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色氨酸只能由微生物和植物合成。催化色氨酸分支途径的酶由色氨酸操纵子编码。生物体内色氨酸合成受到严格调控,色氨酸操纵子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色氨酸代谢途径及其调节,并对途径工程在色氨酸操纵子改造中的应用进行回顾。  相似文献   
12.
大肠杆菌莽草酸途径限速酶多基因盒的构建及基因替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优化大肠杆菌芳香族氨基酸生物合成代谢途径 ,构建莽草酸代谢途径限速酶的多基因盒PtacaroAaroCaroBkan .利用Red重组系统 ,在破坏整体调控基因csrA时 ,替换多基因盒 .Southern印迹证实 ,基因破坏和基因替换是成功的 .摇瓶发酵表明 ,构建的基因工程菌株比原始菌株基础产酸率提高了 4 5 3倍  相似文献   
13.
<正> 目前营养学进展已集中在单个氨基酸的药理学作用及其器官特异性作用研究方面。有关精氨酸,已有大量工作研究了其作为治疗药物时的作用。精氨酸的生物化学所有的机体组织利用精氨酸合成细胞浆蛋白和核蛋白;精氨酸也是脒的的提供者,用于合成胍基乙酸,进而合成肌酸,因此通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槲皮素对甲硫氨酸(Met)负载大鼠氨基酸代谢的影响,将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1%甲硫氨酸组以及1%甲硫氨酸和0.5%槲皮素组,喂养6周后,采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中半胱氨酸含量,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血清中其他氨基酸含量.结果显示,1%甲硫氨酸干预后除对牛磺酸产生显著影响外,对其他氨基酸没有明显影响.0.5%槲皮素干预后,血清必需氨基酸苏氨酸、缬氨酸含量较1% Met组显著升高(p<0.05),牛磺酸、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较对照组亦显著升高(p<0.05),而血清丝氨酸和脯氨酸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果表明,槲皮素可能加强甲硫氨酸转硫化代谢途径.  相似文献   
15.
<正> 自从精氨酸增强免疫功能、促进创伤愈合、抑制肿瘤生长等药理学作用陆续发现后,Barbul曾对精氨酸的作用从整体水平作过比较全面的综述,Visk撰文对精氨酸作用及需要量等问题作了重新评价。近年来,许多学者在对精氨酸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时,用体外培养的研究方法对精氨酸对免疫细胞功能调节作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使精氨酸作用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16.
为了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提高大肠杆菌色氨酸产量, 对色氨酸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基因trpR、tnaA、aroG和trpED进行了改造。首先通过敲除trpR基因解除了基因组上色氨酸合成和转运关键酶受到的反馈阻遏调控, 进而又敲除了tnaA基因, 阻断了色氨酸的分解代谢。然后, 将色氨酸合成途径的关键酶aroGfbr和trpEDfbr基因串联表达, 以去除色氨酸生物合成途径的瓶颈。与对照MG1655相比, trpR基因单敲菌色氨酸浓度提高了10倍, 双敲菌色氨酸浓度提高了约20倍。pZE12-trpEDfbr转入双敲菌后色氨酸浓度提高到168 mg/L, 而将aroGfbr和trpEDfbr转入双敲菌后, 色氨酸浓度提高到820 mg/L。为构建色氨酸高产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槲皮素体内外抗氧化作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测定槲皮素的体外总抗氧化力 ,进一步观察槲皮素灌胃后大鼠外周血总抗氧化力的变化 ,并与芦丁、维生素C、维生素E相比较。方法 :总抗氧化力采用Fe3 还原法 ,槲皮素、芦丁分析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结果 :相同浓度条件下槲皮素的体外总抗氧化力显著强于芦丁 ,与传统的抗氧化剂维生素C、维生素E相当。槲皮素 4 0mg/kg灌胃 1h后大鼠外周血总抗氧化力及槲皮素含量 (紫外分光光度法 )较灌胃前升高最为明显。维生素C也有显著提高外周血总抗氧化力的作用 ,芦丁与维生素E未表现出显著作用。血浆高效液相分析表明槲皮素灌胃后未出现明显的槲皮素吸收峰 ,而与其峰相邻的两个未知峰的面积增大。结论 :槲皮素的体外抗氧化作用强于芦丁 ,与传统的抗氧化剂维生素C、维生素E相当 ;槲皮素吸收后经代谢形成衍生物 ,提高血浆总抗氧化力的程度与维生素C相近  相似文献   
18.
槲皮素是最常见的黄酮类化合物之一,广泛存在于水果、蔬菜之中,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近年来的体内外试验研究结果显示,槲皮素对脂质代谢有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抑制胆固醇生物合成、降低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低密度脂蛋白与极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防止脂质过氧化和脂质蓄积。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小鼠艾氏腹水癌细胞探讨了精氨酸对一些肿瘤细胞体外作用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精氨酸对艾氏腹水癌细胞体外蛋白质合成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作用受培养介质中一些氨基酸的影响;细胞内游离氨基酸浓度分析结果提示精氨酸的作用可能并不是通过干扰细胞内游离氨基酸池所引起,其具体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实验的揭示。  相似文献   
20.
<正> 早在1936年,Robertson和Doyle就发现喂养含酪蛋白饲料的大鼠对感染抵抗力高于喂养含植物蛋白饲料的大鼠,由此表明膳食氨基液组成的不同可影响动物感染抵抗力。随着免疫学理论及方法的飞速发展和人类对氨基酸作用认识的不断加深,氨基酸对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也深入到单个氨基酸水平,尤其是近来精氨酸特异性免疫促进作用的发现和研究令人瞩目,目前临床氨基酸制剂的广泛应用也迫切需要对氨基酸作用、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