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牙齿是古代样本中最易保存下来的材料之一,因此在人类学研究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通过比较牙齿形态特征在群体中的频率,可揭示群体间的进化关系;而在个体层面上的遗传学研究,则可进一步揭示牙齿特征的形成机制和进化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中国新疆维吾尔族242个个体的38项牙齿形态特征,首先确认了新疆维吾尔族的牙齿形态特征表现为欧洲群体与东亚群体的混合性状,其混合程度与群体遗传学研究结果一致.其次,通过对各项牙齿形态特征进行两两相关分析,在相关性矩阵中发现3个主要表型模块,各模块分别代表相关性较高的牙齿形态特征.其中,铲形门齿、双铲形门齿及上颌犬齿近中嵴组成了一个主要模块.最后,本研究发现遗传变异EDARV370A与上述表型模块中的牙齿形态特征均呈显著相关.对该表型模块提取复合表型因子后,EDARV370A与该复合表型因子具有显著的关联性,并可以解释18%的表型变异度.说明同一遗传因素同时影响了多项牙齿形态特征.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3万年前在东亚出现的遗传变异EDARV370A是产生铲形门齿这一特征的重要因素.说明东亚现代人群所具有的铲形门齿特征可能是更新世晚期以后进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22.
李辉  金力  卢大儒 《人类学学报》2000,19(3):244-252
在上海奉贤等地采集到的大量随机人群和家系的指间区纹样本体现出极丰富的外观多样性,根据花纹的扭曲程度,指间ⅢⅣ区纹可分19种。而不同地区有其占优势或特有的箕,斗纹型。各种证据表明,19种花纹扭曲状态可分5类,每类中的各种状态都是连续过渡的。这5类实质为:①仅指间Ⅲ区有纹,②仅指间Ⅳ区有单纹。③指间Ⅳ区有双纹,④指间Ⅲ,Ⅳ区都有纹,⑤指间Ⅲ,Ⅳ区都有花纹。这种分类界线与原订的分类界线相差较在,但更有说  相似文献   
23.
贵州瑶族3支系Y-DNA及线粒体DNA序列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褚迅  单可人  文波  齐晓岚  李毅  吴昌学  刘烜  赵艳  任锡麟  金力 《遗传》2006,28(2):153-158
采用PCR-RFLP技术,通过观察由12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NPs)组成的Y染色体单倍型及由9个多态位点组成的线粒体DNA单倍型在贵州瑶族中的分布,分析贵州瑶族父系及母系遗传结构,探讨其起源及迁徙。结果显示,97份男性样本分别属于H7、H8、H9、H11 4种Y-DNA单倍型,苗瑶语系特异Y-DNA单倍型H7的平均频率为92.4%;通过对线粒体DNA基因分型,得到8种单倍型,可归入B4、B5、D4、D5和N*单倍型类群中,CoⅡ/tRNALys区域间的9bp缺失平均频率为58.2%。结果提示贵州瑶族父系遗传结构单一,具有典型的苗瑶族群特征,又存在与其他族群的融合。母系遗传结构相对复杂,9 bp缺失是贵州瑶族的母系遗传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24.
新疆于田流水墓地青铜时代人类颅骨非连续性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是欧亚大陆东西方人群交流的关键地带,新疆人群是研究东西交流史的主要对象.本文对昆仑山北麓青铜时代的新疆于田流水墓地出土的20具颅骨进行了61项非连续性特征的观察,对其中的20项非连续性特征与世界范围近代和现代人群进行频率数据的主成分分析,计算样本间的史密斯生物学距离,根据距离系数作邻接法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25.
正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26年的复旦大学生物系.历史上多位著名生物学家在此工作,包括郭任远、钱崇澍、秉志、吴定良、李汝祺、蔡翘、伍献文、童第周、薛芬、卢于道、冯德培、谈家桢等.  相似文献   
26.
趋化因子受体基因CCR5 -Δ32 ,CCR2 -6 4I及配体基因SDF1- 3′A突变可推迟艾滋病的病程 .以 1 0 46份来自中国 2 6个省市的DNA样本为对象研究上述 3种多态位点在中国不同地区人群中的分布 ,发现在所观察的群体中没有CCR5- Δ32存在 ,CCR2 -6 4I的基因频度为 2 0 8% ,SDF1 -3′A的基因频度为 2 4 8% ,后两者在中国人群中出现相反的梯度分布 ,并进行了进一步的艾滋病相对风险 (relativehazard ,RH)估计 .对中国人艾滋病流行病学研究及了解这些基因多态位点在中国人群中的起源及扩散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7.
利用古DNA手段对考古发掘出土的人类遗骸进行遗传分析, 是揭示当地古代人群来源的重要手段。我们通过克隆测序和PCR-RFLP的方法, 从来自青海大通上孙家寨的约3000-3300年前和2000年前两个不同年代的牙齿样本中, 成功得到59个线粒体高变I区和编码区的SNP位点的序列信息。之后我们将所得序列与来自亚洲大陆的34个现代人群共1833个个体和2个不同年代的古代人群样本的线粒体序列分别在个体和群体水平上作比较,结果表明这两个时期人群并不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28.
应用30个常染色体STR位点研究中国6个民族群体的遗传关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利用30个荧光标记的人类常染色体STR位点的引物,对中国白族,纳西 族,土族,撒拉族,山东汉族,畲族6个民族进行了多重PCR扩增,产物在ABI377测序仪上进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基因扫描及分型,然后用Shriver的Dsw法计算遗传距离,用Neighbor-Joining法和UPGMA法构建了系统发生树,结合有关资料分析了它们之间的遗传关系,结果揭示:撒拉族与土族的遗传距离较接近,为0.033,但与其余4个民族的距离则较远,均大于0.12,土族与纳西族和山东汉族的距离较近,与土壤的距离也较远,为0.112,纳西族和山东汉族之间存在着0.100的遗传距离,畲放与其他5个民族群体的距离均超过了0.12,关系较远,在构建的系统发生树中,纳西族,撒拉族和土族聚成一簇,汉族,白族聚成一簇,畲族单独为一枝,这一结果与它们的地理分布和民族历史基本上是一致的,并可为结合历史和考古资料综合分析这6个民族的起源,迁移,形成和发展提供遗传学依据。  相似文献   
29.
李永念  左丽  文波  柯越海  黄薇  金力 《遗传学报》2002,29(3):196-200
为探讨中国布依族人的起源及迁移,采用PCR-RFLP法观察了由13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NPs)组成的Y染色体单倍型在中国布依族人群中的分布,同时用PCR直接测序法对其线粒体DNARegionV区多态进行检测,将结果与我国其他民族及世界各大洲人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中国布依族人的单倍型分布与我国同属侗傣语系的壮族、侗族,黎族及金秀的瑶族最为接近,提示布依族人与上述人群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并结合文史资料,对中国布依族人的起源及迁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