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270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研究过表达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在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中的表达及其对心肌血管 再生的影响. 将含人bFGF质粒pcDNA/b转染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HUVEC) ,进行MTT检测. pcDNA/b转染人肾细胞293细胞系,进行G418稳定筛选, Western 印迹检测.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分别将生理盐水、空质粒 pcDNA3.1(+)和pcDNA/b分3点注射于梗死交界处心肌内4周后取材,做常规 HE 染色和Masson 染色,测量各组微血管数量和梗死面积. 经免疫组织化 学染色鉴定和电镜观察,过表达外源bFGF可以促进HUVEC(细胞)生长; pcDNA/b能在293细胞中高效表达外源bFGF基因. pcDNA/b注射组梗死交界处 可见大量新生血管,毛细血管总数明显大于对照组,梗死面积明显小于对 照组. pcDNA/b组在梗死交界区有bFGF阳性表达.电镜观察显示,在梗死交界 处心肌细胞间有毛细血管增生,分化成2个血管腔.本实验证明,过表达bFGF 具有促进大鼠急性缺血心肌的毛细血管生成的作用,为bFGF基因治疗缺血 性心肌病的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42.
目的探讨双歧醋预防大鼠肥胖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方法 48只SD大鼠被随机分成双歧醋低剂量组[1.8 mL/(kg.BW)]、中剂量组[3.4 mL/(kg.BW)]、高剂量组[6.8 mL/(kg.BW)]和市售醋组[3.4mL/(kg.BW)]、肥胖模型组以及基础对照组,进行预防性减肥实验,观察双歧醋在大鼠肥胖过程中对大鼠的影响,测定指标包括大鼠体重、体脂、Lee’s指数、脂肪细胞直径、血瘦素、血胰岛素。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双歧醋各组所有测定指标值都较肥胖组有明显好转,特别是血瘦素和血胰岛素水平,双歧醋的高、中剂量组与市售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歧醋能有效预防血瘦素和血胰岛素的升高,预防体脂、Lee’s指数和体重的增加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3.
具杀线虫活性植物内生细菌的筛选和活性产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植物寄生线虫是危害植物的重要病原物,为了筛选到能在植物体内稳定定殖并且对植物寄生线虫具有较高杀线虫活性的植物内生细菌生防菌。【方法】以松材线虫为靶标,用直接触杀法进行筛选。对高活性菌株采用正交实验优化发酵条件,测定发酵液杀线虫活性的稳定性,并对菌株进行鉴定。【结果】从6种植物中分离筛选出13株对松材线虫具有较高杀线虫活性的植物内生细菌菌株,这些菌株的发酵上清液对松材线虫处理24h杀线虫率均达到了100%;其中BCM2、SZ5、CCM7和DP1这4个菌株的杀线虫活性较高,发酵上清液稀释3倍处理24h杀线虫率均达到95%以上,DP1和SZ5菌株达到了100%;并发现部分菌株发酵液能使线虫虫体发生渗漏或消解。发酵条件优化后能使发酵液杀线虫效果提高4倍。4株高活性菌株产生的杀线虫物质均对蛋白酶稳定、耐热不耐酸碱且长时间保藏活性不下降。经过鉴定DP1和CCM7是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CM2和SZ5是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结论】经济作物体内存在一定数量的能产生杀线虫活性物质的内生细菌,其中一些细菌产生的杀线虫物质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认为杀线虫活性的植物内生细菌具有很大的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144.
目的:调查河北省某大学学生每天水摄入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河北省某大学156名健康成年大学生,调查对象使用带刻度的水杯,连续记录7 d内每次饮水的量。采用双份饭法与称重法结合的方式,测定调查对象连续3 d每天所吃的所有食物中水的含量。总水摄入量等于饮水量与食物水摄入量之和。结果:调查对象总水摄入量为2 342 mL/d、饮水量为1 135 mL/d、食物水摄入量为1 174 mL/d,男性的总水摄入量、饮水量、食物水摄入量均高于女性(P<0.05),体脂率肥胖的调查对象的总水摄入量、饮水量与食物水摄入量均低于非体脂率肥胖的调查对象(P<0.05),不同体表面积等级的调查对象其总水摄入量与食物水摄入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饮水量无显著差异。BMI等级以及腰臀比对调查对象饮水量与总水摄入量的影响均无显著性。性别、BMI等级、体表面积、腰臀比、体脂率对调查对象饮水量占总水摄入量的比例的影响均无显著性。结论:河北省大学生的饮水量偏少。水摄入量的影响因素较多,不仅仅有性别、体重,还可能涉及到腰臀比、体成分等因素,这些因素对水摄入量的影响较为复杂,应综合考虑各项因素,为修订适宜饮水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5.
控水条件下侧柏冠层气孔导度对土壤水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不同控水条件下(无降水、一半降水、自然降水和二倍降水)的侧柏样地,于2016年8月—2017年8月监测了样地土壤含水量(SWC)、降水量、液流密度(Js)、叶面积指数(LAI)和水汽压亏缺(VPD)等因子,分析SWC对侧柏冠层气孔导度(gs)的影响。结果表明: 一半、自然和二倍降水样地的SWC与降水量呈正相关,SWC变化范围分别为4.9%~16.0%、7.2%~22.9%、7.4%~29.6%,无降水样地的SWC在8—10月下降50%;7月的日gs在14:00达到峰值(166.64 mmol·m-2·s-1),显著高于其他月份,且出现双峰现象, 1月的日gs在12:00达到峰值(54.1 mmol·m-2·s-1);3个降水条件下,侧柏gs与SWC呈负二次相关关系,且gs达到峰值,对应的SWC分别为8.5%、12.5%和18.5%,均趋近于年平均SWC。不同控水样地内侧柏gs对VPD的敏感性(δ)/参比冠层气孔导度(gsref)均≥0.6,表明不同控水条件下土壤水分状况较适合侧柏蒸腾用水的需求。当SWC在3.7%~7.5%时,δgsref值迅速增大,说明气孔调节能力更好,植物气孔对VPD的响应更敏感;当SWC上升到11%时,SWC变化对gsrefgs对VPD响应敏感性的影响不显著。可能存在侧柏产生适应状态的SWC阈值,植物体在自身的生命活动中关闭或减小气孔开度,降低叶片水势以适应过高的VPD,保护植物不会引起过度蒸腾,从而对蒸腾的调控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46.
谢锦  闫巧玲  张婷 《应用生态学报》2020,31(8):2481-2490
明确间伐对针叶人工林林下更新阔叶木本植物组成和生长影响的时间效应,可为促进人工纯林向针阔混交林转化、进而解决纯林生产与生态功能无法兼顾的问题提供参考。本研究以我国北方重要针叶人工林——日本落叶松人工林为例,比较间伐后短期(1~3年)、中期(4~9年)和长期(>9年)人工林林下更新木本植物组成的差异;并选择具有较高重要值且与落叶松互惠共生的3种更新树种蒙古栎、色木槭、糠椴,分析不同间伐时期人工林内光照(郁闭度)与更新木本植物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间伐样地内更新的阔叶木本植物达46种,不同间伐时期样地内共有且占据优势的乔木树种为色木槭,灌木树种为忍冬和卫矛。随间伐后时间的推移,更新物种数逐渐减少,但乔灌比呈增大的趋势;中性树种占据优势地位。间伐对更新树种生长影响的时间效应受树种耐荫性的影响,糠椴的基径和树高均高于蒙古栎和色木槭。随间伐后时间的延长,糠椴的基径、色木槭的树高对光照响应较敏感,分别倾向于采用“耐荫策略”和“避荫策略”以适应间伐后变化的环境。间伐对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更新阔叶木本植物组成和生长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在制定以促进人工林林下树种更新为目标的间伐措施时,应该考虑适当延长间伐间隔,从而保证糠椴和色木槭等阔叶树幼苗的生长,使其进入林冠层,促进形成针阔混交林,实现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7.
毛鸡骨草是治疗肝病的重要中草药之一,而连作障碍致其产量和品质下降。从主产区广西玉林分别采集正茬、重茬和连作三年的毛鸡骨草根际土壤样品,以种植前水稻土壤为对照,采用Biolog GN2 平板碳源分析技术,研究连作条件下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变化特征,以揭示其连作障碍的原因。结果表明,连作导致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显著降低,微生物利用各类碳源的能力下降。主成分分析(PCA)表明,不同种植年限的毛鸡骨草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均与种植前对照明显不同,而同一种植年限不同生长期土壤微生物碳代谢群落结构虽有差异,但并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其产量与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指数(如Shannon,Simpson,Mclntosh)以及平均吸光值(AWCD)值正相关,而与第一主成分(PC1)呈显著负相关,说明连作条件下其产量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与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降低和群落结构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48.
在蚊幼虫生活水域里的离中不粘柄菌(Asticcacaulis excentricus,Ae)中已成功表达苏云金芽孢杆菌以色列亚种(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israelensis,Bti)杀蚊蛋白基因cry11Aa的基础上,将另一Bti杀蚊蛋白基因cyt1Aa转化入Ae中表达。构建并转化了分别单独含有cyt1Aa基因、及同时含有cry11Aa基因的表达质粒pSODCyt20和pSODCryCyt20,蛋白免疫杂交检测相应的Ae重组子分别表达产生了Cyt1Aa和Cry11Aa蛋白。为了探究Ae(pSODCryCyt20)重组子不能表达cyt1Aa的原因,提取了重组子总RNA、并与同是革兰氏染色阴性的大肠杆菌的总RNA比较,结果显示两者RNA系统显著不同,推测Ae中多个外源基因的表达,可能要求每个基因必需一个启动子。  相似文献   
149.
评估不同轮作模式的生态可持续性和作物生产力,可为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提供理论依据。设置7个不同轮作作物和周期茬口处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不同轮作茬口的土壤细菌群落丰度,采用16S rRNA基因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与物种组成,并测定土壤速效养分状况和后茬小麦产量。结果表明: 与夏玉米茬口相比,不同轮作周期夏花生或夏大豆茬口处理降低了土壤有机碳、无机氮和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效磷含量。不同轮作周期夏花生或夏大豆茬口处理的土壤细菌16S rRNA基因拷贝数显著降低,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有所增加。不同轮作作物显著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与夏玉米茬口相比,不同轮作周期夏大豆茬口显著增加了后茬冬小麦籽粒千粒重和产量。综上,不同轮作周期夏花生或夏大豆茬口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和细菌群落多样性,显著改变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其中,夏大豆茬口对后茬冬小麦产量形成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0.
玉米田蚜虫种群的空间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我国黄淮海地区玉米蚜虫种类及其空间分布,掌握玉米蚜虫田间发生规律。【方法】采用系统调查法于2009—2010年在河北廊坊对春玉米、夏玉米上玉米蚜虫种群的发生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结果表明,该地区取食为害玉米的蚜虫有5种;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Fitch)和禾谷缢管蚜R.padi(L.)混合发生,为玉米田蚜虫的优势种群。【结论】几种蚜虫的混合种群在玉米田间的动态分布始终呈聚集分布;二项分布k和聚集型指标m~*/x判断表明,随着玉米的生长发育,玉米蚜虫表现扩散-聚集-再扩散-再聚集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