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26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481.
陈双林  闫淑珍  李玉 《菌物学报》2013,32(Z1):200-206
双皮菌属是黏菌纲中最重要的属之一,通过标本的鉴定和复核以及文献考证等分类学研究,重新整理和报道了中国双皮菌属黏菌的物种资料,计有24种,探讨了它们的分布特征和与基质的联系,增补了一些种在中国的分布省区,对过去报道的某些种的学名和分类地位进行了更正.  相似文献   
482.
洪湖湿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及养分含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刚  沈守云  闫文德  田大伦  伍倩  梁小翠 《生态学报》2011,31(24):7625-7631
洪湖湿地是长江中游地区重要湿地生态区域,在维持区域生态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洪湖湿地5种类型土壤进行有机碳及养分含量进行研究,为湿地生态系统地球化学循环及碳储量估算提供重要基础.结果表明,(1)洪湖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壤容重增加递减.(2)洪湖湿地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为:湖中淤泥>洪泛平原湿地>草本沼泽>林地>农田,其中湖底淤泥的有机碳平均含量6.74%,农田的有机碳平均含量为1.241%.此外,有机碳含量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少.(3)湖底淤泥N的平均含量(4.623±0.535) g/kg、Ca的平均含量(26.262±4.201) g/kg,与洪泛平原湿地、草本沼泽及林地有显著性差异.农田P的平均含量(2.876±1.253) g/kg-、K的平均含量(7.205±0.159) g/kg,与湖底淤泥、洪泛平原湿地、草本沼泽及林地有显著性差异.(4)湖底淤泥中Cu的平均含量(40.19±3.04) mg/kg,Fe的平均含量(8560.90±80.98) mg/kg,Co的平均含量((29.66±0.67) mg/kg),Cu、Fe和Co的平均含量都显著小于洪泛平原湿地、农田及林地,Pb的平均含量(35.13±2.40) mg/kg,Mn的平均含量(749.65±54.07) mg/kg,这两个元素的含量均与农田及林地有显著性的差异.湖底淤泥中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小于其余4种湿地类型土壤.  相似文献   
483.
冬季不同刈割水芹浮床连续净化过程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冬季利用不同刈割处理的水芹浮床做连续两个周期的水质净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浮床系统能够维持水体为偏弱酸性环境;总磷的去除率在58%以上,前4天去除量占总磷去除量的80%以上,到第8天时,总磷浓度基本达到稳定,到2个周期试验结束,总磷浓度分别为0.366和0.215 mg· L-1;铵态氮的去除率在90%以上,前4天的去除量占总去除量的70%以上,2个周期试验结束时,铵态氮浓度分别为0.455和0.522 mg·L-1;硝态氮由于初始浓度不同,去除率差异比较大,2个周期试验结束时,硝态氮浓度分别为0.262和0.289 mg·L-1;与空白对照相比,浮床系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去除富营养化物质,但到试验结束时浮床与空白对照在营养元素去除方面几乎没有差异;不同刈割处理的水芹浮床在水体净化效果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不考虑刈割处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484.
脂寡糖是淋病奈瑟菌的致病因素之一,它可以介导淋球菌粘附和侵入宿主细胞,并在淋球菌逃避宿主免疫防御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脂寡糖的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这为淋病疫苗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485.
采用浸叶法测定了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 nematophila HB310(Xn HB310)与7种常用杀虫剂混配后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毒杀增效作用,并对具有增效作用的混配组合进行了最佳配比的筛选和增效作用的评价.结果显示,Xn HB310仅与氯氰菊酯混配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协同毒力指数(cf)为30.9...  相似文献   
486.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长江三角洲14个主要超级稻品种(6个粳型超级稻和8个籼型杂交超级稻)CH4排放特征及其与植株生长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粳型和籼型超级稻全生育期CH4排放均呈双峰模式,排放峰值分别出现在分蘖盛期和孕穗期.粳型超级稻的平均CH4排放总量比籼型超级稻高37.6%(P<0.01),品种间排放差异主要出现在生长后期.虽然两种类型超级稻的CH4排放总量均与最大叶面积呈显著正相关,但CH4排放与其他生长特性的关系因品种类型而异.在株高上,粳型超级稻CH4排放总量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而籼型超级稻的相关不显著.在生产力上,籼型超级稻CH4排放总量与其总生物量、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呈显著负相关,而粳型超级稻的相关不显著.籼型超级稻CH4排放量低主要是由于其根系生物量显著高于粳型超级稻.  相似文献   
487.
以采自宁夏六盘山区的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种子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土壤埋藏深度(0、30和50 cm)和埋藏时间(2、4、6、8、10和12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以探索辽东栎种子的安全贮藏条件和长期贮藏潜力,为辽东栎的种苗繁育和退化辽东栎灌丛及次生林的恢复实践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尽管土壤埋藏处理前期(2周)种子萌发受到抑制,但随着埋藏时间的延长,萌发率提高,萌发速率加快,且萌发指数和活力指数均呈波动性增大趋势,埋藏12周后,30和50 cm埋深处理种子的萌发率分别为90.1%和96.8%.种子霉烂率表现为随埋藏深度的增加而提高的趋势,且各埋深处理种子的霉烂率随埋藏时间的延长而提高.种子埋藏2周后,开始出现自动萌发现象;埋藏12周后,30和50 cm埋深处理种子的自动萌发率分别为24.5%和43.0%.  相似文献   
488.
不同生长阶段马尾松生产力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木生产力的大小与气候密切相关,掌握不同年龄阶段林木生产力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对生产力预测及森林经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1964-2011年温度、降水、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结合气候湿润指数,运用树干解析数据,定量研究了马尾松生产力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幼龄阶段、中龄阶段和近熟阶段马尾松单木生产力的气候因子各不相同,幼龄时期的单木生产力与3月相对湿度和1月的气候湿润状况显著相关;中龄阶段马尾松生长的限制因子为10月、7月高温和9月的日照时数,7月和5月的湿润状况对其生产力也有显著影响;近熟阶段马尾松生产力的大小与7月的降水量和湿润状况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研究区域湿润温暖的气候基本满足了马尾松生长对水分和热量的要求,但生长中期的高温少雨限制了中龄阶段和近熟阶段马尾松单木生产力的增长.  相似文献   
489.
河岸带是水陆交错地带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热点区域,春季融雪时期的气温变化引起的冻融交替是影响土壤氮素转化过程和氮素流失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室内模拟,研究了河岸带珍珠梅、落叶松和农田3种植被类型土壤可溶性氮含量与净氮矿化速率对不同冻结温度和冻融频次的响应.结果表明,冻融频次对3种植被类型河岸带土壤可溶性氮影响显著(P<0.05),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可溶性氮含量变化趋势相似,在第1次冻融之后达到峰值,在第10次冻融之后稳定.3种植被类型土壤无机氮含量受冻融交替影响显著升高(P<0.05).冻融温度对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影响显著(P<0.05),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在第1次冻融之后达到最大值,随冻融次数增加而下降.3种植被类型土壤受冻融交替影响均有一定程度的氮素流失风险,农田土壤无机氮含量本底值较高,土壤氮素随冰雪融水流失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490.
华东丘陵林地黏菌的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黏菌在华东丘陵地带森林中的生态作用,本文选择安徽滁州皇甫山和江苏南京紫金山两个国家森林公园作为华东地区丘陵林地的代表,分别设置针叶林和阔叶林样地各3个,调查研究了其中的黏菌物种多样性。共获得5目10科21属58种黏菌,其中从皇甫山获得5目9科17属41种黏菌,点状无丝菌(Licea punctiformis)、细筛菌(Cribraria tenella)和盖碗菌(Perichaena corticalis)等27种为安徽省首次发现;从紫金山获得5目10科20属51种黏菌,粗柄无丝菌(Licea pedicellata)、密筛菌(Cribraria intricata)和纹丝菌(Calomyxa metallica)等35种为江苏省首次发现。碎皮菌(Clastoderma debaryanum)和灰团网菌(Arcyria cinerea)是两地共有的相对多度最高的物种,相对多度分别为32.72%、30.59%和21.27%、26.30%。无丝菌目和发网菌目更多地在针叶林中发生,而团毛菌目和绒泡菌目更多地在阔叶林中发生,且阔叶林中黏菌的物种数量和多样性指数都高于针叶林。两地阔叶林之间黏菌物种组成的相似性为68.57%,针叶林之间的相似性为59.57%,均高于两地阔叶林和针叶林之间的相似性,表明林型对黏菌物种组成的影响大于距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