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3篇
  免费   136篇
  国内免费   56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10篇
  1978年   5篇
  1976年   10篇
  1975年   5篇
  1966年   4篇
  196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鳗Li赤鳍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耐药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972.
以5种61株Col~ 大肠埃希氏菌为供体,与受体E.Coli K_(12)进行接合实验,结果有16株供体菌的Col质粒传递给K_(12),占25.4%。其中NPEC、ETEC、EPEC、EIEC、EAEC的传递比率分别是8/22、 4/21、2/15、1/2、1/1。按传递方式分类,52株耐药供体菌有10株的Col质粒和耐药标记(或R质粒)发生共同传递,占19.2%,伴发Col质粒传递的耐药标记有8种,其中TC、SM、COS、KM的并发传递率较高(16—20%)。不同耐药标记菌株的Col质粒传递率范围在0—66.7%。在8株敏感菌和1株耐药菌中有6株Col质粒发生单独传递,占66.7%。实验发现4个配对组的Col质粒和R(r)质粒发生分离而独自传递。本文分析了Col质粒传递方式和耐药性的关系,同时讨论了接合传递的不同方法。为阐明和研究R~ Col~ 肠道菌的演变及其对正常菌群生态平衡的影响提供遗传学依据。  相似文献   
973.
脑啡肽对离体动脉条收缩活动的影响及其机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范谨之  林树新 《动物学报》1992,38(2):202-207
亮氨酸脑啡肽(L-ENK)和甲硫氨酸脑啡肽(M-ENK)对兔耳动脉条在电场刺激下所产生的收缩反应具有抑制作用,此抑制效应具有剂量依赖关系,并且可以被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阻断。用荧光法测定动脉条去甲肾上腺素(NE)释放量的实验表明,脑啡肽(ENK)是通过抑制支配动脉壁交感神经末梢释放NE,继而抑制血管平滑肌收缩的。实验还证明,吗啡对动脉条的收缩无抑制作用,从而表明在兔耳动脉上以δ亚型阿片受体为主,可能无μ亚型阿片受体。可卡因和育亨宾通过不同的作用途径使动脉条释放NE增加。  相似文献   
974.
本文对影响流或细胞术定量分析细胞DNA荧光强度的四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醛类固定剂对细胞DNA荧光有显著影响,乙醇是较好的固定剂。(2)样品之间细胞数相差3倍以上对荧光测定有影响。(3)细胞在乙醇中固定的时间长短对荧光影响不明显,但CV值增大。(4)EB为10—20μg/ml、PI为50μg/ml是最佳荧光染色浓度。  相似文献   
975.
单胞绿藻和高等植物一样通过硝酸还原酶(NAD(P)H-NR,EC 1,6.6.2)和亚硝酸还原酶(EC 1.7.7.1)同化硝酸盐(Florencio和Vega1982)。一般来说,硝酸盐是诱导NR活力所必需的。在某些情况下,6-RA等激素、NO_2~-、氯霉素、低pH、某些有机酸和含氮化合物和氮饥饿也  相似文献   
976.
胀果甘草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报道从甘肃产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中分出12种成分,其中8种为黄酮类化合物,即甘草查尔酮甲(licochalcona A.),甘草查尔酮乙(licochalcone B),甘草黄酮(licoflavone),甘草甙(liquiritin),甘草甙元(liquiritigenin),异甘草甙元(isoliquiritigenin),芒柄花甙(ononin)和4,7-二羟基黄酮(4,7-dihydroxyflavone),另外3种为三萜类化合物,即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和11-脱氧甘草次酸(11-deoxyglycyrrhetinic acid)以及β-谷甾醇(-sitosterol)。其中除甘草查尔酮甲外,其余均为首次从胀果甘草中分得,4,7-二羟基黄酮和芒柄花甙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977.
目的:制备有生物学活性的粉尘螨过敏原蛋白Der f 3。方法:构建带有StrepⅡ标签的原核表达体系Rosetta-p ET44a-Der f 3高效表达目的蛋白,分别用梯度透析法和亲和层析法对其进行复性纯化,通过Western Blot试验验证目的蛋白的有效表达,最后用丝氨酸蛋白酶特异荧光底物及粉尘螨过敏病人血清分别鉴定目的蛋白的酶学活性及免疫学活性。结果:利用原核表达体系成功表达了目的蛋白Der f 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有目的条带出现。复性纯化后的过敏原蛋白Der f 3能够成功降解丝氨酸蛋白酶特异性荧光底物,ELISA试验结果显示该蛋白血清特异性Ig E在4级以上粉尘螨过敏病人中阳性率为4%。结论:成功获得有酶学活性及免疫学活性的粉尘螨过敏原蛋白Der f 3,为生产高质量的诊断试剂和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78.
目的:研究DCE-MRI(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conance imaging,DCE-MRI)参数与肿瘤新生血管的相关性。方法:应用3.0T磁共振仪对124例乳腺肿瘤患者行DCE-MR检查,经手术病理证实恶性59例;良性65例。并计算血流动力学参数K~(trans)、K_(ep)、Ve以及ADC(apparent diffusion cofficient,ADC)值。运用Person检验分析磁共振各参数值与CD31、CD105表达的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与细胞增殖Ki-67的相关性。结果:K~(trans)、K_(ep)以及ADC值在恶、良性病变、正常腺体组之间两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K~(trans)、K_(ep)值在恶性病变组最高,高于正常组织、良性病变组(P0.05)。而Ve值正常腺体、良性病变以及正常腺体组与恶性病变组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K~(trans)和K_(ep)值在浸润性导管癌和导管原位癌组明显高于不典型增生组(P0.001)。相反ADC值浸润性癌和导管原位癌低于不典型增生(P0.001)。而Ve值在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CD105、Ki-67与磁共振参数K~(trans)、K_(ep)和ADC值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r=0.563,r=-0.566)。结论:DCE-MRI成像中K~(trans)、K_(ep)和ADC值可以定量评估乳腺癌微血管密度。  相似文献   
979.
目的:探讨金属桩与玻璃纤维桩对老年上颌前牙残根残冠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口腔科收治的上颌前牙残根残冠修复患者40例,随机分为玻璃纤维桩组和金属桩组,每组各20例,玻璃纤维桩组患者给予玻璃纤维桩进行残根残冠修复,金属桩组给予金属桩进行残根残冠修复,治疗结束后1年随访,对所有患者的牙龈指数(GI)、修复齿出血指数(SBI)、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修复效果以及患者疗效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牙龈指数(GI)以及修复齿出血指数(SBI)均下降(P0.05);与金属桩组相比,玻璃纤维桩组患者的牙龈指数(GI)以及修复齿出血指数(SBI)较低(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P0.05),颜色匹配率以及边缘适合率较高(P0.05),两组患者修复体完整例数百分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玻璃纤维桩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较高(P0.05)。结论:玻璃纤维桩在老年上颌前牙残根残冠修复的应用与金属桩组相比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80.
目的:建立分离培养小鼠原代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方法并检测其生长特性。方法:剥离小鼠主动脉中膜层,分别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及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小鼠主动脉来源的原代VSMC,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的纯度和分化状态;3-(4,5-二甲基-2-噻唑)-2,5-二苯基溴化四氮唑蓝(MTT)法测定小鼠主动脉VSMC传代细胞的生长、增殖特性。结果:组织块培养法培养组织块8d后,细胞从组织块边缘爬出,18 d后细胞汇合度达到80%以上后传代;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的细胞生长7 d后,汇合度可达80%,此时进行传代;2种方法获得的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细胞传至第3代时纯度在95%以上,传至第8代时分化状态并没有改变;MTT法显示细胞生长3~5 d时处于指数生长期。结论:本研究建立了2种可靠稳定的分离和培养小鼠主动脉VSMC的方法,VSMC纯度高,多次传代后细胞特征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