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37篇 |
免费 | 68篇 |
国内免费 | 315篇 |
专业分类
9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38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30篇 |
2020年 | 46篇 |
2019年 | 47篇 |
2018年 | 33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30篇 |
2015年 | 31篇 |
2014年 | 45篇 |
2013年 | 26篇 |
2012年 | 26篇 |
2011年 | 21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25篇 |
2008年 | 32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25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27篇 |
2003年 | 27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23篇 |
1999年 | 33篇 |
1998年 | 27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3篇 |
1975年 | 3篇 |
1973年 | 4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31.
利用BM 复合微生物在非曝气和曝气两种条件下, 添加不同量的菌剂去除垃圾渗滤液中的COD、氨氮和总磷,考察处理效果。结果表明: (1)在曝气条件下, 菌剂投加量为0.5%和1%的实验组COD 去除效果最好, 与对照组相比去除率各提高了13.46%和10.14%; (2)在曝气条件下, 氨氮的去除率随着菌剂投加浓度的增加而升高, 在2%投加量作用下氨氮去除率相对于对照组增幅达到了29.94%; (3)在曝气条件下, 菌剂投加量为0.5%和1%的实验组总磷去除效果最好, 去除率比对照组提高了6.23%和8.44%。 相似文献
132.
南极海冰微生物在适应极端环境的长期进化过程中,获得了特殊的生理生化特性和基因表达调控机制。为了更多的了解南极微生物的逆境适应机制,以隶属南极海冰微生物典型菌属Pseudoalteromonas的ANT319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该菌株在3%~12%的盐度梯度下的抗盐生长情况、蛋白质含量变化、细胞膜透性、丙二醛含量变化和不同盐度对菌株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3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此菌株的最适生长盐度为9%,随着盐度的升高,细胞内蛋白质含量升高,膜透性逐渐增加,SOD和POD的酶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9%盐度下达到最高,CAT活性和MDA则基本上保持不变。可见,随着盐度的增加,细胞膜逐渐受到破坏,同时生物体对盐迫作出应激反应,产生较多蛋白来清除不良因素下产生的有害活性氧,包括生物体内抗氧化酶在内的蛋白含量及其活性的增加,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海冰细菌的耐盐机制。 相似文献
133.
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健康饮料之一,富含茶多酚、茶多糖、茶色素和茶皂素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肠道是一个复杂而稳定的生态系统,肠道微生态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肠道菌群是茶成分发挥生理调节作用和健康效应的主要作用靶点,本文对近年来几种重要茶成分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及其对机体健康的影响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茶成分主要通过靶向肠道菌群调节糖代谢和脂代谢,减轻炎症和肠道损伤,缓解情绪和记忆障碍以及调节昼夜节律,发挥其健康效应。阐明茶成分调控肠道菌群的内在作用机制将为更好地利用茶产品来改善肠道微生态,促进人体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4.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是我国的重大战略。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中生物多样性受威胁最严重的类群,两种壶菌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 (Bd)和B. salamandrivorans (Bsal)的感染是两栖动物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Bd主要感染两栖动物无尾目、有尾目和蚓螈目的皮肤,可能引起两栖动物淋巴细胞凋亡和全身电解质失衡。Bsal主要感染有尾目,可能导致两栖动物致命的败血症。针对壶菌及其感染对两栖动物种群影响的研究在国外已经开展了大量工作,然而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有限。本文通过检索1990–2022年国内外文献,梳理和总结了壶菌病原的可能起源与传播、壶菌感染的发病机制、壶菌毒力的影响因素和壶菌病原体的诊断与防治等领域的研究,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技术方法的改进需求,如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溯源、开发RPA技术进行野外检测和应用转录组学研究宿主–病原体的免疫等。最后,提出以下4条建议:(1)建设壶菌病原基础数据平台,建立壶菌病常规检测部门,并将壶菌病监测纳入野生动物疫病监测体系;(2)深入开展我国两栖动物不同地理区系壶菌感染情况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35.
野黄瓜(Cucum is hystrix,2n=24)为短日照植物,因其与栽培黄瓜(C.sativus,2n=14)花期不遇等杂交障碍的存在而使种间杂交难以顺利进行。对野黄瓜短光照处理40 d以上,使得两者花期相遇,成功地进行了野黄瓜与3种不同基因型栽培黄瓜(“二早子”、“长春密刺”和“NC4406”)的正反杂交,从中获得了3种杂交组合的幼胚。采用改良的方法对这3种基因型杂种胚进行胚胎拯救,再生频率达80%以上,其杂种的真实性通过植物学性状观察、体细胞染色体计数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AT)同工酶分析得到了证实。研究中还发现不同基因型杂种F1的育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以C.hystrixדNC4406”育性最高,花粉可染率达23.3%,是在二倍体水平上进行育种利用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136.
137.
中国仓鼠卵巢(Chinese hamster ovary,CHO)细胞是生产复杂重组药物蛋白的首选宿主细胞,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adenine 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APRT)催化腺嘌呤与磷酸核糖缩合形成腺苷一磷酸,是嘌呤生物合成步骤中的关键酶。采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CHO细胞中aprt基因,验证获得的APRT缺陷型CHO细胞系的生物学特性;构建两种真核表达载体:对照载体(含有目的基因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和弱化载体(含有启动子和起始密码子突变的aprt弱化表达盒及EGFP),分别转染APRT缺陷型和野生型CHO细胞并筛选获得稳定转染的细胞池;重组CHO细胞传代培养60代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EGFP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并比较不同实验组重组蛋白EGFP的表达稳定性。PCR扩增和测序结果表明,CHO细胞aprt基因成功敲除;获得的APRT缺陷型CHO细胞系在细胞形态、生长增殖、倍增时间等生物学特性方面与野生CHO细胞无显著差异。目的蛋白瞬时表达结果表明,与野生型CHO细胞相比,转染对照载体和弱化载体的APRT缺陷型CHO细胞系中EGFP的表达分别提高了42%±6%和56%±9%;特别是长期传代培养时,转染弱化载体的APRT缺陷型细胞中EGFP表达量显著高于野生型CHO细胞(P<0.05);构建的基于APRT缺陷型CHO细胞系能够明显提高重组蛋白的长期表达稳定性。研究结果为建立高效稳定的CHO细胞表达系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细胞工程策略。 相似文献
138.
有性生殖是多细胞生物的一个重要特征,最常见的就是人类的性染色体X和Y。性别决定(Sex determination)系统有着悠久的起源,在高等生物进化的历程中,不同物种采用的性别决定方式大相径庭,而同源转录因子在不同生物体内的功能和调控方式也是有区别的,比如DMRT转录因子家族,这说明性别决定机制具有高度多样性。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发现的具有代表性的性别决定相关的基因的发现过程,总结了性别决定相关转录调控因子的功能和结构方面的研究成果,从结构生物学视角来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为进一步探索生物体内这一重大进程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9.
大熊猫染色体晚复制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培养的大熊猫外周血淋巴细胞为实验材料,在细胞培养终止前4h加入BrdU(终浓度为10μg/ml培养基),对复制的染色体DNA进行BrdU标记。掺入BrdU的染色体经吖啶橙(0.05%)处理、紫外光照射、Giemsa染色后,可在染色体上获得清晰的复制带纹。根据众多分裂相所显示的不同复制带型,可初步确定大熊猫每一染色体独特的晚复制带纹。在雌性个体的两个X染色体中,一条X染色体复制明显落后于另一X染色体,尤其在迟复制X染色体长臂近着丝粒区显现出较宽的晚复制带纹。 相似文献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