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铜锈环棱螺对藻华水体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8年在室内小型试验模拟生态系统中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铜锈环棱螺生物干扰对底泥耗氧率和上覆水营养盐通量的影响试验,根据铜锈环棱螺放养密度设置了3个处理组和1个对照组。与试验前相比,培养1个月后,所有处理组和对照组的底泥耗氧率均显著下降;各处理组的底泥耗氧率初期高于对照组,后期低于对照组,且密度高的处理组其底泥耗氧率高于密度低的处理组。除12月7日外,对照组沉积物始终向上覆水释放铵氮,且释放量逐渐减小,而各处理组中,除试验初期沉积物向上覆水释放铵氮外,试验中后期均表现为吸收铵氮。除试验初期外,处理组和对照组中亚硝酸盐+硝酸盐通量主要表现为向上覆水中释放,且处理组1与对照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磷酸盐通量主要表现为,试验初期沉积物向上覆水中释放,后期被沉积物吸收。本试验结果表明,短期内铜锈环棱螺的生物干扰增加了底泥耗氧率,但其长期效应可使底泥耗氧率下降,铜锈环棱螺的存在促进了沉积物中的总体硝化速率,加快了沉积物中的N循环。 相似文献
12.
在光镜和电镜下对嫁[虫戚](Cellana toreuma)的齿舌形态进行观察研究。嫁[虫戚]的齿舌带每1横列具有2枚侧齿和2枚缘齿,缺乏中央齿,齿式为1.1.0.1.1。齿舌带前端弯曲,齿片排列松散且存在明显的磨损现象;中段齿片排列紧密、整齐;后端齿片无色且宽度有略微的缩小。侧齿呈镰刀型,具1个齿尖,基部呈三角形且具突起,尖齿部分细长;缘齿具3个齿尖,第2尖齿靠近第3尖齿。采用多个比例参数来比较嫁齿舌带及其前、中、后3段上的齿片形态,发现嫁齿舌带前、中、后3段各比例参数的值存在一定的关系,即中段大于前段、中段大于后段。 相似文献
13.
应用组织切片、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对铜锈环棱螺肝脏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铜锈环棱螺肝脏为复管泡状腺,由许多肝小叶组成,每个肝小叶管壁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分3种细胞:消化细胞、排泄细胞、钙细胞。光镜显示,肝小叶多球形或近球形,横切面管腔呈星射状裂隙,纵切面可见上皮细胞呈柱状,核靠近基膜,上皮细胞极性明显。消化细胞构成腺上皮的主体,染色较淡。排泄细胞和钙细胞染色较深。肝腺管之间有不规则圆形的网状细胞,结缔组织填充在肝小叶之间及小叶与导管之间。电镜显示,消化细胞和排泄细胞顶端都具微绒毛,消化细胞主要特征为具有溶酶体囊泡系统,参与细胞内消化过程。排泄细胞中粗面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胞器含量丰富,细胞内还散布着大量脂滴。钙细胞锥体形,主要特征为细胞内具钙粒子,也含有大量细胞器。 相似文献
14.
15.
粉绿狐尾藻和凤眼莲对不同形态氮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改进常规耗竭法,研究了粉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在抑菌和非抑菌两种处理中对NO3-、NH4+吸收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两种植物对NO3-和NH4+的最大吸收速率(Imax)和亲和力(1/Km)有显著差异,凤眼莲对NO3-、N H4+的吸收速率显著高于狐尾藻,说明凤眼莲更适宜用于污染水体养分的去除;不同植物对NO3-、NH4+表现出吸收偏好性,凤眼莲对NO3-有较高的Imax值和亲和力,而狐尾藻对NH4+有较高的Imax值和亲和力;抑菌处理能显著增加凤眼莲对NH4+的吸收速率,NO3-浓度高于1.00 mmol/L时,抑菌处理能显著减小凤眼莲对NO3-的吸收速率,狐尾藻对NO3-、N H4+的吸收未受到抑菌处理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淡水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分类法的提出、发展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浮游植物分类方法是揭示浮游植物群落演替规律、开展淡水生态研究的工作基础和重要工具.林氏分类法和分子鉴定法在生态学应用上存在的不足促进了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分类法的发展.功能类群分类法是一种以浮游植物个体生态学为依据的生态分类法.本文概述了浮游植物功能类群(functional group,FG)、生态功能类群(morpho-functional group,MFG)和形态功能类群(morphology-based functional group,MBFG)等浮游植物分类方法的理论基础和分类依据,分析比较了这3种分类方法的优势与不足,认为FG是目前应用于水生生态学研究和水环境生物评价中相对适用的浮游植物分类方法.介绍了功能类群分类法在国内外淡水浮游植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简述了以FG为基础提出的Q指数法和Q-R指数法两种水质评价法的评价标准及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海、淡水驯化对5种微藻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5种微藻进行了脂肪酸分析及海淡水驯化影响其脂肪酸组成的研究,结果表明:谈水小球藻和海水小球藻的特征脂肪酸均为16:0、16:2、18:0、18:2和18:3;淡水斜生栅藻的特征脂肪酸为16:0、18:1和18:3;海水三角褐指藻的特征脂肪酸为14:0、16:0、16:1和EPA。淡水藻海水驯化和海水藻淡水驯化后,特征脂肪酸的种类不发生变化,但各种脂肪酸的含量有明显变化,驯化后,几种特征脂肪酸及总脂肪酸占细胞干重的比例在蛋白核小球藻、小球藻-1和三角褐指藻SS02品系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在斜生栅藻、小球藻-2和三角褐指藻ZS08、XSO3品系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18.
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特性及竞争参数计算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铜绿微囊(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四尾栅藻(Scendesmus quadricauda)分别在温度22℃、26℃和30℃下进行了纯培养和混合培养,实验结果显示温度对两种藻类的生长和竞争都有显著影响。微囊藻在22℃、26℃和30℃纯培养下的最大生物量及平均特定增长率(μ)分别为444、1180和998(×104cells/mL)及0.33、0.38和0.37/d,说明微囊藻在26℃和30℃下生长较好;混合培养下的最大生物量及平均特定增长率分别为270、778和647(×104cells/mL)及0.34、0.43和0.46/d,显示微囊藻在混合培养下受到了栅藻一定程度的竞争抑制。栅藻在22℃、26℃和30℃纯培养下的最大生物量及平均特定增长率分别为830、984和464(×104cells/mL)及0.36、0.34和0.32/d;混合培养下的最大生物及平均特定增长率分别为538、554和387(×104cells/mL)及0.43、0.40和0.39/d,说明栅藻在温度22℃、26℃下生长较好,混合培养下栅藻的生长受微囊藻影响较大。各温度下两种藻类的生长都可以用Logistic方程拟合。微囊藻对栅藻的抑制参数α分别为1.68(22℃)、0.65(26℃)和0.76(30℃),而栅藻对微囊藻的抑制参数β依次为0.43(22℃)、0.51(26℃)和0.25(30℃),三个温度下α均大于β,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微囊藻与栅藻在竞争过程中不仅表现为资源竞争,同时还存在着明显的他感作用,且可推测微囊藻对栅藻的他感作用大于栅藻对微囊藻的,且在22℃时为最大。 相似文献
19.
采用池塘围隔对比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密度(392 ind·m-2、196 ind·m-2、98 ind·m-2、0 ind·m-2)铜锈环棱螺(Bellamyaaeruginosa)对藻华水体主要理化因子的影响.实验从2009年9月14日开始,持续60d.结果显示:环棱螺可以明显提高藻华水体的透明度(SD),实验中、后期,三个处理组围隔水体的SD均能保持在60cm以上,而对照组SD改变不明显,波动于29~40.3cm之间;多数时间内处理组水体的溶解氧(DO)含量都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环棱螺的存在可直接或间接降低水体DO浓度.试验表明,单一投放螺类可有效降低藻华水体的叶绿素a(Chl-a)含量,但难以削减营养盐浓度.实验条件下,围隔水体总氮和正磷酸盐浓度的下降趋势均与螺的密度呈现负相关性(R=-0.9851,p<0.05;R=-0.9678,p<0.05);对SD、DO、pH、Chl-a、NH4+-N、NO3--N、PO43--P等7个主要理化指标数据进行了Duncan多重比较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和处理组在p<0.05水平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说明环棱螺的投放能在一定程度上调控水体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