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9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583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7篇
  1965年   6篇
  1964年   5篇
  196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典型POPs物质对土壤原生动物丰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三级十倍环式稀释法(three level ten-fold dilution method)”的方法,对取自添加了DDT、林丹的盆栽实验土壤中的原生动物丰度进行研究分析,以此作为典型POPs物质对土壤原生动物的抑制效应的初步探索性研究。实验发现,在添加了DDT、林丹的土壤中的原生动物的丰度与对照相比有大幅度的下降,其种群结构遭到了相当大的破坏。其中作为优势类群的鞭毛虫、肉足虫平均数量最小时仅为CK对照的0.3%、2.5%,而对污染最为敏感的纤毛虫则在土壤中完全消失。研究结果表明,受典型POPs物质污染的土壤,即使其含量很低,也对原生动物的抑制作用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62.
外来物种入侵后的多物种竞争共存的集合种群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时培建  戈峰  王建国  郭世权 《生态学报》2009,29(3):1241-1250
基于多物种竞争共存模型,提出外来物种与本地物种竞争共存途径的两种假想:外来物种通过插队竞争与本地物种实现共存;外来物种通过等位竞争与本地物种实现共存.并提出根据外来物种在两种竞争共存模式下占据生境斑块比例的稳定值大小来判断外来物种和本地物种的竞争共存途径.根据两种假想,分别建立了外来物种插队竞争共存模型和等位竞争共存模型.通过应用数学软件Mathematica 4.0对两个模型进行了模拟,得出以下结论:在外来物种与本地物种竞争共存状态下,如果外来物种通过插队竞争与本地物种实现共存,当本地物种竞争力差异较大时,外来物种极易对本地稀少物种构成危害.虽然外来物种不会直接造成本地稀少物种的灭绝,但是会使本地稀少物种的生境斑块急剧减少,增加本地稀少物种灭绝的可能性,而当本地物种竞争力差异较小时,外来物种对本地所有物种的影响都较小.如果外来物种通过等位竞争与本地物种实现共存,无论本地物种竞争力差异大小与否,外来物种只是影响到与其生态位相同的本地物种,影响程度取决于外来物种侵入时所占据生境斑块的比例大小.  相似文献   
63.
从极地海洋细菌中筛选获得菌株BSw10005,其胞外代谢物质对植物病原真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用盐水代替常规的海水来培养极地细菌。在摇瓶中,考察了不同盐浓度、碳源对其生长的影响。利用5L生物反应器,通过改变温度、氧供给条件和控制发酵液pH值,对菌株BSw10005的生长特性作了系统的研究,确定了温度、氧和pH值对菌株生长的影响及菌株培养的最优化的条件。对发酵液中的代谢抑菌活性物质作了初步分离,获得到白色固体粗提物质。  相似文献   
64.
以太湖地区主要稻田土壤类型黄泥土为对象,利用当地富营养化河水对回填土柱和植稻原状土渗漏池进行模拟稻田灌溉试验,系统研究了灌溉水对稻田土壤氮磷营养的贡献.在回填土柱灌溉试验中,在试验初期,不同形态的氮素均有较高的淋失量,以后逐渐降低,表明初期淋失的氮素主要来自土壤,而不是灌溉河水.在整个水稻生长季,均观测到有可溶性有机氮淋失,表明富营养化河水灌溉条件下可溶性有机氮是稻田土壤主要的氮素淋失形态.在本试验中,磷素的淋失动态与氮素的淋失动态截然相反,淹水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均没有土壤磷素淋失,但在淹水灌溉后期有大量的土壤磷素淋失损失,这可能是淹水后期土壤对磷的吸持已达到饱和状态,不能继续固持土壤中多余的磷所致.与回填土柱模拟灌溉淋洗试验相比,在当前供肥条件下,原状土渗漏池试验氮磷淋失量远低于回填土柱试验,而灌溉水对土壤氮磷养分的贡献远高于回填土柱.通过富营养化河水灌溉带入当季稻田的N量达到每公顷56.3 kg,其中有55.8 kg N可被土壤吸持和作物吸收,表明太湖地区稻田土壤对氮磷养分来说是一个环境友好的生态系统.在利用当地富营养化河水进行稻田土壤灌溉时可适量减少肥料施用量、优化氮磷肥料管理.  相似文献   
65.
以强筋小麦品种郑麦366和中筋小麦品种洛旱2号为材料,采用盆栽和人工气候室模拟的方法,研究了花后不同时段(灌浆前期即花后5 d,灌浆中期即花后15 d)和持续时间(处理2 d和4 d)的高温胁迫对籽粒氨基酸含量和积累量(以单粒中氨基酸含量表示)的影响。结果显示:(1)高温胁迫显著增加了小麦籽粒中必需氨基酸(EAA)、非必需氨基酸(NAA)和总氨基酸(TAA)含量,但降低了其积累量和EAA/TAA,2品种表现一致;(2)灌浆前期高温胁迫对2品种籽粒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大于灌浆中期,而对氨基酸积累量的影响则相反;(3)高温持续时间对籽粒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在2品种间存在差异,洛旱2号籽粒赖氨酸、EAA、NAA和TAA含量均随高温持续时间的延长显著增加,而郑麦366籽粒中上述指标仅在高温胁迫4 d下较对照增加显著;(4)从受高温胁迫的影响看,籽粒EAA/TAA对高温时段更敏感,而氨基酸含量表现为更易受高温持续时间的影响;(5)高温时段与持续时间的互作效应体现在:灌浆前期籽粒氨基酸积累量2品种均以高温胁迫4 d的影响最大,而灌浆中期则均以高温2 d的降幅最大。上述结果表明,小麦籽粒氨基酸及其组分对高温胁迫的响应不仅在品种间存在差异,且受高温时段和持续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66.
利用大肠杆菌mRNA中存在的一定程度的poly (A)现象 ,利用oligo (dT)与poly(A)特异结合的特性 ,纯化并逆转录mRNA ,并应用RD PCR方法获得了 1 70多条大肠杆菌poly (A)化mRNA的基因片段 ,利用这些片段打印成基因芯片 ,以供后续大肠杆菌的基因表达研究。  相似文献   
67.
海南岛热带森林景观类型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伯荪  彭少麟  郭泺  叶有华 《生态学报》2007,27(5):1690-1695
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按地貌、气候、土壤、植被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分异,以带、域、省、区、类型为5个基本单位及亚、组等为辅助单位,组建海南岛热带森林景观类型分类体系。把海南岛热带森林景观作为省级单位,它隶属于全球热带林景观带、亚洲(东方)热带林景观域、中国热带林景观亚域,其下划分为东部潮湿森林景观、西部半干旱森林景观、中南部山地森林景观、热带常绿针叶林景观、热带竹林景观和热带人工林景观6个森林景观区;以热带低地沟谷热带雨林为代表的11个森林景观亚区;以热带低地沟谷龙脑香森林景观为代表的26个森林景观类型组;以热带低地沟谷青皮林为代表的54个森林景观类型。海南岛热带森林景观类型分类体系较全面地表达了海南岛热带森林景观类型多样性。  相似文献   
68.
温度条件对麦田土壤溶液养分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实测资料分析了温度对麦田土壤溶液养分浓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农田土壤水分不亏缺的条件下,温度与麦田土壤溶液浓度呈正相关关系。随着太阳辐射增强,温度升高,土壤溶液中NO_3-N浓度增大,到14:00—15:00时,出现极大值。土壤溶液中钾浓度的高峰期基本是在中午温度高的时刻,低峰期在夜晚和午前10:00—11:00左右。10:00—11:00时的低值,可能与根系的同化吸收有关。土壤溶液养分浓度日较差大,光合面积增长快,营养生长旺盛。  相似文献   
69.
冠层温度和气温的差与冬小麦生长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瑞文  董振国 《生态学报》1993,13(4):377-379
作物冠层温度与气温的差(简称冠气温差,下同)可指示作物的水分状况,也可作为作物生长环境的一个综合指标。目前,关于冠层气温差指示作物生长的报道尚少,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1987年和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进行。土壤为壤质褐潮土,有机质含量在15.0g/kg左右,土壤持水量229.0g/ks。麦田按常规方法管理,春季以后浇3—4次水。设充分湿润(相对含  相似文献   
70.
采样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鲁湖、梁子湖、后官湖、牛山湖、三角湖、龙阳湖、墨水湖、月湖以及太湖)沉积物多酚氧化酶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分布及其与微生物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水平方向上,沉积物有机质含量较高的湖泊酶的活性明显较高,湖内酶的活性亦有明显的异质性,排污口、水生植物凋落区以及未疏浚点的活性明显较高.在垂直方向上,有机质含量较高的表层显示较高的多酚氧化酶活性.因此,不同来源的有机质均能诱导酶的产生;过氧化物酶活性随深度变化的趋势不明显,且在疏浚与未疏浚点显示相近水平,这种现象可能源于酶与腐殖质的结合;多酚氧化酶与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正相关,初步揭示了二者在有机质降解与腐质化过程中的偶联;细菌和放线菌(而非真菌)似为酶的主要生产者.并讨论了氧化还原酶在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