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2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24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8篇
  1964年   8篇
  1963年   7篇
  1959年   4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71.
哺乳仔猪中伪狂犬病病毒鄂A株对细胞凋亡的诱导或抑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人工感染伪狂犬病病毒阴性的健康仔猪 ,取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仔猪的咽部扁桃体、胸腺、颈部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大脑、小脑、嗅球、三叉神经节等组织作样本。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DNA梯谱和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标记等试验进行细胞凋亡分析 ,结果发现实验组仔猪的淋巴组织细胞呈现典型的细胞凋亡的特征 ,而神经组织中无。这一结果表明 :伪狂犬病病毒感染诱导大量淋巴细胞凋亡 ,造成仔猪免疫功能低下 ,导致大量死亡 ,这可能是伪狂犬病病毒急性感染致病机制之一 ;同时也证实伪狂犬病病毒通过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 ,在神经组织中建立潜伏感染并终生带毒。  相似文献   
172.
根据对福建福安的3种不同茶园(天香有机茶园、北门高山茶园和溪柄平地茶园)的节肢动物群落消长动态调查。并经多样性分析,结果获知:福安3种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s)和多样性指数(H)的大小顺序依次为:天香(S=19.64,H=2.537)〉北门(S=18.01,H=2.502)〉溪柄(S=17.59,H=2.297);而均匀度指数的大小顺序是:北门(J=0.621)〉天香(J=0.595)〉溪柄(J=0.559)。表明植被比较丰富、人为干扰较少的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较高,害、益虫群落易于保持较好的平衡状态,有利于减少(或不使用)化学农药、发展绿色无公害茶叶生产。  相似文献   
173.
口蹄疫病毒三价复合多表位佐剂DNA疫苗构建及其免疫原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O型、A型口蹄疫病毒(FMDV)结构蛋白VP1全基因和AsiaI型FMDV两个基因拓扑型的结构蛋白VP1基因上的5个抗原表位基因作为主要免疫原基因,以来源于非结构蛋白3ABC和结构蛋白VP4上的3个Th2细胞表位基因作为辅助基因,构建了O型、A型和Asia1型FMDV复合多表位基因工程疫苗表达盒OAAT,在此基础上,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SEA)为基因佐剂,通过分子设计构建了SEA与OAAT融合表达基因。将构建好的表达盒OAAT与SEA融合表达基因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VAX1PCMV启动子下游,构建了口蹄疫三价基因佐剂DNA疫苗pEA。经Western blotting和IFA检测,目的蛋白在Hela细胞中获得正确表达。小鼠免疫实验表明,pA和pEA免疫组的血清抗体均能分别与O型、A型和AsiaI抗原反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较显著,且pEA免疫组和灭活疫苗免疫组抗体水平均显著高于pA免疫组;同时pA和pEA免疫小鼠细胞因子IL-2、IFN-γ、IL-4和IL-10较对照组显著提高,且pEA免疫组的IL-2、IFN-γ和IL-4水平明显高于pA免疫组。用O/NY00和Asia1/YNBS/58株FMDV进行...  相似文献   
174.
杨志多  金静  李宝笃 《菌物学报》2009,28(2):171-174
本文首次报道了来自山东沿海岸漂流木及沙滩木上的2种海洋腔菌纲真菌,分别为Passeriniella obiones和Tremateia halophila,均为中国新记录属、种。文中对每个种进行了形态描述及讨论,标本保存于青岛农业大学菌物标本室(MHQAU)。  相似文献   
175.
丛枝菌根真菌对黄花蒿生长及药效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盆栽接种试验,研究丛枝菌根(AM)真菌对药用植物黄花蒿的生长、营养吸收和药效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摩西球囊霉和地表球囊霉增加了黄花蒿对N、P、K的吸收,及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茎粗和地上生物量,尤其以接种摩西球囊霉的促进作用更强;接种摩西球囊霉后植株茎、小枝和叶中的青蒿素含量分别提高了32.8%、15.2%和19.6%,接种地表球囊霉后分别提高了26.5%、10.1%和14.9%;接种摩西球囊霉和地表球囊霉的黄花蒿地上部的挥发油收油率比未接种的分别提高45.0%和25.0%,而且挥发油成分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76.
以初始平均体重(2.02±0.02)g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为实验对象,进行为期70d的摄食生长实验,研究不同添加方式的植酸酶对牙鲆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在5000.0g豆粕中添加2.5g植酸酶,然后用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utilis)进行发酵预处理,得到植酸酶预处理豆粕。共制作4种等氮等能(粗蛋白49.7%、总能20.9kJ/g)饲料,对照饲料主要以鱼粉为蛋白源;在对照饲料的基础上,用豆粕蛋白替代45%的鱼粉蛋白配制成豆粕组饲料;在每千克豆粕组饲料中添加1000IU植酸酶,配制成植酸酶组饲料;用植酸酶预处理豆粕蛋白替代45%的鱼粉蛋白配制成植酸酶预处理豆粕组饲料。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较,用豆粕蛋白替代饲料中45%的鱼粉蛋白,若不添加植酸酶则显著降低牙鲆的特定生长率(P0.01)、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和氮贮积率(P0.05);直接添加植酸酶组、植酸酶预处理豆粕组牙鲆的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和氮贮积率与鱼粉对照组相比较没有出现显著差异(P0.05);与不添加植酸酶的豆粕组相比较,在含豆粕饲料中添加1000IU/kg饲料的植酸酶显著提高牙鲆的特定生长率(P0.01)、氮贮积率(P0.05)和磷贮积率(P0.01),显著降低氮排放率(P0.05)和磷排放率(P0.01),但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没有显著变化(P0.05);在豆粕中添加植酸酶进行发酵预处理,降低了豆粕中植酸含量,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预处理豆粕显著提高牙鲆的特定生长率(P0.01)、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和氮贮积率(P0.05),显著降低氮(P0.05)、磷和钙的排放率(P0.01)。    相似文献   
177.
一株高效降解芘的细菌分离、鉴定及其降解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目的】获得高效降解高分子量多环芳烃的细菌,并研究其对多环芳烃的降解能力。【方法】利用富集培养和芘升华平板方法,从焦化厂污染土壤中分离多环芳烃降解细菌,对分离菌株通过形态特征、16S rRNA基因和gyrb基因序列相似性分析进行鉴定,并研究该菌对高分子量多环芳烃(HMW-PAHs)的降解效果。【结果】筛选到一株能以芘、苯并蒽、屈、苯并芘、茚并芘、苯并苝、荧恩为碳源和能源生长并降解这些底物的菌株HBS1,该菌株的16S rRNA基因和gyrb基因序列与Gordonia amicalis的相应基因的相似  相似文献   
178.
马立克氏病病毒超强毒感染鸡羽髓蛋白质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羽毛是细胞游离马立克氏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释放的部位,为了解感染MDV后鸡羽中宿主基因表达的变化及对病毒感染的应答,进行了MDV感染鸡的羽髓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1日龄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鸡人工感染MDV超强毒RB1B株(1000PFU),感染后21d采集鸡羽毛,提取羽髓蛋白,以17cm,pH5-8的IPG胶条进行二维电泳,以未感染病毒的SPF鸡羽髓蛋白为对照,使用PDQuest软件对二维电泳图谱进行差异蛋白分析,并选取部分差异斑点进行质谱鉴定。【结果】PDQuest软件分析发现攻毒组和对照组表达差异大于两倍的蛋白点有41个,其中攻毒组表达上调的蛋白点25个,下调的蛋白点7个,新出现的蛋白点有9个。质谱分析共成功鉴定了21个斑点,对应于20个蛋白。如载脂蛋白AI(apolipoprotein AI)、14-3-3 sigma(两个斑点均为该蛋白)、癌蛋白18(stathmin)等。【结论】功能预测表明这些蛋白涉及到宿主的抗病毒应答、物质代谢、细胞骨架成分、细胞增殖相关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9.
闵红  张丹  绳金房  唐娜  韩纯洁 《微生物学通报》2011,38(11):1673-1678
从土壤肥力与微生物因子探索连茬障碍机理,以期为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草莓番茄轮作(RST)、番茄连作4年(CT4)和番茄连作10年(CT10)3种蔬菜种植模式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及生理菌群,并对土壤肥力与微生物生物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根际土壤微生物三大类群和生理菌群数量均高于非根际,根际效应显著。番茄连作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趋势;真菌数量呈线型增加趋势,CT4和CT10在根际与非根际较RST分别增加9.09%和2.11%、75.48%和57.72%。番茄连作根际土壤硝化细菌和好气性自生固氮菌数量的减少,氨化细菌与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在短期连作表现为增加长期减少的变化趋势;解钾菌、无机磷和有机磷细菌数量在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均减少。在6种研究的种植模式中,RST根际土壤状况最好,其次为CT4的根际与RST非根际土壤,CT10的根际土壤、CT4与CT10非根际土壤状况最差。结论是蔬菜连作造成土壤质量下降,连作年限越长下降越显著。  相似文献   
180.
天敌是影响害虫种群动态的重要因素。一般认为天敌对害虫作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直接的捕食或寄生。事实上,天敌还可以通过捕食或寄生过程中产生的"威吓"等非直接致死效应(Non-lethal effects)或胁迫作用(Stress),影响着害虫的生长发育、繁殖。有时这种天敌存在的非直接致死效应对害虫产生的负面影响甚至比天敌对害虫的直接捕食作用还强。显然,评价天敌作用时,除了计算天敌对害虫的直接捕食或寄生的效率,还应考虑天敌存在时对害虫的非直接致死效应。本文基于作者及前人的研究,分别论述了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对害虫的非直接致死效应,解析了环境变化对天敌非直接致死效应的影响,探讨了这种非直接致死效应的可能机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