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6篇
  免费   142篇
  国内免费   64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6篇
  1965年   5篇
  1964年   6篇
  196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该研究探讨氰酸盐(cyanate)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和促进肾纤维化的作用。氰酸盐作用HK-2肾小管上皮细胞后, CCK8法检测其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 DCFH-DA法检测细胞ROS水平;细胞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E-cadherin、Fibronectin、α-SMA的表达; Western blot检测TGF-β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 2 mmol/L氰酸盐明显下调HK-2细胞的活力(P<0.05),细胞形态变为长梭形。氰酸盐作用24 h后, HK-2细胞内ROS水平呈浓度依赖性升高。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结果均显示,氰酸盐作用24 h后, HK-2的Fibronectin、α-SMA表达升高, E-cadherin表达下降; TGF-β的表达水平随氰酸盐浓度升高而上调(P<0.05)。以上结果表明,氰酸盐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过量ROS,上调TGF-β水平促进细胞上皮–间充质细胞转化(epithelia-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分泌性中耳炎(SOM)患者外周血T辅助细胞1(Th1)、T辅助细胞2(Th2)细胞因子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SOM患者135例记为SOM组,根据病程将患者分为急性组(病程14d,49例)、亚急性组(病程14-30d,53例)、慢性组(病程30d,33例)。另外选择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10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分别对比SOM组和对照组受试者、不同病程SOM患者外周血Th1细胞因子[干扰素(INF-γ)、白细胞介素-2(IL-2)]、Th2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INF-γ、IL-2、IL-4、IL-10与CD3~+、CD4~+、CD8~+、CD4~+/CD8~+的相关性。结果:SOM组患者外周血INF-γ、IL-2、IL-4、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组患者外周血INF-γ、IL-2、IL-4、IL-10水平低于亚急性组、慢性组,亚急性组患者外周血INF-γ、IL-2、IL-4、IL-10水平低于慢性组(P0.05)。SOM组患者外周血CD3~+、CD4~+、CD4~+/CD8~+水平低于对照组,CD8~+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组患者外周血CD3~+、CD4~+、CD4~+/CD8~+水平高于亚急性组、慢性组,CD8~+水平低于亚急性组、慢性组,亚急性组患者外周血CD3~+、CD4~+、CD4~+/CD8~+水平高于慢性组,CD8~+水平低于慢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OM患者外周血INF-γ、IL-4与CD8~+呈正相关(P0.05),IL-4与CD3~+、CD4~+呈负相关(P0.05)。结论:SOM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均表现异常,且其水平与疾病发生和发展存在一定联系,通过监测Th1Th2细胞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有助于评估SOM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103.
目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 MAPKs)是细胞内重要的信号传导通路,双位点特异性磷酸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hosphatases, MKPs)去磷酸化MAPKs,负调控MAPKs的信号传递。在MKPs去磷酸化MAPKs的过程中,MAPKs同时会激活部分MKPs的催化能力,MKP1便是其中之一。本文旨在比较三种经典MAPKs底物,ERK2、JNK1和p38α对MKP1磷酸酶催化能力的激活效果,进一步理解MAPKs与MKP1的底物特异性机制。方法:以p NPP为底物,检测在不同浓度的非磷酸化ERK2、JNK1和p38α存在下,MKP1-CD催化结构域片段蛋白质去磷反应速度的变化,对比所得的动力学参数以确定MAPKs对MKP1激活程度的差异。结果:ERK2和JNK1能够激活MKP1的催化活力,将催化速率提升1.5~2倍,而ERK2与MKP1的结合力比JNK1弱约6倍;p38α则没有观察到对MKP1去磷酸化能力的激活效果。结论:三种经典MAPKs中,ERK2和JNK1能够激活MKP1催化活力,而p38α则无法激活MKP1,进一步揭示了MAPKs和MKPs间的特异性相互作用,以及底物对MKPs活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4.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是一种跨国迁飞性农业重大害虫,目前已入侵我国24个省并对多种农作物造成严重危害。研发草地贪夜蛾标准化饲养技术对开展其防控技术研究及生物学相关基础研究至关重要。通过对草地贪夜蛾室内饲养,从饲养器皿、人工饲料组分、饲养方法及流程、注意事项等方面总结了一套简便实用、长期规模化饲养的标准饲养技术。已利用该标准饲养技术连续饲养草地贪夜蛾5代,其各项生命指标仍保持较高水平。该饲料配方和饲养技术适合草地贪夜蛾的规模化饲养,同时也为其它夜蛾科害虫规模化饲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5.
为了解不同部位和不同月份千层金精油含量和成分的变化规律,采用水中蒸馏法对2017年1~12月下旬的千层金叶片进行精油提取,利用GC-MS对其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千层金叶片不同部位中,老叶的精油含量为0.282%,新叶的含量为0.268%,而根、茎干、枝条中精油含量极低;在一年之中,8月份的精油含量最高达1.10%,1月含量最低为0.25%;精油主要成分为甲基丁香酚;千层金精油含量在气温高,降水多的时候表现出较高的水平。研究结果阐明了千层金在不同月份和不同部位的精油含量和成分变化规律,为千层金精油的高效利用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6.
喀斯特季节性雨林植物叶片碳同位素组成及水分利用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不同生境代表性树种及同一树种不同生境下叶片δ13C值及水分利用效率(WUE),丰富喀斯特季节性雨林物种生态位分化及物种共存理论,可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树种选择及配置提供参考.结果表明: 喀斯特季节性雨林树种叶片δ13C值的范围为-34.13‰~-29.69‰,平均值为(-31.40±1.19)‰,WUE的范围为9.08~58.76 μmol·mol-1,均值为41.79 μmol·mol-1,低于更高纬度的亚热带和暖温带森林,但高于更低纬度的热带雨林和同一纬度的非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从洼地到山顶,随着干旱指数的增加,不同生境代表性树种的水分利用效率逐渐增大;同一树种δ13C值和WUE也是从洼地到山顶逐渐增高.树种水分利用效率除了与气候等因子相关外,还与植物所处生境的地质背景、水分可利用性相关.同一气候条件下,喀斯特区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要高于非喀斯特区、干旱生境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高于湿润生境,说明不同的水分利用效率是喀斯特地区植物适应不同生境、实现多物种共存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07.
尿酸氧化酶广泛用于常规临床分析和临床药物,在医学治疗和诊断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为得到高产尿酸氧化酶的优良菌株,以大连黄海海泥、海水为材料,依次分别采用透明圈法、酶偶联分光光度法进行初筛和复筛,获一株高产尿酸氧化酶菌株Z7,根据菌株Z7的16S rDNA基因序列和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该菌株被鉴定为苛求芽孢杆菌(Bacillus fastidiosus)。酶学性质研究表明:尿酸氧化酶蛋白的分子量约为33.1 kD;最适作用温度是25℃,酶活高达673.7 U/mg;最适作用pH为8.0,在pH 8-9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Fe~(3+)、Ca~(2+)对尿酸氧化酶具有激活作用。Ag+、Hg~(2+)对该酶抑制性较强,使其几乎丧失活性。该菌株产酶活性及稳定性良好,可为尿酸氧化酶的工业化生产奠定理论基础,并具有潜在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08.
外加电场下土壤微生物会发生快速繁殖和定向迁移.本研究在十四烷污染土壤中不同位置投加十四烷高效降解菌,并施加1 V·cm-1的单向直流电场,考察目标菌群的迁移分布及降解特征.结果表明:微生物受电渗析和电泳作用分别向阴极和阳极迁移,电渗析迁移量是电泳的3.5倍.同时,施加电场还会使土壤环境在空间上存在差异进而影响微生物生长,施加电场的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平均值为1.16×108 CFU·g-1 (6 d),是不施加电场处理组的2.3倍;S2~S4区是微生物的高效生长区域,电动30 d后,区域平均数量是阴阳极的2.8~3.5倍,是对照处理组的2.1倍.十四烷降解率与微生物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895, P<0.05),最佳降解区域在近阴极区(S4),可达94.6%.基于试验结果模拟,建立了环境因子修正的电动区域微生物分布模型.该模型结合电动激活和电动运移作用对土壤微生物的叠加影响,实现了定点投加微生物在电动过程中数量的分布模拟.研究结果可为外源功能菌在电动-微生物修复有机污染土壤中的高效引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9.
为测定不同脱水程度金丝李(Garcinia paucinervis)种子的萌发情况及其复水后的吸水率、脱水过程中抗性生理指标的变化以及不同贮藏方式下种子的萌发情况,该文研究了金丝李种子的脱水敏感性和储藏特性。结果表明:(1)金丝李种子初始含水量为45.29%,室内通风处放置35 d失水率即达45%。(2)种子失水率低于18%时,萌发率和复水后的吸水率变化不显著;失水率超过18%时,萌发率和复水后吸水率均显著下降,失水率为42%时萌发率为0。其种子的临界含水量为27.29%,半致死含水量为12.72%。(3)随着种子脱水程度的加深,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及脯氨酸含量逐步上升;丙二醛含量在失水率低于24%时变化不大,高于24%时显著提高; SOD和POD的活性均呈波动性变化,失水率为18%时活性均最高。(4)室温干藏1个月和-1、-20℃下湿藏1个月的种子均不能萌发;水浸贮藏1个月的种子萌发率显著降低; 4℃湿藏1、3和6个月均显著延缓种子萌发,但对萌发率无显著影响。表明金丝李种子在失水率低于18%时,种子可通过抗性调节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能忍受一定程度的脱水和低温;当失水率超过18%时,种子代谢失衡发生劣变直至死亡,属于低度的顽拗性种子。4℃湿沙藏(含水量7.5%)是短期贮藏其种子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0.
2000-2016年秦岭山地植被覆盖变化地形分异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婷  白红英  邓晨晖  孟清  郭少壮  齐贵增 《生态学报》2019,39(12):4499-4509
利用2000-2016年MODIS NDVI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及地形差异修正法,探讨秦岭山地植被覆盖变化在南北坡、不同海拔以及不同坡度坡向下的空间分异性。结果表明:近17年来,秦岭山地植被覆盖度良好,整体呈上升趋势,南北坡、不同海拔、不同坡度、不同坡向下植被覆盖度有所差异,植被变化趋势也不同。(1)就南北坡而言,近17年来秦岭南坡植被覆盖度上升趋势大于北坡,南坡植被覆盖以上升趋势为主,而北坡以稳定为主。(2)不同的海拔高度上秦岭山地植被覆盖变化在存在分异性:低海拔区域呈减少趋势,中海拔区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00 m以上的高海拔区域北坡的植被覆盖度较为稳定,而南坡的2500到3100 m区域内有较明显的减小趋势。(3)从坡度来看,随着坡度的增加秦岭山地植被覆盖度由减少转为增加再转为稳定,南北坡植被变化分异性不明显。(4)不同坡向上,秦岭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变化差异明显,由阴坡转为阳坡时,北坡植被覆盖有明显的增长趋势,而南坡则不明显,植被覆盖度减小区在南北坡的分布呈相反趋势,分别分布在南坡的阳坡以及北坡的阴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