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51.
本文记述1957年在四川省重庆市所见,褐家鼠和黄胸鼠体于氏奥敦恙螨(Odontacarus yosanoi Fukuzumi et Obata,1953)的染螨率,寄生季节及其数量变动。并记述自社鼠体检获的一个恙螨新种,重庆葛李恙螨Gahrliepia(G.)chungkingensis sp.n.。文内讨论了葛李恙螨亚属的分类,制有我国葛李恙螨亚属已知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52.
鸡新勋恙螨的稚虫虽经 Kawamura 和Yamaguchi(1921)在台湾将幼虫放在充满着泥土的玻璃试管内作培养而获得成功,Womer-ley(1952)在马来亚亦获得该虫的稚虫,但是幼虫都何发育为稚虫,其间的变态以及稚蛹的形态等问题始终没有观察到。鸡新勋恙螨无疑地是我国家鸡的一种严重的体外寄生虫,为了深入研究并达到控制它的目的,我们自 1956年6月起开始在实验室的条件下进行鸡新勋恙螨某些生态的研究,成功地把幼虫饲育至稚虫,  相似文献   
53.
裘明华 《昆虫学报》1956,(4):433-448
1.本文报告1955年夏秋在南京地区所作恙螨的初步调查,共采得恙螨4属7种。计阿康恙螨属2种,华溪恙螨属1种,Trombicula属3种,新勋恙螨属1种。南京地区恙螨的存在尚系首次记录。 2.从初步结果看来南京地区所见的恙螨因这次调查季节较晚故与恙虫病的关系尚待证实。而鸡新勋恙螨对家禽危害之烈致引起雏鸡死亡之严重性;阿康恙螨宿主种类的广,能造成人类恙螨性皮炎的可能性极大,必须重视。 3.在19种哺乳类,14种鸟英,1种两栖类,2种爬行类,共36种动物中查见恙螨 寄生的有20种,计哺乳类9种,鸟类10种,爬行类1种。阿康恙螨以家猫、家鼠、及家兔的感受率最高在32.6%至85.7%间。鸡新勋恙螨以家鸡、环颈雉感染率最高在71.4%至97.1%间。 4.在家犬、家鼠、褐家鼠、家猪、山羊、家免、安哥拉种家免、多疣壁虎体查见阿康恙螨。在家鼠体查见华溪恙螨。在家鼠、家猫、长江野兔体查见恙螨属之三种。在家鸡(包括萨塞克斯鸡、来克亨鸡、罗得岛红鸡、芦花鸡、澳洲黑鸡)、家鹅、家鸭、环颈雉、麻雀体查见鸡新勋恙螨的寄生。 其中家犬、家猪、山羊、家兔、安哥拉种家兔、多疣壁虎、长江野兔、家猫可为阿康恙螨及恙螨属的自然宿主是国内之首次的报告,而家鸭、家鹅、环颈雉及麻雀可为鸡新勋恙螨之自然宿主,及家鸭、家鹅体有恙螨的  相似文献   
54.
作者于1981—1983年随中国科学院青藏综合科学考察队赴横断山区考察,采集到不少莎草科植物标本。近年来、在承担《横断山区植物》一书莎草科的编著任务中,除鉴定了青藏队采集的该科标本外,还鉴定了我所标本馆收藏的该科部分标本,发现了一些新分类群,现在本文发表.  相似文献   
55.
以黄瓜品种 ‘秀川701’ 为材料,采用叶片涂施试验,考察了不同浓度的多环芳香烃(PAHs)萘、菲、荧蒽、苯并(a)蒽、苯并(a)芘混合液胁迫处理对黄瓜生长、生理和品质的影响及PAHs在黄瓜植株体内的积累特征,探究PAHs对蔬菜作物的生长影响及毒害机理。结果表明:(1)黄瓜7个部位(根、茎、叶片、叶柄、果皮、果肉、果瓤)中总PAHs含量随着叶片涂施浓度的升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营养器官中以叶片含量最高、叶柄含量最低,果实中果皮含量最高、果瓤含量最低。(2)外源PAHs胁迫对黄瓜株高、茎粗、根长、叶长、叶宽、果实纵径、果实横径、单果重的影响均为低浓度促进中高浓度抑制。(3)外源PAHs处理使叶片SOD、CAT活性下降,MDA含量先提高后降低,尤其是中浓度胁迫下POD活性、叶绿素含量均显著提高。(4)外源PAHs对黄瓜果实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表现为低浓度促进中高浓度抑制,而对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具有抑制作用。研究认为,5种PAHs在黄瓜体内呈现出了特定的分布规律,直接暴露于大气环境的部位更容易吸收、积累PAHs;PAHs作为典型有机污染物,给黄瓜生长发育带来伤害的同时也起到了正向促进作用,且叶片对PAHs的吸收以及PAHs对黄瓜生理特性的促进或抑制作用都有一定阈值。  相似文献   
56.
为了明确对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免疫的番茄YNAU335自交系表现出TSWV感病症状(抗性被打破)的原因,在排除YNAU335自交系不纯和或混杂其它感病番茄材料的因素外,选取96172I(感病)和YNAU335(抗性被打破)自交系感病植株,进行TSWV核衣壳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NP)和运动蛋白(movement protein,MP)基因的RT-PCR检测,并对阳性克隆进行基因测序分析。结果表明:(1)2个自交系中均克隆出TSWV的NP和MP基因,共获得5条NP(登录号:MK628735~MK628739)和3条MP(登录号:MK883723、MK883724和MK887284)多态性基因序列。(2)96172I感病材料中克隆出以上所有基因序列,YNAU335感病材料中克隆出其中的3条NP和1条MP基因序列。(3)对YNAU335中TSWV特有的NP和MP氨基酸突变位点进行分析,结果发现4个特异突变位点可能与打破YNAU335抗性有关,4个突变位点分别为:NP 18位氨基酸G突变为V,36位T突变为I,39位L突变为R,MP 274位E突变为K。(4)系统发育分析显示,5条NP和3条MP与云南省已登记的NP和MP聚类在不同的分支,表明云南省昆明地区TSWV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57.
从金鱼藻( Ceratophyllum demersum L .) 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其中7 个, 分别为: 苜蓿素-7- O-β- D-葡萄糖苷( 1) , naringenin-7- O-β- D-葡萄糖苷(2 ) , 七叶内酯(3) , β-谷甾醇(4 ) , 7α-羟基-β-谷甾醇(5) , 7α-甲氧基-β-谷甾醇(6) , 十六碳脂肪酸(7) 。化合物(3) 为首次从金鱼藻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8.
目的:比较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和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阑尾炎患者12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63例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对照组64例行开腹阑尾切除手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感染、肠梗阻以及腹腔脓肿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腹腔内出血、阑尾残端瘘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具有手术效果好、预后快及术后并发症少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9.
从思茅松(Pinus kesiya var.langbianensis)的松香中分离得到一个新奇的松香烷二萜化合物——思茅松素,经现代波谱分析将其化学结构确定为13(14)-烯-8,12-环氧-1-松香酸(1),同时分离得到5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abiet-8,11,13-trien-15-hydroxy-18-oic acid(2);pimarol(3a);iso-pimarol(3b);abiet-trien-18.oic acid(4);15.hydroxy abietic acid(5)。  相似文献   
60.
一株丁草胺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富集培养技术从长期施用丁草胺的稻田土壤中分离得到能够降解丁草胺的细菌1株, 标记为LYC-1。经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RNA序列分析, 将该菌株鉴定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 菌株LYC-1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C, 最适pH值为7.5。当接种量为5%时, 该菌株在含100 mg/L 的丁草胺无机盐基础培养液中培养7 d后, 可使丁草胺降解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