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22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71.
氯虫苯甲酰胺对苹果树桃小食心虫及金纹细蛾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2007年,对35%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5%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是防治苹果树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onensisi Walsingham和金纹细蛾Lithocolletis ringoniella Mats的有效药剂。其有效成分为35~50mg/kg处理防治桃小食心虫,药后5d的防效在83%~100%之间,药后35d防效在77%以上,整体防效不及对照药剂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mg/kg处理;10~20mg/kg处理防治金纹细蛾,药后5~15d防效在58%~100%之间,各期防效优于生产常用药剂25%灭幼脲悬浮剂125mg/kg处理。  相似文献   
472.
EREBP/AP2类蛋白是一个仅存在于植物中的DNA结合蛋白(DBP)大家族.其中一些成员如APETALA2和AtDREB/CBF分别调控花的发育和植物对环境胁迫的反应.为了阐明在植物响应盐胁迫过程中所涉及的转录因子的特点,用高盐浓度处理盐生植物山菠菜,构建了cDNA文库,并从此文库中分离得到了一个编码EREBP/AP2类蛋白的基因.此cDNA包含一个723bp的开放读码框和一个长达655bp的3'端非编码区,推导的氨基酸序列显示其有一个保守的EREBP/AP2的DNA结合域,此基因被命名为AhDREB1.将AhDREB1置于CaMV 35S启动子下转入烟草,获得9个独立的转基因株系,对其进行了长期的盐胁迫实验.结果显示,AhDREB1的组成性表达显著提高了转基因烟草的耐盐能力,这可能是由于其激活了一些具有抗盐效应的下游基因.通过与拟南芥的全基因组进行同源性比较得到了具有较高相似性的7个EREBP/AP2家族成员,二级结构预测显示了它们在DNA结合区段的α螺旋结构上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473.
苏云金杆菌对甜菜夜蛾毒性的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定了 10 0株野生型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对夜蛾科甜菜夜蛾幼虫的毒力活性 ,经回归分析 ,2 3株对甜菜夜蛾初孵幼虫的毒力与浓度有高相关性 (R >0 .90 ) ,按LC50 计算 ,CN73活性最强 ,LC50 达 2 .393微升培养液 /克饲料 ( μL/g) ;另有 2 3株进行了不同浓度下校正死亡率的比较 ,得到高毒株 13株 ,CN33在 5μL/g浓度下校正死亡率达到 10 0 %。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74.
传统的新冠病毒主蛋白酶(main protease, Mpro)多肽底物具有制备成本高、稳定性差和合成工艺复杂等缺点,积极开发廉价稳定的新型底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二聚化红色荧光蛋白(dimerization-dependent red fluorescent protein, ddRFP)原理,以AVLQS为连接肽,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Mpro特异性荧光底物ddRFP-M,用于Mpro抑制剂的药理活性评价。将连接肽基因插入到密码子优化的RFP-A1RFP-B1基因之间,构建ddRFP-M基因,再将其克隆到pET-28a载体中构建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Rosetta(DE3)感受态细胞中,以卡那霉素抗性法筛选重组子。重组子经低温诱导后,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荧光底物ddRFP-M的可溶表达,并以HisTrapTM层析柱进行分离纯化。以荧光动力学检测法和电泳法测定ddRFP-M的底物特异性,并利用荧光底物ddRFP-M评价恩赛特韦和黄芩素的药理活性。结果显示,荧光底物ddRFP-M在大肠杆菌中呈可溶表达并成功进行了分离纯化,其具有良好的底物特异性、灵敏性和可靠性。新冠病毒Mpro特异性荧光底物ddRFP-M的制备,为新冠病毒Mpro抑制剂的药理活性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75.
湿地具有良好的吸收净化能力,能够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氮、磷等污染物。为探究潮滩湿地削减营养盐的效果,本研究于2020年8月、11月和2021年1月、4月,对长江口南汇边滩光滩、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3种生境不同深度沉积物孔隙水溶解态无机氮(DIN)和溶解态无机磷(DIP)浓度进行观测,并分析其与沉积物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植物生境沉积物孔隙水中DIN和DIP浓度显著低于光滩(P<0.05),其中互花米草生境(82.5%~97.3%)DIN相对削减率高于海三棱藨草生境(25.5%~75.8%),互花米草生境(54.1%~83.9%)DIP相对削减率高于海三棱表藨草生境(55.7%~76.4%);深层沉积物孔隙水NH4+-N和PO43--P浓度显著高于表层(P<0.05),而NO3--N呈相反趋势。季节上,3种生境孔隙水DIN浓度均表现出夏季低、冬季高的特点,而D...  相似文献   
476.
短剑类(Machaeridia)属于环节动物(Annelida), 其主要特征为个体微小且左右两侧对称, 是一类相对稀少但是分布范围广泛的海相动物化石。在摩洛哥Anti-Atlas地区、中国华南、塔里木等地的奥陶系中皆有短剑类的报道, 但是研究程度相对较低。本文报道并描述了产自湖北省远安县嫘祖剖面庙坡组的短剑类标本3枚, 经初步鉴定为Plumulites sp. A (羽毛虫)和Lepidocoleus sp. (鳞鞘虫), 这项发现拓展了短剑类在华南地区的时限和地理分布, 也可看作是华南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期间短剑类在扬子台地局部凹陷区域定居的反映。此外, 本文还讨论了短剑类的形态特征和分类框架, 认为早古生代的短剑类根据形态特征和骨片结构, 可以划分为3科: 羽毛虫科 Plumulitidae Jell, 1979、鳞鞘虫科Lepidocoleidae Clarke, 1896、塔形壳虫科Turrilepadidae Clarke, 1896。  相似文献   
477.
于2020—2021年不同季节在晴天、晴间多云为主的天气条件下,选择呼和浩特市敕勒川公园5种不同植被配置结构及公园西侧入口处(硬质铺装,对照点CK)作为观测点,07:00—19:00同步观测PM2.5、空气负离子浓度,并对公园内污染和空气负离子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秋季不同配置结构PM2.5表现最高,夏季最低;春季日变化曲线呈下降趋势,夏季、冬季呈“双峰双谷”型,秋季呈“单峰单谷”型;公园内不同季节各配置结构PM2.5浓度日变化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Ⅱ级标准以上。除春季外,各季节不同观测点空气负离子浓度均高于CK;春季、夏季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曲线大致呈“中午低,早晚高”的变化趋势,秋季、冬季空气负离子日变化表现为波动变化态势。公园内不同季节空气离子评价系数(CI)均值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均值评价等级均在中等(Ⅲ)和允许(Ⅳ)浓度范围内,不同季节复层配置结构CI值较高。空气负离子浓度与PM2.5浓度的相关性在不同季节显著度有所不同;PM2.5  相似文献   
478.
功能化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很多领域备受关注。其中,在生物医学领域已成为研究热点,尤其在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本研究就近几年来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在肿瘤诊断及其在抗肿瘤作用中的相关研究作一简要综述,为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视角,为石墨烯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79.
乳酸菌及其产生的发酵剂具有较大的抗氧化作用,而大多数生命有机体必需进行生物氧化,但是氧化代谢产生的自由基会损害细胞和组织,因此作为益生菌的乳酸菌是开发天然抗氧化剂的重要资源。具有抗氧化功能的乳酸菌的筛选情况、乳酸菌产生抗氧化物质的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且利用抗氧化活性乳酸菌提高蔬菜的抗氧化性和安全性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文章概述了抗氧化功能乳酸菌的筛选工作,综述了其作用机理,阐述了提高蔬菜抗氧化功能的研究进展,展望了该研究的未来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480.
为了探讨游泳加速模式对不同生态习性鱼类游泳性能及运动代谢的影响, 评估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和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的临界游泳速度(Ucrit)、爆发游泳速度(Uburst)和最大代谢率(MMR)的适宜测定方法, 在4种加速模式条件下, 检测了实验鱼的最大游泳速度(Vmax), 以及鱼体在运动过程中及其力竭后代谢恢复期的耗氧率(MO2)。结果显示: 在速度增量(ΔV)为20 cm/s, 加速持续时间(Δt)为2min的加速模式条件下, 团头鲂和南方鲇的Vmax及游泳过程的无氧代谢占比均分别显著高于其他3种加速模式(P< 0.05), 呈爆发运动(Uburst)状态。在ΔV为10 cm/s, Δt分别为20、40和60min 的加速模式下, 两种鱼的无氧代谢占比均在12%以下且相互间无显著差异(P>0.05); 其中团头鲂在这3种加速模式下的Vmax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而南方鲇在ΔV为10 cm/s、Δt为20min条件下的Vmax显著高于另2种加速模式的测定值(P< 0.05)。两种鱼的MO2在各加速模式下均随着游泳速度的升高而增加; 但在爆发游泳过程中, 两种鱼的MO2随游泳速度的增加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 团头鲂的MO2随速度的变化曲线在接近100 cm/s的时候出现拐点, 此后MO2随速度的增幅变小; 而南方鲇的该曲线在速度为20 cm/s时就出现拐点, MO2的变化进入“平台期”。在所有加速模式下, 两种鱼在运动过程中的最大耗氧率(AMO2)均显著高于力竭后代谢恢复期的最大值(DMO2, P< 0.05)。用Ucrit法测得团头鲂的AMO2高于Uburst法的测得值, 而南方鲇则相反。由研究结果得出, 测定团头鲂的Ucrit采用ΔV为10 cm/s、Δt在20—60min的加速模式是适宜的, 测定南方鲇Ucrit的适宜加速模式是ΔV为10 cm/s、Δt为20min。两种鱼均应采用在运动阶段测得的最大MO2作为MMR; 测定团头鲂的MMR适用于Ucrit法, 测定南方鲇的MMR适用于Uburst法。团头鲂持续游泳的能力较强, 爆发游泳的加速能力相对较弱; 而南方鲇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 该差异反映了物种适应其生态习性的权衡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