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4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17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3篇
  1965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61.
CO_2激光与γ射线辐照花生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O ̄2激光对花生的诱变效应跟 ̄50Co-γ射线对花生的诱变效应相仿,能诱发花生根尖细胞染色体畸变,且畸变率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而上升;也能使花生的一些生物学特征发生变异,其变异性状能向继代遗传。  相似文献   
562.
林地覆盖经营对雷竹生物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覆盖栽培年限(0、3、6、9和12年)雷竹林为研究对象,分析雷竹林退化过程中林分生长与土壤养分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随着覆盖年限的增加,竹林地上及地下生物量均在覆盖3年时达到最大值,与对照相比增幅分别为14.6%和146.6%,差异显著;土壤养分含量受覆盖年限和土层深度的影响而出现差异性,并逐渐表现出上层富集的现象,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覆盖年限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全磷含量在不同土层中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在表层(0~20 cm)和底层(40~60 cm)土壤中覆盖6年时达到最低,亚表层(20~40 cm)土壤中覆盖3年时达到最低,全钾含量在表层土壤中持续增大,在亚表层和底层土壤中则表现为在覆盖0~3年下降、3~12年上升的变化趋势,试验雷竹林间差异显著.覆盖9年后,土壤肥力综合指数总体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亚表层土壤肥力优于表层和底层土,但不同覆盖年限间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与雷竹各器官生物量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而在亚表层中,土壤氮含量与竹叶生物量,以及钾含量与竹叶和鞭根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长期覆盖及大量施用化肥导致的土壤养分过量积累已经对雷竹林的扩繁和生物量积累产生严重的抑制作用,加剧了竹林衰退趋势.  相似文献   
563.
采用水培技术,以油麦菜幼苗为材料,研究不同硝铵态氮配比(NO3-∶NH4+)对油麦菜苗期地上部和根系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油麦菜地上部和根系硝酸盐含量皆与营养液中NO3--N比例呈正相关关系,且各处理均达到无公害蔬菜的标准。(2)随着营养液中NH4+-N比例的增加,油麦菜地上部有机酸含量先降低后升高,且在硝铵态氮配比为5∶5时最低,可溶性糖含量呈上升趋势,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在硝铵态氮配比为5∶5时最高;油麦菜根系有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先升高后降低,两者分别在硝铵态氮配比为5∶5和7.5∶2.5时最高,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在全NO3--N时最高。(3)随着营养液中NH4+-N比例的增加,油麦菜地上部和根系中SOD活性先升后降,并分别在硝铵态氮配比为5∶5和7.5∶2.5时最高,而地上部和根系中MDA、脯氨酸含量和POD、CAT活性的变化趋势则与其相反。(4)随着营养液中NH4+-N比例的增加,油麦菜地上部和根系干重皆先升后降,根冠比则逐渐减小;在硝铵态氮配比为7.5∶2.5时干重最大,根冠比适宜且稳定。研究表明,水培油麦菜苗期地上部和根系生长及生理特性受到氮素形态配比的显著影响,且根系的生理响应更敏感;营养液中硝铵态氮配比为7.5∶2.5时,油麦菜受胁迫程度最低,地上部和根系生长较协调,油麦菜生长和生理状况最佳。  相似文献   
564.
台湾海峡位于中国福建和台湾岛之间, 其特殊的海洋环境使得其鱼类物种多样性水平较高并独具特色。本文综述了台湾海峡鱼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的历程和成果。20世纪以来, 台湾海峡鱼类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可以划分为早期研究时期、研究起步时期、系统调查时期和综合研究时期4个阶段, 从最初以新种描述为主的零星报道, 到大规模系统性的综合调查和研究; 目前为止, 大陆文献共记录台湾海峡鱼类1390种, 台湾地区文献共记录鱼类1525种, 总计台湾海峡鱼类1697种。这些种类多数为暖水性广布种, 鱼类区系以印度-西太平洋暖水区的印度-马来亚区和中-日亚区过渡海区种为主; 今后台湾海峡鱼类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应加强两岸合作, 并充分发挥数据库应用的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565.
生物质炭对土壤养分淋溶的影响及潜在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养分淋溶控制一直是农业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生物质炭因其特殊的理化性质,具有增加土壤碳库储量、改善土壤质量和提高作物产量等作用.作为一种外源输入的新型功能材料,生物质炭将直接或间接参与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循环,并对土壤养分淋溶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重点针对生物质炭影响土壤养分淋溶的内在因素(如:生物质炭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其与土壤生物的相互作用等)进行分析,并结合生物质炭添加量、土壤类型、土层深度、施肥情况、时间动态变化等外在因素,对生物质炭影响土壤氮磷等养分淋溶情况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阐明了生物质炭对土壤养分淋溶的4种潜在影响机制:即通过微孔结构或表面电荷直接吸附养分、通过影响土壤持水能力影响养分淋溶、通过与土壤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影响养分循环、被吸附的养分优先通过细微生物质炭颗粒发生迁移.最后对生物质炭与土壤养分流失控制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66.
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是我国内蒙古草原广泛分布的优势灌木,目前国内外有关小叶锦鸡儿水分利用来源的定量研究较少。该文运用氢稳定同位素法,分析了内蒙古小叶锦鸡儿木质部水和潜在水源(夏季降雨、冬季降雪和土壤水)的氢稳定同位素比率(δD)的季节变化,发现小叶锦鸡儿在遮雨处理和自然状态下δD季节变化差异不明显,分别为–101.36‰±13.02‰和–101.18‰±12.71‰。在遮雨处理条件下,小叶锦鸡儿主要利用0–20 cm土壤层水分,占其所利用水分的73.30%±16.14%;自然状态下,小叶锦鸡儿对0–20、20–60和60–100 cm不同土壤层土壤的水分利用较为均衡,分别为34.66%±7.83%、32.44%±7.42%和32.90%±4.14%。该结果表明不同生境下灌木与草本的水分竞争可能是小叶锦鸡儿对不同土层水分利用差异的原因。结合两源模型分析了降雨对各土壤层的贡献率,并用Iso Source多源混合模型分析了各土壤层对小叶锦鸡儿用水的贡献率,发现降雨对小叶锦鸡儿的贡献率为42.65%–63.92%。该结果反映了小叶锦鸡儿对夏季降雨和冬季融雪的利用情况。  相似文献   
567.
植入类医疗器械的法律责任属于医疗产品损害责任,既有医疗损害责任的特点,又有产品责任的特点。就产品责任而言,医疗机构一般承担无过错责任,即无论医疗机构是否有过错,患方均可向医疗机构追责。且如医疗机构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也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供货者,还应当承担最终责任。在植入类医疗器械的管理使用过程中,医疗机构应从严把采购关,完善购销记录,加强告知及培训,以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和监测等几个方面来规避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568.
以草豆蔻花序原基为材料,构建了cDNA文库。原始文库滴度为0.8×106pfu/mL,扩增后滴度为4.23×1011pfu/mL。插入片段大小在500bp~1.5kb之间,重组率为95.3%。以水稻RAP1A基因中包含MADS-box保守区段的序列为探针对该文库进行筛选,获得的阳性克隆经测序及序列比对分析,确认其中共有10个含MADS-box的阳性克隆。  相似文献   
569.
细胞膜穿透肽(cell-penetrating peptide,CPP)的发现,为向细胞内输送各种大分子生物活性物质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运送载体,相比于以前的各种运送载体,它具有操作简便、相对安全和毒副作用小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如从内含体释放效率低、细胞内定位不够精确以及缺乏组织细胞靶向性等缺陷,这也是目前国内外对于CPP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570.
电磁辐射对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的损伤效应及其机制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X带高功率微波、S带高功率微波及电磁脉冲辐射对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的损伤效应并探讨其机制。通过体外培养原代海马神经元,建立电磁波辐照细胞模型。采用Annexin V-PI双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与坏死,原子力显微镜检测细胞膜表面形态,Fluo-3-AM荧光探针负载、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测定胞内[Ca2 ]i。结果表明,辐射后海马神经元凋亡与坏死均增加,其中坏死增加明显;细胞膜表面粗糙度加大,膜穿孔增多;胞内[Ca2 ]i明显升高。且以上变化均以X带高功率微波组最重,S带高功率微波组次之,电磁脉冲组最轻。提示细胞膜穿孔增多,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胞外Ca2 内流增加,甚至胞内钙超载是辐射致海马神经元凋亡与坏死的机制之一;三种电磁辐射对海马神经元的损伤程度与照射频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