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4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510篇
  1913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122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7篇
  1964年   10篇
  1963年   6篇
  1962年   4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1.
北京房山十渡西太平洞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西太平村发现的动物化石是首次在该镇辖区发现的更新世化石。动物群由6目、15科、22属的22种组成,以岩羊、香麝及鼯鼠等为主,为典型的北方山区动物群。该动物群的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14)C年代为距今29335~37350年,与山顶洞及田园洞动物群基本同期。西太平洞动物群中有76%的种曾出现于周口店田园洞动物群,而只有38%的种曾出现于山顶洞。目前在此发现的可鉴定到种的化石材料均可归入现生种,但其中有23%的种已经在北京地区消失,消失属种以大中型动物为主。在该地点发现的西伯利亚飞鼠和复齿鼯鼠材料是首次在华北地区发现的此类化石记录。该地点是我国北方地区已报道的第四纪化石点中含香麝和岩羊材料最丰富的地点之一。在国内有关文献中,岩羊化石的分类命名一直没有得到统一,这次发现的新材料,有利于澄清该类化石的分类命名问题。  相似文献   
212.
1995年广东某地人工养殖的鳜鱼(Sinipercachuatsi)暴发传染病,大量病鱼急性死亡,引致严重经济损失。本试验从已接种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和柱状噬纤维菌(Cytophagacolumnaris)疫苗的病鱼脏器中分离到一种细菌,经腹腔注射和鳃部接种人工感染健康鳜鱼及罗非鱼(Oreochomisspp.),均复制出与自然发病相似的病例,主要特点为肝脏严重变性。从上述人工感染的病鱼体内再次分离到与自然发病相同的  相似文献   
213.
体外血栓形成试验在脑梗塞诊断中的应用(摘要)第二十九医院颉元文体外血栓形成试验在血液流变学中作为一项表示血液凝固性高低的指标之一,在辅助诊治脑梗塞等疾病中,是一种简便易行实用可信的方法。本文通过115例男性脑梗塞组和103例男性正常人对照组做了体外血...  相似文献   
214.
大气污染对珠江三角洲村边林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在群落结构与组成分析的基础上,阐明了陶瓷工业污染对自然条件下生长的植被伤害状况、程度和原因,为类似地理气候区重度污染背景下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提供参考。野外调查样地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一村边半自然次生林内。结果表明,该森林以隆缘桉和尾叶桉占优势,其次是乡土树种鸭脚木、泥竹,重要值依次为26.75、17.08、16.27和11.50,其它伴生种的重要值不足30。根据冠层叶可见症状、失绿和脱叶对植物受害进行综合评价,分死亡(受害程度100%,全部叶死亡脱落)、重度(60%-100%)、中度(25%-60%)、轻度(10%-25%)和健康(<10%)5个级别。隆缘桉和马尾松冠层叶完全脱落属于死亡类,泥竹、南岭黄檀属重度受害种类。尽管其它伴生树种有较低的重要值,但其中多数种类显示出较强耐受能力,这些种类包括鸭脚木、珊瑚树、酒饼叶、光叶山矾、白背叶、银柴、竹节树、山黄麻、构树、粗叶榕、潺槁树等。和乔木层比较,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受污染的伤害大大降低。桉树类树种因其速生、快速郁闭的特点被认为是华南荒山、退化丘陵地区植被恢复的重要种类,在重度污染地区已经受到严重威胁,应该引起重视。另一方面,某些乡土树种在重度污染地区环境修复中显示出潜力和前景。  相似文献   
215.
昆虫肠道微生物在宿主营养代谢、生长发育、免疫以及抵御病原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不同蛋白水平饵料饲养对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雄成虫肠道细菌群落组成及其功能的作用,探究德国小蠊肠道细菌对宿主营养和健康的影响,以期为发展生物防治的诱食性饵料提供理论支持。分别取连续饲喂低蛋白(LP2组:5%)、高蛋白(HP3组:65%)以及正常蛋白水平饵料(CD1组:25%)21 d的德国小蠊雄成虫,饥饿24 h后无菌条件下分离并提取肠道总基因组DNA,采用特异引物扩增细菌16S rDNA的V4可变区并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德国小蠊肠道细菌群落组成及其功能特征。结果表明德国小蠊肠道细菌主要由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等细菌群落组成。饲喂低蛋白饵料LP2组的德国小蠊肠道细菌中拟杆菌属(Bacteroides)细菌丰度(47.44%)显著高于HP3组(23.97%)和对照CD1(7.04%)。饲喂高蛋白饵料的HP3组梭杆菌门丰度显著高于其他两组。LEfSe物种差异分析也表明HP3组德国小蠊肠道细菌中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细菌与低蛋白饵料LP2组和对照CD1组有显著差异。基于Tax4Fun功能预测显示,HP3高蛋白饵料组的德国小蠊肠道细菌中与能量代谢功能相关基因的相对丰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CD1组,外源性物质代谢与降解和其他氨基酸代谢功能基因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低蛋白LP2组。本研究结果表明饵料中蛋白质水平的差异能够显著改变德国小蠊肠道中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并影响其代谢功能。  相似文献   
216.
同号文 《化石》2015,(2):15-18
<正>德日进(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1881~1955)是法国哲学家、神学家、古生物学家及地质学家,但他却将人生的最美好年华贡献给了中国的古生物学及史前考古学事业;在1923至1946年期间,他累计在中国工作了17年;他在中国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古生物学、地质学及史  相似文献   
217.
同号文 《化石》2011,(4):48-52
田园洞位于周口店遗址区西南6公里处,在行政区划上隶属房山区周口店镇黄山店村管辖,在北京市田园林场的地界内。地理坐标为北纬39°39′31″,东经115°52′19″。洞口海拔174.5米。洞穴开口朝北北西方向。  相似文献   
218.
双酚A对萼花臂尾轮虫毒性及生活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正和  赵宝坤  杨家新 《生态学报》2012,32(21):6828-6835
应用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研究了双酚A(BPA)对萼花臂尾轮虫毒性及生活史影响。结果表明:BPA对萼花臂尾轮虫24 h急性毒性LC50为13.76 mg/L,95%置信限为10.97-17.10 mg/L。生活史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0.25-4.0 mg/L的BPA对轮虫胚胎发育历时影响不显著;2.0-4.0 mg/L的BPA显著延迟了轮虫幼体发育时间;当BPA为0.5 mg/L时,轮虫净生殖率(R0)显著上升,但BPA浓度为2.0和4.0 mg/L时R0显著降低;4.0 mg/L的BPA显著缩短世代时间(T);BPA浓度为2.0、4.0 mg/L时,轮虫生命期望值(e0)显著下降;BPA浓度为1.0、2.0、4.0 mg/L时,轮虫内禀增长率(rm)显著下降;BPA浓度为0.5、1.0 mg/L时轮虫所产后代混交率(MR)显著增长。研究结果表明BPA对轮虫的生殖具有干扰作用,其中R0和MR受BPA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219.
1 SARS病毒横空出世 2003年4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肆虐人类的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即所谓非典型性肺炎的病原体已经确定,它是一种全新的冠状病毒,并建议命名为SARS病毒。得出这一结论是基于基因序列和动物试验的两个重要依据,其一,包括中国在内  相似文献   
220.
Liu H  Guo J  Qu J  Lian J  Jefferson W  Yang J  Li H 《Biodegradation》2012,23(3):399-405
The accelerating effect of non-dissolved redox mediator (1,5-dichloroanthraquinone) on the biological denitrification was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using 1,5-dichloroanthraquinone immobilized by calcium alginate (CA) and a heterotrophic denitrification bacterium of Paracoccus versutus (GU111570).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denitrification rate was enhanced 2.1 fold by 25 mmol l−1 1,5-dichloroanthraquinone of this study, an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found for the denitrification rate and 1,5-dichloroanthraquinone concentrations from 0 to 25 mmol l−1.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characteristic of NO3 and NO2 during the denitrification process, the tentative accelerating mechanism of the denitrification by redox mediators was put forward, and redox mediator might play the role of reduced cofactors like NADH, N(A)DH and SDH, or the similar ubiquinol/ubiquinone (Q/QH2) role during the denitrifica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