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3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3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3篇
  1973年   4篇
  1957年   3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1.
中国鸢尾蒜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啸虎 《植物研究》1984,4(2):157-158
鸢尾蒜属Ixiolirion Herb.是1821年Herbert根据Pallas的Amaryills tatarica Pallas(1776)建立的一个新属。100多年以来,国际上对Ixiolirion Herb.的分类,比较混乱。1878年Regel将Ixiolirion Herb.中具有"花被管"的种类,分离出来另成立一个新属——Kolpa-kowskia Regel。  相似文献   
112.
我国部分白菜型油菜 RAPD 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研究用RAPD技术和统计学方法,对以湖南和湖北省油菜为主的34个白菜型油菜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根据离差平方和,用Ward's聚类方法进行聚类。结果表明:白菜型油菜的遗传变异与生态地理分布有密切的关系;湖南和湖北两省的白菜型油菜品种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在DNA水平上可将所分析的34个品种分成8个类群。作者对研究结果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3.
齿膌茎小蒜 Allium inutile Makino in Bot.Mag.Tokyo 12:104.1898.--Nothoscordum inutile(Makino) Kitamura in Bot.Mag.Tokyo 59:35. 1946.  相似文献   
114.
尖钩宽黾蝽的越冬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尖钩宽黾蝽MicroveliahorvathiLund-blad,属半翅目,宽黾蝽科[1],是我省稻田水面常见的捕食稻飞虱、叶蝉的优势天敌之一。为了正确评价和利用此天敌,必须查明此虫能否在我省越冬,以及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前人对尖钩宽黾蝽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2],但对该天敌能否在浙江省稻田越冬则未见报导。为此,我们于1996年12月至1997年4月及1998年2月份调查了尖钩宽黾蝽的赵冬问题。现把调查结果汇总如下。1试验方法1.1尖钩宽黾蝽冬季成活调查1.1.11996年12月…  相似文献   
115.
赣北黄脊竹蝗发育历期及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英杰  钱大益 《昆虫知识》1999,36(3):144-146
黄脊竹蝗CeracriskiangsuTsai是毛竹林的主要害虫,在赣北毛竹林区,常因该虫为害而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为了加强对黄脊竹蝗的防治,常灾县区纷纷开展了对该虫的预测预报工作。但由于该虫卵产在土中,跳蝻又善跳会飞,不仅在野外虫源林难找,而且对卵期发育和初龄跳蛹活动的观察也十分难进行,从而很难掌握较为准确的防治时机。为了确保预测预报的精度,提高防治效果,我们近年来,连续3年在室内进行了卵孵化及跳蛹期人工饲养,并辅以野外调查,对黄脊竹蝗在赣北地区的发育历期以及生活习性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总结如…  相似文献   
116.
松嫩平原碱化草地植物群落分布的空间和环境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在1996年野外实地采样的基础上,运用DCA消势对应分析(detrendedcorespondenceanalysis)对群落主要变化趋势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运用DCCA消势典范对应分析(detrendedcanonicalcorespondenceanalysis)对影响松嫩平原碱化草地群落结构季节动态的空间和环境因素进行了定量的分解。结果表明:在影响群落分布的各因子中,环境因子独立约占40%,而环境_空间耦合因子占35%,空间因子独立约占3%,其他因子约占20%。在诸多因子中,土壤的盐渍化程度在整个生长季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土壤水分和氮素的作用因季节而变化。在干旱季节,植物生长的主要制约因子为土壤碱化度和土壤水分,而土壤氮素的作用处于次要地位。但在降雨较多、土壤湿润度较大的季节,土壤氮素的影响明显增强,成为仅次于土壤碱化度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17.
基因芯片技术检测重要人兽共患病病毒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建立能对25种重要人兽共患病病毒进行筛查及鉴定用的基因芯片技术,本实验首先设计针对每种病毒的寡核苷酸探针并进行探针特异性的生物信息学验证.然后探索病毒核酸随机扩增方法,优化杂交动力学条件,建立本芯片标准的数据处理分析方法.最后用细胞培养的病毒和模拟临床标本验证芯片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表明,锚定随机PCR扩增法适合于本芯片病毒核酸的扩增;芯片杂交前用0.25% NaBH4进行封闭,最优杂交条件为51 ℃,2 h及50%甲酰胺浓度;芯片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及检测特异性.初步结果表明,本实验所建立的基因芯片技术可应用于对25种重要人兽共患病病毒进行筛查及鉴定.  相似文献   
118.
京津冀城市群景观格局变化机制与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群"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对推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其聚集连片的快速扩张模式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持续增加,已经成为制约未来可持续的瓶颈。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但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的京津冀城市群为例,基于CLUE-S模型,模拟分析了1990—2010年京津冀城市群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并预测了未来景观格局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1990—2010年京津冀城市群景观格局变化显著。其中,人工表面持续增加,耕地明显下降,林地和草地格局的变化也存在明显的时序差异;(2)京津冀城市群景观格局的变化主要受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的综合影响,且不同景观类型之间的驱动机制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林地更易在地势较高、坡度较大的西部地区分布,而河流、人工表面等更易在平坦低洼的区域分布;此外,不同景观类型变化的驱动机制存在显著的时序差异,例如,人工表面受地形的影响程度逐步降低,呈现更加离散的分布,且其分布特征由较早时期的向市中心集聚分布发展为逐渐远离市中心并向铁路、高速路周边集聚的趋势;(3)经检验,CLUE-S模型能够较好地动态模拟京津冀城市群的土地覆盖格局的变化特征,模型的Kappa指数达0.84。模拟预测结果显示,未来(2020年)景观格局演变的显著特征是人工表面将持续增加,耕地将继续显著减少。北京、天津、唐山和石家庄等核心城市的景观格局变化将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9.
[目的]探讨双酚AF胁迫对斑马鱼早期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半静态染毒的方式暴露受精卵7d(0、5、50和500μg/L),通过显微观察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孵化率及相关基因表达量变化。[结果]50、500μg/L BPAF暴露影响斑马鱼胚胎72 h孵化率,分别下降44.97%、49.44%;下丘脑trh基因在各暴露组无明显变化,而下丘脑crh基因在胚胎(幼鱼)期各暴露组分别上调了44.14%(40.45%)、38.55%(95.17%)、70.65%(83.25%);胚胎期垂体tsh-β基因表达水平在50、500μg/L浓度组显著上调,而幼鱼期tsh-β基因表达水平仅在50μg/L暴露组显著上调。[结论]双酚AF胁迫能够降低斑马鱼胚胎72 h孵化率,crh基因对BPAF胁迫较敏感,最低有影响浓度LOEC为5μg/L。  相似文献   
120.
【目的】以苯、甲苯和苯乙烯为唯一碳源,从工业石油废水中筛选苯系物降解菌,分析其降解特性,探讨底物间相互作用对降解情况的影响。【方法】经生理生化和16S r RNA基因分析进行菌种鉴定,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苯系物含量,通过细胞的疏水性、乳化能力、排油圈及透射电镜观察分析菌株降解特性。【结果】经鉴定该菌为Pseudomonas putida,命名为SW-3菌株。最适降解条件下,单位菌体对苯、甲苯和苯乙烯的最大降解速率分别为0.072、0.035和0.019 g/(L·h),苯系混合物的总降解率达79.99%。底物降解实验表明,苯可促进甲苯和苯乙烯的降解,而苯乙烯则能抑制甲苯的降解。菌株的吸附、摄取和降解特性的研究发现,菌株SW-3在自身分泌的表面活性剂的协助下以耗能的方式运输苯。【结论】菌株SW-3具有产生表面活性剂和降解苯系物的能力,且底物间的相互作用能够显著影响菌株对不同底物的降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