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从而造成真菌细胞膜中甾醇含量的降低,进而造成细胞膜结构和功能消失,最终导致真菌死亡。本研究结果初步证明,2M3PPG在生物农药方面具有较好地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46.
<正> 山药叶蜂Senocliclea decorus Konow是山药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在我县随着山药的经济效益及栽培面积的扩大,为害也趋于严重。为摸清生物学习性,提供防治措施,自1979~1987年对该虫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及防治方法的探讨,现整理如下,供参考。 一、形态特征 成虫头部唇基及上唇黄白色,体蓝黑色,胸腹均具蓝紫色光泽,3对足黑色,仅胫节一半黄白色。雌虫体长9mm,翅展10~11mm,雄虫体长7.5mm,翅展8~9mm,前翅大部黑色,仅翅端色淡。老熟幼虫蓝黑色,半圆筒形,胸部有横褶,体长21mm。各龄幼虫及主要特征如表。  相似文献   
147.
以越冬期间库尔勒香梨花芽、树干、枝条等器官为材料,测定了不同器官形成层组织抗氧化酶(SOD、CAT、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相对电导率等抗寒指标,同时监测了果园气温和树干阳阴面形成层温度,并采用隶属函数评价不同器官抗寒性,分析越冬期气温对新疆库尔勒香梨不同器官抗寒指标和抗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库尔勒香梨越冬期间,不同器官同一抗寒指标和同一器官不同抗寒指标随气温、树干阳阴面形成层温度差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抗寒指标均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而与树干阳阴面形成层温度差均呈正相关关系。(2)各器官形成层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其抗氧化酶活性呈正相关关系,SOD、CAT活性与POD活性呈正相关关系,并以CAT与POD活性相关性最强。(3)利用隶属函数法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贡献率最大的是CAT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不同器官抗寒性强弱顺序为花芽组织树干阴面形成层枝条形成层树干阳面形成层。研究发现,库尔勒香梨各器官形成层POD和CAT活性在越冬期间较低气温和较强烈形成层温度变化时较高,并以SOD对低温伤害和形成层温度变化最敏感;整个越冬期抗寒性强的器官表现出较高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较低的相对电导率;形成层温度变化与抗寒生理指标变化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在一定范围内能够反映机体受到的低温冻害程度。  相似文献   
148.
目的:探讨燕麦β葡聚糖(oat β glucan,OG)对糖尿病大鼠肾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采用单侧肾切除+链脲佐菌素(65mg/kg·BW)一次性腹腔注射方式构建糖尿病肾病(diabetes nephropathy,DN)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3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对照组(蒸馏水灌胃)和低、中、高燕麦β葡聚糖干预组(分别用0.275、0.55、1.1g/kg·BW燕麦β葡聚糖灌胃),每组8只。另取16只大鼠行假手术并随机分组:正常对照组(蒸馏水灌胃)和燕麦β葡聚糖对照组(0.55g/kg·BW 燕麦β葡聚糖灌胃)。饲养8周,在第8周末采集血液、尿液和粪便,进行血糖、肾功能检测,用HE染色进行肾脏形态学观察,16S rDNA检测分析肠道菌群多样性。结果:高剂量燕麦β葡聚糖能显著降低DN大鼠血糖(P<0.05),低、中剂量燕麦β葡聚糖能显著降低DN大鼠血尿素氮、肌酐;中、高剂量燕麦β葡聚糖能降低DN大鼠的尿酸/肌酐比值(P<0.05);高剂量燕麦β葡聚糖对DN大鼠的肾小球系膜基质增生和基底膜增厚,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变形、脱落,系膜细胞增生有显著改善作用;高剂量燕麦β葡聚糖能显著升高DN大鼠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的比值(P<0.05)。结论:燕麦β葡聚糖能改善糖尿病大鼠肾功能,增加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及升高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的比值,这可能是其延缓DN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9.
从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中分离了一个类核糖核酸酶(WRN1)基因的cDNA.WRN1的转录受自然衰老和黑暗诱导衰老的负调控.在幼嫩组织中WRN1也有表达.由于在两个保守的位置上组氨酸被替换,WRN1很可能已经失去了核糖核酸酶的活性.Southern分析表明,在普通小麦基因组中,WRN1以一个小基因家族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150.
青藏高原草地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74,自引:0,他引:7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揭示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生态适应机制,利用1982~1999年间的NOAA/AVHRR NDVI数据和对应的气候资料,研究了近20年来青藏高原草地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8年来研究区生长季NDVI显著增加(p=0.015),其增加率和增加量分别为0.41% a-1和0.001 0 a-1。生长季提前和生长季生长加速是青藏高原草地植被生长季NDVI增加的主要原因。春季为NDVI增加率和增加量最大的季节,其增加率和增加量分别为0.92% a-1和0.001 4 a-1;夏季NDVI的增加对生长季NDVI增加的贡献相对较小,其增加率和增加量分别为0.37% a-1和0.001 0 a-1。3种草地(高寒草甸、高寒草原、温性草原)春季NDVI均显著增加(p<0.01;p=0.001; p=0.002); 高寒草甸夏季NDVI显著增加(p=0.027),而高寒草原和温性草原夏季NDVI呈增加趋势,但都不显著(p=0.106; p=0.087);3种草地秋季NDVI则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p=0.585; p=0.461; p=0.143)。3种草地春季NDVI的增加是由春季温度上升所致。高寒草地(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夏季NDVI的增加是夏季温度和春季降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温性草原夏季NDVI变化与气候因子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高寒草地植被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存在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