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7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16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1.
应用封闭式箱法技术测定了玉米、大豆田中N2O和CH4全年的通量变化。指出N2O排放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明显的日变化。大量的N2O排放发生在作物生长季节中。在冰雪溶化期和收割作物后也有一定量的N2O从土壤中排放。此外,实验结果也指出,玉米和大豆田作为大气CH4源或汇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海南岛玉米上的多堆柄锈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在采集植物病害标本的过程中,我们曾于1972年12月中旬在海南岛乐东县尖峰地区“金-03”号玉米自交系的植株上采得一种锈菌——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 Underw.)。其后,1974年和1979年在该岛的陵水及崖县等地亦分别采到过此菌。据 Weber(1973)和 Kranz(1978)等报道,P.polysora广泛地发生于世界热带地区的玉米上;在我国,戴芳澜等(1937)、天云章(1949)、谌多仁(1963)以及戚佩坤(1978)等所报道的国内玉米上的锈菌均属于高粱柄锈菌 P.sorghi。作者在海南岛玉米上采得的这种锈菌(P.polysora),国内尚无报道。  相似文献   
13.
麻疯树毒素的分离及其某些性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磷酸盐缓冲液萃取,硫酸铵盐析及葡聚糖凝胶G-100柱层析后,从麻疯树种子分离出三个蛋白组分。其表观分子量分别约为34000、27000和9500道尔顿;等电点分别为8.1、8.8和8.8.它们在紫外区呈现典型的蛋白吸收光谱。组分Ⅰ毒性最大,小鼠腹腔注射半致死量(LD50)为6.39mg。  相似文献   
14.
15.
应用三系配套途径产生遗传上全雄莫桑比克罗非鱼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性别三系配套可获得100%莫桑比克罗非雄鱼XY鱼,并指出生产上的应用技术关键就是实现原系XX♀、雄性纯合系YY和雄性纯合转化系YY♀之间的三系配套。对遗传上全雄鱼与生理上雄鱼人工控制的途径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6.
莫桑比克罗非鱼性别生理遗传控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利用雌、雄鱼之间生长的差异性提高鱼产量,以莫桑比克罗非鱼作材料,对鱼类性别进行了人工控制试验。结果表明:雌性激素(BE_(50))和雄性激素(ML_(30))能有效地控制当代鱼类生理上性别的相互转化;同时以生理遗传学的原理,通过遗传上♀×♀、♂×♂的特殊配种和“三系”配套的途径进一步控制了鱼类遗传上的性别,并证明莫桑比克罗非鱼的性别遗传确定为XX♀-XY♂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生Bacillus svelezensis HBB5菌株发酵宿主植物盾叶薯蓣产薯蓣皂苷元的能力。方法接种内生B.svelezensis HBB5及B.subtilis ATCC 6633菌株(0.35×10~8 CFU/mL)至含盾叶薯蓣地下茎组织的液体培养基,32℃、165~185 r/min连续发酵108 h,检测发酵液细菌、pH、淀粉、麦芽糖、葡萄糖、淀粉酶(α-amylase)及薯蓣皂苷元溶出率等指标。结果内生B.svelezensis HBB5菌株有较强的酸、碱耐受力[pH(4.8±0.2)~(8.4±0.2)],相比B.subtilis ATCC 6633[pH(5.2±0.2)~(8.7±0.2)]差异不明显;前者达峰值生长量(60×10~(8±2) CFU/mL)明显高于后者(32×10~(8±2) CFU/mL)。发酵36~60 h时,B.svelezensis HBB5、B.subtilis ATCC 6633菌株发酵液的淀粉、麦芽糖、葡萄糖浓度达峰值,分别为(37.41±3.12)、(27.83±2.14)ng/mL,(21.06±1.25)、(16.54±1.08)ng/mL,(54.33±3.12)、(36.65±2.10)ng/mL,前者均高于后者。同时,B.svelezensis HBB5菌株维持高的α-amylase酶活性及薯蓣皂苷元溶出率。结论内生B.svelezensis HBB5菌株拥有较强的耐酸碱、降解淀粉、提高薯蓣皂苷元溶出的能力,为工业生产薯蓣皂苷元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阿尔茨海默症(AD)即老年痴呆症,是以老年斑和神经元纤维缠结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AD的发病机制是多种发病素、多种通路和分子机制的相互参与,例如信号异常、炎症和免疫系统、脂质转运、细胞内吞作用、细胞凋亡、氧化损伤和应激反应、tau 病理学、神经元和突触的损失、能量代谢等.目前没有一种 AD 治疗方法能从根本上停止其病理的退行性改变,但仍有多种治疗策略.我们从生物标志物、遗传、神经影像、药物治疗、β淀粉样蛋白免疫治疗方面,对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9.
赵勇  李羽  伍静  张彩勤  白冰  毛峰峰  师长宏  张海 《生物磁学》2013,(24):4601-4604
目的:通过克隆LC3.I基因,体外原核表达LC3-I蛋白后制备抗LC3单克隆抗体,作为自噬研究中的标记分子检测自噬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方法:RT.PCR方法从RAW264.7细胞基因组中克隆LC3基因,亚克隆至pQE80L原核表达载体后转化E.cobDH5a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及Westemblot鉴定表达蛋白。蛋白纯化后免疫BALB/c小鼠。采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分泌抗LC3.I杂交瘤细胞株,体内诱生腹水制备mAb,间接ELISA法测定其效价,辛酸一硫酸铵沉淀法及亲和层析法纯化mAb。结果:成功克隆了LC3一I基因,并对其在E.coilDH5a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表明在相对分子量Mr为20×10^3有特异条带,Westernblot验证表达产物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活性。建立了3株稳定分泌特异性抗LC3-ImAb的杂交瘤细胞株,诱导产生的腹水获得的抗体效价在10^5-10^7之间,结论:在E.coli中对LC3-I进行表达,并制备特异性较强抗LC3-I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为自噬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标记分子,可对自噬形成和发展进行有效的检测。  相似文献   
20.
真菌漆酶(laccase)是一种多酚氧化酶,在真菌生长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的方法,以香菇Lentinula edodes菌株W1为受体菌株,在Leactin基因启动子调控下过表达Lelcc1基因;对其中7个单拷贝插入的转化子进行qRT-PCR分析,7个Lelcc1基因表达量较出发菌株W1均上调了1.5-8倍。进一步分析了这7个转化子的遗传稳定性;挑取了3个稳定的转化子进行表型分析,主要包括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速度、代料栽培过程中菌棒转色程度、以及透射电镜观察菌丝细胞的超微结构。发现转化子和受体菌株W1的生长速度无显著差异,但代料栽培过程中转化子较W1转色更快,菌棒表面颜色更深;透射电镜观察菌丝细胞的超微结构发现在细胞壁厚度、细胞膜形态等方面,其中两个超量表达转化子与W1间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香菇Lelcc1基因可能参与了转色过程中色素合成或积累,也可能与细胞壁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