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 毫秒
81.
宁南半干旱与半干旱偏旱区苜蓿草地土壤水分与养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晶晶  李军  王学春  方新宇 《生态学报》2011,31(13):3638-3649
通过对宁夏南部半干旱区(固原)和半干旱偏旱区(海原)不同生长年限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草地深层土壤水分与养分含量的测定,分析和比较了2种干旱类型区苜蓿草地土壤水分与养分差异及其土层剖面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 2个类型旱区苜蓿草地0~1000 cm土层平均土壤湿度随生长年限的延长逐渐降低,但草地衰败后对水分的消耗减少。(2) 随土层深度的增加,2个类型旱区苜蓿草地土壤湿度表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不断减少。(3) 随生长年限的延长,2个类型旱区苜蓿根系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消耗不断加深,6 a苜蓿草地土壤含水量、碱解氮和速效磷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亏缺;10 a苜蓿草地均已进入衰败期,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自上而下逐渐恢复,且半干旱偏旱区恢复的较快;速效磷含量随生长年限的延长不断减少,苜蓿草地衰败后消耗速率减小。(4) 半干旱偏旱区相同生长年限苜蓿草地0~40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均高于半干旱区。(5)土壤水分亏缺与养分不均衡导致苜蓿草地衰败。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对旱地苜蓿草地应进行合理灌溉与施肥,平衡土壤养分并延缓草地衰败。  相似文献   
82.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中的hemA基因编码谷氨酰tRNA还原酶,该酶是B. subtilis代谢途径中由谷氨酸到5-氨基乙酰丙酸(5-ALA)反应的限速酶。将B. subtilis的 hemA基因克隆到pET28a载体上,并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DE3)中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分析,表达的目的蛋白占总蛋白的20%。通过分离纯化得到谷氨酰tRNA还原酶。重组菌发酵液上清中5-ALA含量达40.2 mg/L,菌液呈红色,过筛试验和紫外分光光度检测验证显色物质为卟啉类,实验表明,表达的重组蛋白促进了5-ALA的合成和代谢。  相似文献   
83.
滞育(Diapause)是昆虫发育停滞或减缓的生理状态,家蚕Bombyx mori作为卵滞育的代表,其滞育过程已得到广泛研究,但诱导滞育发生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二化性家蚕滞育性由遗传和母系在胚胎期所处的环境条件决定,25℃催青蚕卵孵化后的家蚕产滞育卵,15℃低温催青则诱导家蚕产下非滞育卵。本研究分别用25℃和15℃催青蚕卵,在发生滞育诱导的温度敏感期取样,抽提蛋白质通过非标(Label-free)蛋白质组定量技术进行质谱测序。筛选出具有明显表达差异的蛋白104个,其中56个蛋白上调,48个蛋白下调。通过生物信息学对差异蛋白进行GO分类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蛋白主要参与生长发育、物质代谢和胁迫应答等生物过程;同时差异蛋白主要参与胰岛素信号通路、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等相关途径。分别选取上调基因和下调基因进行qRT-PCR验证,其趋势与蛋白组学结果一致。该研究将为进一步解析家蚕滞育诱导发生机制提供靶标蛋白和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84.
本文旨在探究人手指振动触觉感知的短时记忆特性。采用自制振动触觉表达装置,在20名20~30岁被试(10男,10女)首先进行了一项回忆性实验,确定了手指振动强度触觉感知的记忆容量,然后在该范围内进行了再认性实验,对人手指振动强度触觉感知的再认正确率和被试反应时间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以下几个重要特性:(1)人手指振动触觉记忆容量为4±1;(2)振动强度间隔越大,手指振动强度记忆容量越大;(3)振动持续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导致振动记忆容量减少,男性最佳持续时间为400 ms,女性为300 ms;(4)振动刺激系列越长,再认正确率越低,反应时间越长;(5)振动刺激序列按强度递增或递减的顺序排布要比按混乱的顺序排布更容易记忆;(6)手指振动触觉感知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是按照逐个进行比较的系列扫描方式进行的。这些实验结果有助于了解人手指指尖触觉感知特性,为触觉反馈技术的研究提供生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85.
摘要 目的:研究对比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不同时机开展持续腰大池引流的效果,并对分流依赖性脑积水(SDHC)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本院于2017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诊治的aSAH患者171例,将其纳入研究。将其按照持续腰大池引流时机不同分为A组(<24 h)50例、B组(24~72h)84例以及C组(>72 h)37例。观察三组头痛持续时间,双侧大脑中动脉(MAC)血流流速以及SDHC发生率,对aSAH后持续腰大池引流术后并发SDHC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C组头痛持续时间长于A组和B组,MAC血流流速快于A组和B组,SDHC发生率高于A组和B组(均P<0.05);而A组和B组上述指标对比差异均不明显(均P>0.05),但是A组SDHC发生率更低。经单因素分析可得:aSAH持续腰大池引流术后并发SDHC和年龄、病变部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改良Fisher分级及Hunt-Hess评分有关(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年龄≥60岁、病变部位后循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改良Fisher分级Ⅲ~Ⅳ级、Hunt-Hess评分Ⅲ~Ⅳ级及持续腰大池引流≥24 h均是aSAH持续腰大池引流术后并发SDHC的危险因素(均OR>1,P<0.05)。结论:以aSAH后<24 h为时机开展持续腰大池引流术的效果较佳,SDHC发生率更低,其中年龄、病变部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改良Fisher分级、Hunt-Hess评分、持续腰大池引流时机与aSAH持续腰大池引流术后并发SDHC的风险有关,临床工作中应针对上述因素制定相关措施,以期达到降低SDHC发生风险的目的。  相似文献   
86.
目的为上胸段硬膜外阻滞的动物试验研究提供经济、稳定、可靠的模型。方法以大鼠为研究对象,经胸4~5椎间隙,直视下向头端于硬膜外腔置入经拉撕等处理后的临床用硬膜外导管,采用椎旁肌肉缝扎导管,皮下隧道预留缓冲长度等方法固定导管。48 h后大鼠硬膜外腔注入美蓝100μL/kg,尸检鉴定模型成功和药液的分布范围。结果置管48 h后的成功率为85.8%,硬膜外腔的感染率为0,导管脱出几率5%。结论本研究证实了经胸4~5椎间隙直视下头端置管建立上胸段硬膜外阻滞大鼠模型的可行性,并具有损伤小、稳定性好、成功率高、费用低及周期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40-70岁肾癌高发人群正常肾脏MSCT灌注成像特征.方法:正常志愿者109例,采用64排多层螺旋CT对其肾脏进行平扫及灌注增强扫描,使用后处理renal tumor perfusion软件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得出正常肾脏皮髓质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表面通透性(PS)四个灌注参数,比较同一灌注参数在皮髓质、左右侧及不同性别之间的差异.结果:受检对象除3例腹式呼吸明显,不能完成同层扫描外,其余106例均得到理想图像及数据,肾皮质与髓质BF值、BV值及PS值灌注参数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均<0.01),但肾皮质与髓质MTT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左右侧皮质间及髓质间灌注参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女皮质间及髓质间灌注参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在显示肾脏形态的同时,还可定量测量皮髓质的血流灌注情况,间接反映肾脏生理特征.  相似文献   
88.
Inquiescentmalecicadas,theauditorysensitivitiesaresimilartothoseofcicadafemales[1—3].Butinsingingmalecicadas,theauditorymembrane(tympanum)producesintensivevibrations,andisamainwindowofsoundradiation[4—8].Therefore,inthetraditionalideas,thehearingsystemofsing…  相似文献   
89.
The lesion of nucleus robustus archistriatalis (RA) has no effect on normal short calls in the bramble finch, but affects significantly the temporal and acoustic features of learned long calls. It causes the principal frequency of basic sound in monotone long calls to increase 500 cents, and to lose two upper partials. The lesion of RA not only results in the increased sound length of loud-sound and shortened coda of variable-tone long calls by 13.4%–22.1% and 21.2%–24.2% on average, respectively, but also makes the frequency rising coefficient (FRC) of even order partial tone in loud-sound drop 18.5%–25.8% on an average, and the step-up rate decrease 22.7% –24.0% on an average with the increase of frequencies.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rol of temporal and frequency features of learned calls by RA matches to each other. Moreover, the lesion of bilateral RA can confuse the vocal pattern, and the produced long call has the character of both the mono- and variable-tone long calls. The prelude shows rising frequency, and the loud sound is monotone sound.  相似文献   
90.
给出了鸣鸣蝉发声肌肌原纤维的双阵结构,其肌纤维中并存两种不同阵列的“快”和“慢”劝肌原纤维不同,分别为3:1和5:1。明显区别于单音调鸣声的蝉类发声肌肌原纤维的RTTF为3:1的单阵列,即与鸣鸣蝉变音调声产生的原初机制相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