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2004年7月17日~8月20日,由沈阳师范大学组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中国两栖爬行动物专家组参与进行了西藏两栖爬行动物考察。本文简要报道藏东队从拉萨到察隅的考察结果,本线路考察共采集到302份两栖爬行动物标本及大量蝌蚪,以及丰富的DNA组织样品和上万张影像图片资料。标本经鉴定隶属7科12属17种。  相似文献   
42.
为了深入了解西藏蟾蜍Bufo tibetanus的种群特征,积累更多的生物学资料,本研究利用骨龄学方法、辅以生殖腺形态及其组织学结构的观察,对地处高海拔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的一个西藏蟾蜍(♀29只,♂34只)种群的年龄结构、体长、生殖腺的形态和性成熟年龄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藏蟾蜍第三指骨切片中均可清晰观察到生长抑制线;两性个体体长与年龄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各年龄组中两性个体体长无显著性差异,两性的平均年龄无显著差异(P>0.05);两性个体的性成熟年龄一致,均为4龄;雌性的最长寿命为9龄,雄性为8龄。由此可见,该西藏蟾蜍种群在被采集的2014—2015年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具有健康发展的潜能。  相似文献   
43.
为了更好地了解人工饲养条件下,食物对苏卡达陆龟Centrochelys sulcata肠道菌群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比较了7只大小相近苏卡达陆龟在自主取食对叶榕Ficus hispida果实前后,粪便微生物菌群结构及其功能预测结果的变化。结果表明,Alpha多样性指数和优势菌门及其相对丰度在组间无显著差异,相对丰度>1%的菌属数量和相对丰度的组间差异显著。主坐标分析和层次聚类分析显示菌群存在明显的组间分离现象,LEfSe分析显示2组样本均有各自的标志物种。KEGG代谢通路分析结果显示,取食对叶榕果实期间,粪便菌群表现出抗生素类物质如四环素、聚酮类化合物及抗氧化活性物质甜菜素的合成显著高于非取食期间,而对环境污染物如乙基苯、双酚、阿特拉津和多环芳烃等的降解能力显著高于非取食期间。苏卡达陆龟肠道菌群对食物组分的变化具有积极的响应能力。  相似文献   
44.
目的:从辣椒叶中分离纯化活性多糖并考察其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多糖,Sevag法脱蛋白,得辣椒叶粗多糖;分别使用超纯水、0.06 mol/L NaCl溶液、0.18 mol/L NaCl溶液作为洗脱液,通过DEAE-52离子交换柱色谱纯化得到三种辣椒叶多糖LD-0、LD-0.06、LD-0.18,测定多糖含量。DPPH、ABTS法检测多糖体外抗氧化作用。以小鼠血清、肝组织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为指标,考察小鼠灌胃LD-0.06多糖对脂质过氧化模型的影响。结果:辣椒叶粗多糖、LD-0、LD-0.06、LD-0.18多糖含量分别为9.92%、43.14%、82.97%、37.63%,其中LD-0.06多糖含量最高。体外抗氧化实验结果显示,三种结果均具备较好的清除能力,其中LD-0.06对ABTS+、DPPH·的清除效果最好,IC50值分别为0.58 mg/m L和0.60 mg/m L,结果与对照组在0.05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辣椒叶多糖提取物是一种有效的天然抗氧化剂。在脂质过氧化模型小鼠体内,与模型组比较,LD-0.06多糖能显著增强小鼠血清和肝组织中的T-SOD与CAT活性,降低MDA的含量,且剂量越高,体内抗氧化能力越强。结论:辣椒叶多糖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辣椒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5.
2017年12月对南海永兴岛的爬行动物进行了短期调查,发现3种壁虎科Gekkonidae动物,分别是截趾虎Gehyra mutilata、原尾蜥虎Hemidactylus bowringii和疣尾蜥虎H.frenatus。其中,截趾虎和原尾蜥虎为中国南海岛屿的新记录。  相似文献   
46.
花背蟾蜍蝌蚪胃的发育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大体解剖、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3种形态学方法对花背蟾蜍(Bufo raddei)蝌蚪在生长发育和变态过程中胃的形态结构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在蝌蚪发育24期(即G24)消化道呈简单的管状结构,胃与小肠等区分不明显,胃壁由内层矮柱状黏膜上皮细胞和其外的扁平上皮细胞层构成;直到26期胃略膨大,呈短粗管状,与小肠和食道可明显区分,胃壁内层的黏膜上皮细胞呈高柱状,上皮细胞间出现少量杯状细胞;36期的胃管明显膨大,其壁已具有胃的4层基本组织结构,杯状细胞数量增加,黏膜上皮细胞游离面有细长的微绒毛交织成网状覆盖;42期胃发育呈"C"字形,胃壁具备了消化道典型的4层结构,有胃腺芽出现,黏膜细胞的微绒毛短而直立,仅极少数细胞有长的微绒毛;蝌蚪发育到46期,肠道缩短,胃呈"J"字状,占消化道大部分,胃体中胃腺发达。在临近肝一侧,黏膜上皮细胞的微绒毛较短,胃腺少而小;而在相反一侧,微绒毛较长,胃腺多而大。基于上述结果说明,花背蟾蜍蝌蚪胃在36期已经基本完成了组织结构的分化,在变态发育期间结构和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以适应变态后陆地生活的食性变化。  相似文献   
47.
应用扫描电镜对瘤胫厕蝇Fannia scalaris(Fabricius)成虫触角的外部形态结构及其感受器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瘤胫厕蝇成虫触角上存在着2类感受器:毛形感受器和锥形感受器,其中毛形感受器数量最多,分为5种.对各种感受器的形态特点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48.
2014年7月,在吉林省临江市白马浪村附近的白马浪沟(41°41'~41°42'N,126°38'~126°39'E,海拔370~519 m)的野外调查中采集到13只雌性蟾蜍标本,经鉴定为史氏蟾蜍,为吉林省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49.
指状镶嵌细胞(InterdigitatingCel,IDC)是近年来颇受重视的一种抗原呈递细胞,对其在哺乳动物胸腺内的结构、功能和分化已有大量的研究报道;但对非哺乳动物的研究则很少,仅见有对欧洲掠鸟,龟和蛙指状镶嵌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本实验应用常规...  相似文献   
50.
我国毒蛇的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宇燕  李丕鹏 《四川动物》2000,19(3):143-145
中国产蛇类9科65属约207种,其中有毒蛇63(或71)种,分隶4科28属,以管牙类蝰科为最多,计24种。其中陆栖毒蛇有10种亚种分化,以山烙铁头蛇为最多,达4个亚种。有海水型、淡水型、岛屿岩栖型、山地林区型、灌丛型、草原型和荒漠型等生态类型。中国毒蛇的物种、遗传和生态方面表现出复杂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