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0篇 |
免费 | 60篇 |
国内免费 | 243篇 |
专业分类
87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20篇 |
2015年 | 23篇 |
2014年 | 40篇 |
2013年 | 21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22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23篇 |
2007年 | 18篇 |
2006年 | 22篇 |
2005年 | 29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24篇 |
2002年 | 24篇 |
2001年 | 26篇 |
2000年 | 32篇 |
1999年 | 30篇 |
1998年 | 32篇 |
1997年 | 26篇 |
1996年 | 29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21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35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9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5篇 |
1965年 | 7篇 |
1964年 | 6篇 |
1962年 | 6篇 |
1960年 | 5篇 |
195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探讨施氮对贝加尔针茅草原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该研究于内蒙古贝加尔针茅草原设置不同施氮水平0(N0)、15(N15)、30(N30)、50(N50)、100(N100)、150(N150)、200(N200)和300(N300)kg·hm-2·a-1,研究连续施氮9年后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物种组成、重要值、多样性及生物量等指标对不同施氮水平的响应。结果表明:(1)长期施氮导致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高浓度氮素添加量下群落物种数最低,但可显著提高优势种在群落中的重要值(P<0.05)。(2)长期施氮使贝加尔针茅草原植物多样性指数不同程度地降低,使优势度指数增加,其中N300添加水平效果最为明显(P<0.05)。(3)长期施氮使草原植被生产力(地上、地下生物量)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地上生物量在N100水平时出现峰值,地下生物量在N50水平时出现最大值(P<0.05),且根系分布具有明显的表聚特征(0~10 cm)。(4)RDA分析表明,寸草苔和狭叶柴胡地上生物量与土壤pH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展枝唐松草和二裂委陵菜地上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研究认为,长期不同施氮水平均可改变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物种组成,降低物种多样性,对植物群落结构有着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2.
采用细胞外记录方法,分别观察了黑质(SN)I型神经元对刺激苍白球(GP)内侧部及外侧部的反应。实验共记录了96个I型神经元。刺激GP的内侧部,有57个(59.38%)神经元顺行抑制。刺激GP的外侧部,有86个(89.58%)神经元被顺行抑制;2个(2.08%)被逆行激活,被逆行激活的神经元产生的诱发电位潜伏期恒定且短(分别为8.0和8.5ms)。被顺行抑制的神经元中,有的产生抑制、兴奋交替出现的振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及影像学改变。方法:对2007年至2014年于我院治疗的晚期NSNSCLC(非鳞非小细胞肺癌non-squamous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患者,给予贝伐珠单抗(15 mg/kg或7.5mg/kg)联合化疗(紫杉醇175 mg/m~2,d1,卡铂AUC=5或6,d1,q3 w)6周期及贝伐珠单抗维持治疗(15 mg/kg或7.5 mg/kg,d1,q3w)。观察疗效、不良反应、肺部病灶空洞改变的情况、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效果及部分患者EGFR、KRAS基因突变状况。结果:共观察26例患者,均接受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17例行贝伐珠单抗维持治疗。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疾病进展(disease progression,PD)率分别为53.8%、42.3%、3.8%。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为11.0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达25.8个月。26例患者中15.4%治疗后病变发生空洞改变,空洞组的2年、3年生存率略高于无空洞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586、0.509)。13例患者伴有恶性胸腔积液,胸腔积液的疾病控制率为100%。11例患者标本可进行EGFR基因检测,敏感突变占36.4%,未突变占63.6%。对10例患者标本行KRAS基因检测,均为突变阴性。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鼻衄、咯血、高血压、蛋白尿等。大多数不良反应程度较轻,可控制。结论: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NSNSCLC患者疗效确切,副反应可耐受,控制恶性胸腔积液效果较好。肺部病灶空洞改变的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4.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schemia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ICVD)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而脑组织缺血后再灌注损伤即脑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是脑缺血性疾病的最主要的损伤原因之一,因此阐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机制、探寻有效的预防保护措施成为当今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回顾、归纳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相关分子机制及异氟醚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分析5-脂氧合酶及其代谢产物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其与其他分子的相互关系,旨在探讨5-脂氧合酶及其代谢产物在异氟醚预处理保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可能起到的作用。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在高原服用三康胶囊对移居青年体力作业效率的影响.方法对进驻海拔3700 ml年的10名青年在服药前和服药15 d后分别用EGM-II型踏车功量计做坐位蹯车运动,初始负荷功率为50W,每3min递增50W,以60 r/min连续踏车至200w 3 min后终止.用直线回归法计算每位受试者的PWC170.结果服药前PWCl70为(234.63±16.68)W,服药后PWC170为(258.66±16.85)W,服药后较服药前PWG170明显增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服用三康胶囊能明显提高高原移居青年的心功能及做功效率. 相似文献
26.
广东永汉传统农村的聚落生态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观作为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看法,是一种综合了聚落生态、社会、文化、空间等多重属性的研究视角。采用田野调查法,走访了永汉300余个传统农村聚落中的98个,获得由68个聚落个体组成的样本。"后龙山林地+建筑群+地堂+鱼塘+耕地"为这些聚落的基本构成模式。其生态观主要由社会、经济、文化三类因素构成,三者共同影响了聚落选址、规模和结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同一聚落內部以及不同聚落之间的社会关系;经济因素主要包括饮食和居住的生存需求;文化因素的主要内容是风水。改革开放以来聚落发生演替,原因是生态观中经济因素地位大大提高,风水的影响降低,社会结构发生重大改变。演替过程中出现土地浪费等一系列问题,必须发展一种基于传统农村聚落保护及再生的新的生态观及可持续发展模式以修正演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27.
在海拔2300m选择健康成年男性5人,急进抵海拔4660m,用多导监测仪分别在两地连续7h监测夜间睡眠、呼吸状态和血氧饱和度变化,进行自身对比。结果发现:(1)急进高海拔后,总睡眠时间、有效睡眠指数、Ⅲ~Ⅳ期深睡眠均较中度高原减少(p<0.01);总觉醒时间、Ⅰ~Ⅱ期浅睡眠高海拔较中度高原增多(p<0.05):(2)急进高海拔后,有3名健康人出现周期性呼吸,其中1名健康者出现周期性呼吸119次,伴有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最低Sao_2为78%;(3)同海拔高度夜间睡眠时与清醒时Sao_2相比较,中度高原下降4.2%,高海拔下降11.2%(p<0.01);高海拔与中度高原夜间清醒时Sao_2相比较下降7.4%,睡眠时下降14.4%(p<0.001)。结果提示:(1)睡眠加重了高原人原有的低氧血症;(2)低氧血症导致睡眠结构的紊乱和睡眠质量的降低;(3)睡眠中出现的周期性呼吸,应视为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4)频发的周期性呼吸或睡眠呼吸暂停将影响大脑机能。 相似文献
28.
29.
霍琴刘敏杨红红刘倩吴玉珊李明俊石峰何坤 《中国真菌学杂志》2022,(4):278-282
目的分析两性霉素B治疗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临床特点、药物治疗不良事件情况,寻找发生不良事件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隐球菌性性脑膜脑炎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诊断为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脑炎住院患者基本资料,对实验室检测结果、药物治疗方案、不良事件等资料进行收集、分析。结果40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性脑膜脑炎患者平均年龄为(40.54±15.42)岁,住院天数为(32.67±12.22)d,颅内压升高30例(75.0%),脑脊液隐球菌抗原阳性37例(92.5%),脑脊液培养阳性31例(77.5%),脑脊液墨汁染色涂片阳性34例(85.0%),诱导期治疗方案选择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最多的是贫血22例(55.0%),其次是低钾17例(42.5%);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血钾指标出现明显异常时间主要在药物使用的第2周,肌酐、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指标出现明显异常时间主要药物使用的第1周。两性霉素B累计使用剂量>500 mg、治疗前HGB<110 g/L是导致患者治疗疗程<14 d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6)。结论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性脑膜脑炎患者在使用两性霉素B药物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点发生不良事件有所不同,影响药物使用天数的因素主要是药物累计使用剂量、治疗前HGB水平。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