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同体库蠓Culicoides homotomus Kieffer,1922是马颈盘尾丝虫Onchocerca cervicalis的媒介昆虫,刺叮人类时致病性很强,可引起过敏性休克。本种首先在台湾省发现,解放后证实分布很广遍及全国,是我国的重要吸血蠓种。成虫虽已描述,但幼期尚未见诸记载。掌握幼期形态,不仅是研究种的生物学的必要基础。更是防制措施中,“防小”、“防早”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我们在生活史研究(裘、荣,1974)和孳生地中获得大量的标本。就此作了较为深入的观察和描述,并发现了库蠓幼期过去未曾报道过的一些结构。文内幼虫构造名称以Lawson,1951;JoblirLg,1953为主要依据。蛹结构命名和本文观察方法与台湾铗蠓相同(裘、荣,1980)。  相似文献   
12.
整合子是捕获、整合和表达外源基因的重要元件,可以加速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传播。本研究分析了已完成全基因组测序肠杆菌属细菌一类整合子及其基因盒的存在情况与特征。实验表明,目前62个肠杆菌属细菌,包括40个阴沟肠杆菌、11个霍氏肠杆菌和11个其它肠杆菌都完成了全基因组测序,其中40.32%(25/62)肠杆菌属细菌含有一类整合子。在25个含一类整合子的肠杆菌中,72%(18/25)携带一个整合子,28%(7/25)含有多个整合子。25个肠杆菌共存在36个整合子,其中88.89%(32/36)位于质粒上,其余11.11%(4/36)位于染色体上。肠杆菌属细菌一类整合子整合酶基因(1 014 bp)高度保守,其中一个整合子整合酶基因发生了3碱基突变(3/1 014),7个发生2碱基突变(2/1 014),13个发生1碱基突变(1/1 014 bp),其余没有突变。25个含一类整合子肠杆菌共存在18种基因盒,其中dfrA1基因盒频率最高16.13%(10/62),其次是aadA1(8.06%, 5/62),接着是aacA27-ereA-IS1247-aac3-arr2-ereA基因盒(4.84%, 3/62),其他基因盒频率低于4.0%。本研究有助于了解一类整合子在肠杆菌属细菌产生抗生素抗药性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黄独为材料,对其冻后黑暗培养胚性愈伤组织及其再生植株进行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黄独胚性愈伤组织在冻后没有经过一定时间的黑暗培养直接放于正常的光周期下培养,极易使细胞内容物外泄,且造成部分细胞器和细胞核消失或裂解形成空隙,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等细胞器的结构不完整,出现空隙或内容物溢出或断裂现象;而黄独冻后胚性愈伤组织经过3 d的黑暗培养后再置于光周期下培养,受损的细胞较少,细胞排列较紧密,且细胞器降解较少,很少出现空隙等现象,线粒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的结构也较为完整。此外,与黄独带芽茎段常温继代再生试管苗相比,黄独胚性愈伤组织经过冻后黑暗培养后,其再生试管苗的根、茎、叶结构没有出现显著变化,且两者的气孔参数和叶绿体数量也均无显著性差异。本试验结果可为植物种质资源超低温保存后的黑暗培养提供了亚显微结构证据。  相似文献   
14.
以江西铅山红芽芋脱毒苗为试材,研究不同因素对红芽芋脱毒苗球茎愈伤组织诱导及其再生体系的影响,以期对红芽芋脱毒苗的再生体系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红芽芋脱毒苗球茎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是MS+TDZ 2 mg·L-1+2,4-D 1 mg·L-1。红芽芋脱毒苗球茎愈伤组织分化的最佳培养基是MS+TDZ 2 mg·L-1+NAA 1 mg·L-1。红芽芋脱毒苗不定芽生根的最佳培养基是1/2MS+NAA 0.5 mg·L-1+PP333 0.5 mg·L-1。红芽芋再生苗最好的移栽基质为发酵后的腐锯木屑。红芽芋脱毒苗球茎愈伤组织再生苗移栽时最佳的PP333浓度为20~50 mg·L-1。本试验成功建立了红芽芋脱毒苗球茎愈伤组织的再生体系,为红芽芋脱毒苗转基因的研究和种质创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外源一氧化氮(NO)供体硝普钠(SNP)对铜(Cu2+)胁迫的缓解效应,该试验以小桐子幼苗为材料,先通过小桐子幼苗根茎生长指标的变化筛选出后续实验适宜的SNP(0.2mmol/L)和Cu2+浓度(90mmol/L),再进一步考察SNP预处理对Cu2+胁迫下幼苗脯氨酸(Pro)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Cu2+处理能诱导小桐子幼苗叶片中Pro和MDA含量显著升高,且过氧化氢酶(CAT)、超氧物歧化酶(SOD)、愈创木酚过氧化物酶(POD)及抗坏血酸专一性过氧化物酶(APX)的活性增强。(2)用SNP预处理能显著提高Cu2+胁迫下幼苗叶片Pro的含量,进一步增强叶片中CAT、SOD、POD和APX活性,降低MDA的含量。研究表明,0.2mmol/L的SNP能够通过提高小桐子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游离脯氨酸含量来增强其抗氧化胁迫能力,从而显著缓解Cu2+胁迫对幼苗造成的氧化伤害,维持其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自然环境源细菌对磺胺类抗生素的抗性特征,采用纯培养物分离技术从淮河底泥中筛选磺胺甲噁唑(SMZ)抗性细菌,测定其抗性水平,PCR扩增进一步分析其抗性基因(sul)和一类整合子(intl)。结果从该底泥样品中分离出4株SMZ抗性细菌,经鉴定分别为Arthrobacter spp.Y1、Bacillus spp.Y2、Acinetobacter spp.Y4和Bacillus spp.H。菌株对SMZ的抗性水平从低到高依次为Y4 (0.5)、Y1 (5)、H (10)和Y2 (10 mg/mL)。4个SMZ抗性菌株均携带sul1基因,但均不含sul3和sulA基因,其中菌株H同时携带sul2基因。菌株Y2和Y4含有一类整合子,但是菌株Y1和H不含该整合子。本研究有助于加深对自然环境源SMZ抗性细菌抗性特征及其潜在风险的认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本地区社区感染支原体的药物敏感情况。方法:对门诊标本培养出的384例支原体进行药敏试验(微量肉汤法)。结果:Uu对交沙霉素、克拉霉素及罗红霉素敏感性高,敏感率分别为98%、94%及93%;对环丙沙星、大观霉素耐药性高,敏感率分别为8%及11%。Mh对交沙霉素敏感率为89%、对大现霉素、多西环素、美满霉素的敏感率均为78%;对罗红霉素、红霉素耐药性高,敏感率分别为0%及11%。Uu合并Mh对交沙霉素、多西环素、美满霉素敏感性高,敏感率分别为85%、73%及69%,对红霉素、克拉霉素、大观霉素的敏感性均为0%,对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环丙沙星的敏感率均为4%。结论:支原体的敏感性存在时空差异,且不同类型的支原体对抗菌素的敏感性是不同的,应采用实验室结果而非经验指导用药。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低pH条件下紫花苜蓿根毛变形和结瘤受到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在低pH条件下,初生根伸长和根瘤菌OD600值显著下降,根共生结瘤受到明显抑制。在接种根瘤菌、不加NF的条件下,pH5.0、pH4.7、pH4.5、pH4.2处理的根毛变形率分别比对照(pH6.5)减少了44.1%、56.4%、60.0%和69.0%;在加入NF、不接种根瘤菌的情况下,低pH(4.5)处理,根毛的变形也比对照(pH6.5)减少了45.9%。结果暗示,低pH条件下苜蓿结瘤初期的结瘤信号传导受阻,这可能是导致酸性条件下苜蓿结瘤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雀舌黄杨的甾体生物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昆明植物园载培的南方常见的园艺植物雀舌黄杨(Buxus bodinieri Levl.)中得到了5个新甾体生物碱成分雀舌黄杨碱A-E(1-5),通过波谱解析确定了化学结构。  相似文献   
20.
粗茎鳞毛蕨值得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粗茎鳞毛蕨值得栽培刘保东于明华刘峥嵘粗茎鳞毛蕨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中药上称“贯众”,含有绵马酸、绵马素、白绵马素、鞣质等多种成分,具有较好的清热解毒、止血、活血、杀虫之功效,是治疗吐血、便血、子宫出血、衄血、肝炎、蛔虫病等的常用药。而且其株形优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