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8篇 |
免费 | 44篇 |
国内免费 | 255篇 |
专业分类
58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32篇 |
2020年 | 34篇 |
2019年 | 19篇 |
2018年 | 38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26篇 |
2015年 | 21篇 |
2014年 | 28篇 |
2013年 | 28篇 |
2012年 | 28篇 |
2011年 | 26篇 |
2010年 | 25篇 |
2009年 | 33篇 |
2008年 | 19篇 |
2007年 | 17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132.
133.
块菌是重要的经济真菌, 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 细菌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利用传统分离培养方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印度块菌(Tuber indicum)子囊果内细菌的群落结构。共分离得到细菌532株, 根据物种累积曲线, 选取其中的112株细菌进行了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共鉴定出4属40种, 其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菌株占所测菌株数的80%, 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占12.5%, 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占5%, 贪噬菌属(Variovorax)占2.5%。通过对印度块菌子囊果16S rRNA基因的V1-V3区高通量测序分析, 共获得细菌序列9,862条, 分属于7门43属220种, 其中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的物种占总物种数的99.7%, 是印度块菌子囊果内的优势细菌。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壤霉菌属(Agromyces)、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剑菌属(Ensifer)和寡养食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的物种数占总物种的86.3%, 是印度块菌子囊果内细菌的优势属。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胰蛋白大豆培养基仅分离得到印度块菌子囊果内少数细菌物种, 而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发现, 印度块菌子囊果内细菌物种种类丰富, 群落结构复杂。 相似文献
134.
不同光环境对红松幼苗光合生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Li-6400P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于生长季(8月)测定了4种模拟光环境(100%、60%、30%和15%自然光强,分别记为FI、II、LI和WI)和3个实际光环境(林窗、林下和林缘,分别记为G、U和E)下3个苗龄红松(Pinus koraiensis)针叶气体交换参数和净光合速率(Pn)的日变化,以及单位叶面积叶绿素(Chl)含量和比叶质量(LMA)的变化。结果表明:3年和5年生红松在II和LI处理间的Pn基本一致,且均高于FI的Pn;7年生红松在FI处理下的Pn高于其他处理的Pn,各处理的Pn峰值均出现在13:00。3年和5年生红松在LI处理下的最大光合速率(Amax)和暗呼吸速率(Rd)均高于全光FI处理。随光强降低,LMA呈下降趋势,说明红松通过改变LMA的方式适应光环境的变化。3年和5年生红松II处理与G处理间的光合生理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LI和WI处理与E处理间同样如此,说明光环境模拟很好地反映了实际的光环境。通过对红松针叶生理生态指标的可塑性分析,得出3种不同苗龄红松可塑性的大小顺序为3年>5年>7年。表明随树龄增大,红松的需光性增加;3年和5年生红松在全光30%~60%条件下生长较好,7年生红松则是在全光下生长最好。 相似文献
135.
右美托咪啶为新型高选择性a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其激动a2与al的比例为1620:1.其分布半衰期约为6分钟,消除半衰期约为2小时,主要在肝脏进行代谢.大量的实验室实验,动物研究及健康志愿者和临床病人的临床应用表明了它的药理作用.它具有剂量依赖性的镇静催眠作用,还具有镇痛、抑制交感活性、无呼吸抑制等药理性质.其发挥镇静催眠等的作用是通过调节抑制蓝斑核和髓核的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的超极化,抑制其神经元冲动的产生和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以及激活中枢的a2ARs受体等机制而产生的.本药于1999年在美国批准用于重症监护病房(ICU)成人的镇静,镇痛.由于右美托咪啶具有上述特性,现在本药已用于术前用药,全麻辅助药,锥管内麻醉,术后镇痛等诸多临床实践中.现就其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6.
细胞的转录组决定其生理状态,每个细胞的转录组都是唯一的。借助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可分析单个干细胞的转录组特征,通过进一步的运算方法可以根据转录组特征对细胞进行细胞状态测定以及系谱分化特征的重建,在干细胞及组织发育研究中发挥了强大的作用,推动了其快速发展,加速了对干细胞分化及组织发育的相关过程及调控路径的认识。尤其是在干细胞领域的应用,得益于新算法的发展,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分析可用来阐述干细胞的起源、异质性,尤其是对干细胞的分化过程进行连续观察。本文主要对应用于干细胞分化相关研究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新的算法及其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7.
不同林龄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为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角度分析不同林龄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肥力状况,对辽宁东部山区两种林龄(9年生,幼龄林;43年生,成熟林)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土层(腐殖质层和矿化层)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季节变化进行了监测,并分析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季节变化与土壤养分及水分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林龄落叶松腐殖质层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均高于矿化层;在腐殖质层,幼龄林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高于成熟林.方差分析表明,在春、秋季节,同一土层两林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1).在观测的3个季节内,幼龄林腐殖质层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基本无变化,而成熟林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在秋季达到最高;两种林龄落叶松微生物生物量氮均在夏季达到最高.在矿化层,两种林龄落叶松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均在秋季达到最大.相关分析发现,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之间以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水分无相关性;另外,落叶松人工林内的灌木种类和数量以及季节性温度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也有影响.上述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季节波动与土壤养分状况密切相关,幼龄林土壤养分状况优于成熟林. 相似文献
138.
在宁夏六盘山区龙潭林区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人工林的不同样带, 按6个密度梯度(3.24、2.56、1.96、1.44、1.00和0.64株·m-2)移栽萌发生根的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幼苗, 研究了啮齿动物对幼苗子叶取食的密度效应及其对幼苗存活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辽东栎幼苗的子叶留存率随着幼苗密度的增大而减小。2个高密度处理(3.24和2.56株·m-2)的幼苗子叶留存率分别在移栽6周和5周后稳定在最低水平, 分别为8.64%和7.81%; 而2个较低密度处理(1.44和0.64株·m-2)的幼苗在最后一次观测时子叶留存率仍很高, 分别为44.44%和31.25%, 且二者均显著高于其他密度处理(p < 0.05)。受啮齿动物取食的影响, 在从高到低的不同密度处理下, 幼苗的主根留存率分别为64.16%、80.46%、87.23%、80.25%、69.84%和69.84%; 在1.44株·m-2处理下, 顶芽留存率最高(25.23%), 显著大于3.24株·m-2处理(4.19%) (p < 0.05), 其他密度处理的顶芽留存率均不足20%。子叶被动物取食的幼苗和子叶完整幼苗的最终留存率基本一致, 仅在个别密度处理的某一观测时期差异显著; 顶芽被动物取食的幼苗留存率略低于顶芽完整幼苗的留存率, 但个别密度处理完全相反; 不同类型幼苗的留存率随时间推移而上下波动, 可能与幼苗顶芽被动物取食后萌生形成新芽有关。幼苗的株高、基径、叶片数和单株叶面积均随密度的减小而略有增大, 但除株高外, 其他3个生长参数均在1.44株·m-2处理时最大, 与子叶是否被动物取食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即高密度下更多的幼苗丢失了供应其生长所需营养物质的子叶, 从而影响了幼苗的早期生长。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负密度效应”理论和种群更新的“增补限制”理论, 也可为六盘山区退化辽东栎灌丛和辽东栎次生林的恢复及生态系统管理提供 参考。 相似文献
139.
140.
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马,常飞腾天都莲花诸峰”;“康熙壬寅秋,慈光僧同客登文殊院,远望犀牛山峰顶有天马,银鬃金毛,四足皆捧以祥云,须臾跃过数十峰,每峰隔越数十丈,一跃便过”。古代志书中描绘的黄山“天马”,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 Bechstein,1799)。鬣羚,别名苏门羚,属偶蹄目(Artiodactyla)、牛科(Bovidae)、鬣羚属(Capricornis);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将其列在附录I中,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受胁物种红色名录》(Red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和《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将其列为易危级(VU)。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