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7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3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人毛乳头细胞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毛乳头细胞是一种高度特殊化的成纤维细胞。本文通过对体外培养的毛乳头细胞进行组织化学染色研究发现,它对阿新蓝、甲苯胺蓝和PAS染色均呈阳性,并对甲苯胺蓝显异染性.与原位时的细胞染色结果相同,表明在体外培养下.毛乳头细胞合成和分泌酸性、中性粘多糖的能力仍能维持较长时间;在细胞聚集区和多层化细胞团中有丰富的细胞外基质,阿新蓝和PAS染色呈强阳性,说明细胞外基质的存在与毛乳头细胞的聚集有很大关系;另外毛囊真皮鞘细胞对阿新蓝、甲苯胺蓝染色呈阳性反应.无甲苯胺蓝的异染性,PAS染色阴性,而真皮成纤维细胞这些染色均阴性,说明它与毛乳头细胞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2.
<正> 盔甲鱼类是东亚特有的一类无颌脊椎动物化石,仅发现于我国及越南北方,其中的大庸鱼和锥角鱼是中国及欧亚大陆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脊椎动物化石,近年来颇受中外学者的关注。但是,迄今一直未有这方面的综合性著作。本文介绍的《中国志留纪及泥盆纪盔甲鱼类的新发现》(以下简称“新发现”)一书是关于盔甲鱼类形态学、分类学、生物地理及生物地层学等方面研究的第一本专著。作者潘江先生,是最  相似文献   
73.
阴影云纹法在颅骨形态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74.
本文通过禄丰腊玛古猿和西瓦古猿的下颌骨与现代大猿类和其它同时代的古猿及南方古猿类的下颌骨的比较得出:禄丰的两类古猿有不少特征与猩猩相似,因此它们可能与猩猩有较密切的关系,两类古猿可能是同一类型的雌雄个体。但另一方面,禄丰腊玛古猿又显示出一些与南方古猿相似的性状,因而另一种可能是腊玛古猿是与西瓦古猿不同的类型,它比西瓦古猿更接近于人猿的共同主干。  相似文献   
75.
在高等生物的进化过程中,mRNA的3′非翻译区(3′untranslated region, 3′UTR)序列显著增加,提示3′UTR在生物功能调节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发现狭缝引导配体1(slit guidance ligand 1, SLIT1) 3′UTR在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心肌中水平降低,但其对肥厚心肌中血管功能调节的作用机制不清楚。利用腺病毒介导在主动脉内皮细胞(human aortic endothelial cells, HAECs)中过表达SLIT1 3′UTR,检测HAECs中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s, eNO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A)表达。分别采用划痕实验和基于Matrigel胶的管腔形成实验检测HAECs的迁移和成管腔能力。结果发现,过表达SLIT1 3′UTR会升高HAECs中p-eNOS、eNOS和VEGFA水平(P<0.01),并促进HAECs迁移和成管腔能力(P<0.01)。生物信息学预测提示,...  相似文献   
76.
陆崇凯  伍侣新 《蛇志》2000,12(3):52-53
近几年来 ,我院应用抗蝰蛇毒血清治愈孕妇被蝰蛇咬伤 2例 ,并保住胎儿 ,均足月顺产 ,孩子发育正常。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例 1 :患者 ,女 ,31岁 ,农民 ;于 1 989年 7月1 2日 1 8点 2 0分在田间割稻谷时被蝰蛇咬伤右踝关节内侧 ,即感剧痛难忍 ,伤口流血少许 ,随后感到伤肢麻木、肿胀 ,用布条绑扎伤肢膝关节 ,1 h后入院 ,患者有 50天的停经史。查体 :体温 37.4℃ ,呼吸 2 0次 /分 ,脉搏 82次 /分 ,血压 1 6/1 0 k Pa。神志清 ,全身皮下无出血点及瘀血斑 ,心肺无异常。右踝关节内侧有 2个牙痕 ,牙距 1 .5cm,牙痕有少许渗血 ,周围肿胀 ,…  相似文献   
77.
基于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外来入侵物种入侵历史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入侵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全球每年因生物入侵造成的损失超过1万亿美元。探究入侵物种在入侵地的入侵历史对了解生物入侵的生物生态学机制、制定阻截及防除措施有重要意义。分子标记方法的兴起和大规模应用打开了入侵生物入侵历史研究的新天地。采用分子标记的方法可鉴定入侵物种的种类、追溯其来源地、回溯其扩散路径、分析扩散模式及探究物种入侵过程中对入侵种群本身的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所造成的各种影响。分子标记的应用使得多个入侵物种的入侵历史得以重现。由于分子标记方法重构的入侵历史受采样范围、采用的分子标记的种类及数量等因素的影响,该方法呈现入侵历史是否是真实发生的入侵过程还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78.
伍静  王彬  鲍臻  杨静谊  李维国 《生物磁学》2013,(25):4988-4990,4949
糖尿病是以血糖浓度增高、胰岛素缺乏或作用下降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并能引起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为了探索糖尿病的发病机理、血糖的调节机制以及评价等问题,建立能够模拟人类疾病特征的实验动物模型也备受关注。由于II型糖尿病或胰岛素抵抗与糖脂代谢密切相关,肥胖和高能量膳食摄入可增加其发病风险,所以高脂高糖膳食诱导肥胖型的糖尿病动物模型以及在此基础上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ZT)的造模方法被广泛应用。本文主要综述了II型糖尿病的机理,并就食物调节在糖尿痛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浅谈Ⅱ型糖尿痛的特点和制备过程中的的注意事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9.
[背景] 大曲真菌为白酒发酵过程提供发酵剂和糖化剂,火圈为白酒生产提供重要的风味物质,但针对火圈真菌的菌群演替规律及风味功能尚不清楚。[目的] 探索中高温大曲火圈真菌菌群演替规律及风味功能,为优化制曲工艺,提升白酒品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 使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内转录间隔区扩增子测序技术,结合中高温大曲制作过程火圈的理化参数,采用冗余分析的手段对大曲制作过程中火圈真菌演替规律及风味功能进行解析。[结果] 大曲火圈中的乙酸乙酯、丁酸乙酯、正己酸乙酯、乳酸吡喃糖苷甲酯和油酸乙酯等酯类化合物,苯乙酸乙酯、2,4-二甲基苯甲醛、苯甲醇和苯乙醇等芳香族化合物,酸类化合物乙酸,醇类化合物3-辛醇、糠醇等化合物的含量高于曲皮、曲心中的含量。大曲制作过程中从第4阶段开始,火圈位置温度>40℃,还原糖的含量>2%,产生美拉德反应,火圈逐渐形成。库德里阿兹威氏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扣囊复膜酵母(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是火圈中的优势真菌,在大曲制作的第2-3阶段占据了95%以上的丰度,此时火圈真菌的多样性最低。[结论] 中高温大曲火圈真菌群落演替主要受还原糖含量和温度的影响。大曲火圈为白酒生产提供了重要的酯类、芳香族、酸类、醇类化合物等风味物质,以及P.kudriavzevii、S.fibuligera等白酒发酵的核心酵母菌群,对白酒的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进一步加深了对火圈的认识,为制曲工艺的调整、白酒品质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0.
目的:研究丙戊酸(VPA)浓度和干预时间对神经干细胞(NSCs)体外分化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的VPA(0.1、0.3、0.5、0.75和1.0mmol/L)处理原代培养的神经干细胞,以NB培养基组做对照,分别于神经干细胞分化后3天、7天、10天和14天用免疫荧光双标鉴定并计数微管蛋白-Ⅲ(β-tubllin III)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的比例,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同一时相点组间比较,3天时各组中神经元分化比例无显著差异;7天时不同浓度VPA组与对照组分化神经元比例开始呈现差异;10天时这种差异继续增大,0.75 mmol/L VPA组中神经元比例为82.15±0.93%;14天时保持这种差异;但各时相点1.0 mmol/L VPA组与0.75 mmol/L VPA组神经元分化的比例无显著差异。不同时相点组内比较发现,3-10天内随着时间的延长,各组神经元分化的比例显著增加,但14天时神经元分化的比例较10天无显著变化。结论:0.75mmol/L VPA在10天时促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作用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