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9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6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5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3篇
  196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异育银鲫幼鱼对饲料中缬氨酸需求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65d的生长实验, 探讨饲料中不同缬氨酸水平对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幼鱼平均体重(3.17±0.01)g/尾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和蛋白利用的影响, 确定异育银鲫对饲料中缬氨酸的需要量。实验设计由酪蛋白、明胶和晶体氨基酸为蛋白源的8种等氮(蛋白含量:38%)等能(总能:17.0 kJ/g)的半精制饲料, 其缬氨酸水平等梯度逐步升高(0.54、0.79、1.04、1.29、1.54、1.79、2.04、2.29%饲料干物质)。各实验饲料中缬氨酸的实测值分别为:0.66、0.85、1.07、1.22、1.46、1.70、1.86和2.12%饲料干物质。饲料中其他必需氨基酸含量参照异育银鲫肌肉氨基酸模式。每种饲料饲喂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养殖于塑料方箱中(70 cm×55 cm×50 cm;水体容积:150 L), 养殖系统为室内流水系统(500 mL/min流速), 每天两次饱食连续投喂(9:00和16:00)。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适量的缬氨酸显著提高了异育银鲫的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效率和蛋白沉积率(P0.05), 但显著影响了血清谷氨酰胺的浓度(P0.05), 但不同的缬氨酸水平显著影响了鱼体灰分含量(P<0.05)。对各处理组异育银鲫特定生长率的结果进行二次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满足异育银鲫最大生长的缬氨酸需求量为饲料干物质的1.72%, 即占饲料蛋白的4.53%。    相似文献   
102.
以初始体重(100.0±0.29)g的草鱼为研究对象,通过8周的生长实验,研究饲料中棉粕替代鱼粉蛋白对草鱼的生长、饲料利用,血液生理指标和鱼体生化组成的影响。实验设置7种等氮等能饲料,对照组(C)以鱼粉为唯一蛋白源,其余6组分别以棉粕替代饲料中鱼粉蛋白的20%(R20)、40%(R40)、60%(R60)、80%(R80)、90%(R90)、100%(R100)。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棉粕含量的升高,草鱼特定生长率呈下降的趋势,当替代比例达到60%,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饲料效率、蛋白质贮积率和能量贮积率随着饲料中棉粕含量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通过折线法分析,在实验条件下,棉粕可以替代鱼粉蛋白的43.3%而不影响草鱼的生长。各组草鱼之间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甘油三酯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总胆固醇、高密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胆固醇呈现下降趋势,当替代水平达到40%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棉粕替代鱼粉蛋白显著影响鱼体的水分含量(P0.05),当替代比例达到80%,鱼体的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之间鱼体的蛋白质和灰分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R20组的鱼体脂肪和能量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R100组的鱼体脂肪和能量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各组之间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03.
小秦岭森林群落数量分类、排序及多样性垂直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分层取样的方法,沿小秦岭林区海拔梯度设立56块20 m×20 m样地,用多元回归树(MRT)方法对小秦岭森林群落进行分类,采用除趋势对应分析(DCA)进行排序,用广义可加模型(GAM)研究不同生活型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56个样地进行MRT分类,经交叉验证并依据植物群落分类和命名原则,本区植物群落可分为5类;(2)样方DCA排序明确地揭示各群落类型生境分布范围,较好地反映小秦岭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3)不同生活型物种多样性指数随海拔梯度变化发生一定的波动,且呈现不同的多样性格局:丰富度指数中,乔木层呈显著的单峰分布格局,灌木层在中海拔段呈明显下降趋势,草本层随着海拔的升高总体呈下降趋势;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中,不同生活型物种随海拔变化趋势与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大体相同;不同生活型物种的均匀度指数随海拔变化趋势较平缓。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索大鼠主动脉原代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方法,为体外研究提供细胞模型。方法:分离大鼠主动脉,直接贴壁于培养皿中,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组化Ⅷ因子相关抗原染色鉴定细胞。结果:约24小时组织块边缘有游离的新生细胞长出,7天即融合成片。消化传代后细胞呈短梭形或三角形,单层生长,铺路石状,Ⅷ因子表达阳性,呈指数增殖。冻存后复苏细胞活性均超过90%。结论:用贴壁法成功建立了大鼠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方法,冻存细胞存活率高,为体外研究提供了稳定的模型。  相似文献   
105.
鱼类促摄食物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一般来说,缺乏鱼类摄食方面的知识,就不可能合理地经营养殖业,而忽视鱼类对饲料的嗜好性也将是饲料科学中的一个重大缺陷。    相似文献   
106.
实验探讨了建鲤和异育银鲫摄食低质和高质饲料时氮和能量的收支情况.低质饲料以豆粕为主要蛋白源,饲料蛋白含量为33.91%,高质饲料以鱼粉为主要蛋白源,饲料蛋白含量为45.59%.55d的生长结果显示,氮收支和能量收支受到饲料质量和鱼类种类的显著影响:摄食低质饲料时,建鲤的生长氮和生长能比例显著低于异育银鲫,排泄氮、排泄能和代谢能比例显著高于异育银鲫;摄食高质饲料时,两种鱼的氮收支和能量收支无显著差异;建鲤的氮收支和能量收支受饲料质量的显著影响,摄食低质饲料时,其生长氮和生长能比例均显著低于摄食高质饲料时,而排泄氮、粪能和代谢能比例均显著高于摄食高质饲料时;异育银鲫的氮收支、生长能和代谢能比例不受饲料质量的显著影响.结果表明,在低质饲料条件下,建鲤利用氮和能量的能力弱于异育银鲫,在高质饲料条件下,两种鱼没有显著差异.与异育银鲫相比,建鲤利用氮和能量的能力受饲料质量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7.
热带森林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热带树木的生长动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有助于预测全球变化下热带森林固碳能力的变化。目前对热带树木径向生长以及木质部发生季节动态的研究相对较少。利用微树芯和生长环法对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内的落叶树种楝(Melia azedarach)2021年的年内径向生长和木质部发生季节动态进行监测,结合环境因子的监测,分析了楝的径向生长过程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021年楝的扩大细胞在3月1日(年积日(DOY):60.2±1.6)开始出现,细胞壁加厚在12月11日(DOY:345.4±3.1)结束,年生长量为7.76 mm,最大生长速率为0.039 mm/d。生长环监测显示,楝在3月18日(DOY:76.6±8.6)左右开始生长,10月13日(DOY:286.4±6.8)生长结束,年径向生长量为(6.25±2.35)mm,最大生长速率为(0.056±0.02)mm/d。楝的径向生长速率与降水(r=0.77,P<0.001)、平均温度(r=0.61,P<0.05)和最低温度(r=0.67,P<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与风速(r=-0....  相似文献   
108.
基于两种轨迹模型的褐飞虱迁飞轨迹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异地预测是迁飞性害虫发生预测的重要内容,迁飞轨迹模拟和预测是能较好地反映害虫迁飞时空动态的一种异地预测方法。褐飞虱作为我国水稻生产上的一种重要迁飞性害虫,其迁飞轨迹的准确预报,可为其灾变预警和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为了比较选择一些准确性好、分辨率高、易于推广应用的害虫迁飞轨迹模型,选取2006年7月初发生在湖南省洪江市的一次褐飞虱重大北迁过程作为典型个例,运用中尺度天气研究和预报模式WRF,结合NCEP气象再分析数据,利用HYSPLIT和FLEXPART两种轨迹计算模式对褐飞虱迁飞轨迹进行模拟,并验证模型模拟和计算的准确度和精确度。研究结果表明:(1)WRF-HYSPLIT和WRF-FLEXPART两种轨迹计算模式在虫源地、迁飞路径(迁飞方位角和走向)、迁飞高度、迁飞速率和迁飞距离计算上总体趋势一致,但存在一定的差异,后者的起伏变化大于前者。(2)尽管两种耦合模式在调用WRF模式输出的预报场物理变量方面有很多相同之处,但WRF-FLEXPART耦合模式在运行计算过程中比WRF-HYSPLIT耦合模式多考虑了对流参数、地表胁迫和各种地形参数,因而能更全面地反映中尺度天气过程(特别是对流性天气过程)对昆虫起飞、空中飞行和降落的动力作用,也能更真实地反映地表物理过程、大气湍流结构和地形起伏对褐飞虱种群迁飞的影响。(3)从褐飞虱种群对生境和取食条件选择上看,两种模式模拟的各高度迁入种群的虫源区、迁飞路径和降落地都是合理的、准确的。但从褐飞虱迁出、空中飞行和降落所处的三维流场来看,WRF-FLEXPART模式轨迹走向与盛行气流方向的吻合度要明显高于WRF-HYSPLIT模式。(4)两种模式均可作为业务工具在迁飞性害虫测报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9.
氨,乳酸对杂交瘤细胞生长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10.
本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35株假丝酵母全细胞长链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并运用主分量分析法处理数据,对菌株进行分类。测定结果表明,这些菌株中共含有38种脂肪酸,其中软脂酸(C_(16:0))、棕榈油酸(C_(16:1))、硬脂酸(C_(18:0))、油酸(C_(18:1))、亚油酸(C_(18:2))和亚麻酸(C_(18:3发))等脂肪酸的含量较高,它们占总含量的90%以上。对脂肪酸的主分量分析将35株假丝酵母分为两个类群,分群结果与表观性状聚类分析的结果相似,根据脂肪酸对一些菌株亲缘关系的测定也有与表观性状分析类似的结果。酵母菌全细胞脂肪酸的分析为探索酵母菌系统分类关系提供了一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