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1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4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3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4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51.
目的:高效液相色谱及气质联用法同时分析大鼠血浆和尿中白藜芦醇及白藜芦醇苷含量。方法:6w龄Wistar大鼠10只,适应性喂养1w后,分装于10个代谢笼中。实验前禁食10h,按体重灌胃给予大鼠50mg/kg白藜芦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鼠血浆和尿中白藜芦醇及白藜芦醇苷的含量,并通过气质联用仪探索性分析不同时间血浆中代谢产物的种类。结果:白藜芦醇及白藜芦醇苷在0~10mg/L浓度范围内线性较好,其R2 分别为0.9995及0.999 6。白藜芦醇灌饲1h后血浆中白藜芦醇浓度达到最大值,约4.79μg/mL,而白藜芦醇苷则到3h后才达到峰值,且其浓度达到白藜芦醇原型含量的5倍,约23.78μg/mL。白藜芦醇及其糖基化衍生物可在白藜芦醇摄入后24h内经尿液大量排泄到体外,排泄率超过摄入量的一半,其中原型占90%以上。气质联用分析进一步发现,机体摄入白藜芦醇3h后血浆中代谢物种类及含量均达到峰值。结论:白藜芦醇进入大鼠体内后在血浆中主要以衍生物形式存在,且代谢主要在摄入后前3h内,摄入后24h内主要以原型形式经尿液排出。  相似文献   
552.
为研究肝细胞黏附分子(hepatocyte cell adhesion molecule,hepa CAM)联合藏红花素(crocin)对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细胞PC3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及侵袭转移的影响,采用细胞免疫荧光观察迁移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划痕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转移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体外迁移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EMT相关分子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MMP-2)和MMP-9的表达变化。实验显示,hepaCAM过表达腺病毒与藏红花素均可有效抑制PC3细胞的侵袭转移(p0.01),两者联用比单独应用效果更加明显(p0.01)。Q-PCR显示,过表达hepaCAM联合藏红花素组与单独处理组相比,MMP-2、MMP-9及波形蛋白(vimentin,VIM)mRNA表达水平下调更显著(p0.01);E-钙粘蛋白(E-cadherin,E-CA)m RNA水平上调更加明显(p0.01)。Western blotting显示,与过表达hepa CAM组或藏红花素组相比,两者联用组MMP-2、MMP-9、VIM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同时E-CA蛋白水平上调更加明显(p0.01)。因此得出以下结论,hepaCAM过表达腺病毒联合藏红花素可显著抑制PC3细胞的侵袭转移,作用机制或与EMT和MMPs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53.
采用石蜡切片、H.E染色研究了3 ~ 28日龄鳜(Siniperca chuatsi)味蕾发育的组织学特征,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28日龄鳜口咽腔组织味蕾类型与数目。结果表明,未开口期(3日龄),鳜口裂未张开,味蕾尚未分化;开口期(7日龄),鳜口裂张开明显,味蕾呈椭圆形,突起高度平缓,主要分布在上下颌上皮上,舌、咽、鳃弓上皮上有少量分布;稚鱼期(14日龄),味蕾呈圆锥形,突起高度上升,舌和咽上味蕾数目增加;21日龄,味蕾呈近梯形,突起高度不变,下颌、舌、咽上味蕾数增加,鳃弓上味蕾数目显著增加;28日龄,味蕾发育完全,口咽腔味蕾数继续增加。扫描电镜观察表明,鳜味蕾主要有3种类型:Ⅰ型味蕾近球形,含有大量微绒毛,突起高于上皮,味孔向外突起;Ⅱ型味蕾含有少量微绒毛,突起略高于黏膜上皮,味孔向内凹陷;Ⅲ型味蕾微绒毛含量最少,突起几乎与黏膜上皮共面,味孔平坦或凹陷。上下颌、咽、鳃中以Ⅰ型味蕾数量最多,Ⅱ型味蕾最少,舌上主要分布Ⅰ型味蕾,无Ⅲ型味蕾。结果表明,鳜早期味蕾结构发育与其摄食关联,推测其主要通过Ⅰ型味蕾和Ⅱ型味蕾对食物的机械性和化学成分进行识别。  相似文献   
554.
从长序三宝木(Trigonostemon howii)茎的化学成分研究中发现4个降二萜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trigohowilone A(1)经波谱数据包括核磁、质谱、比旋光等鉴定为trigoxyphin P的对映异构体。已知化合物结构确定为trigoxyphin Q(2),trigohowilol H(修订后的俗名)(3)和9-O-demethyltrigonostemone(4)。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55.
玉米耐盐种质筛选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采用盆栽法评价了157份玉米自交系的苗期耐盐性,并利用115对SSR标记解析了耐盐自交系的群体遗传结构。结果表明,T5V、N1026、农大1145及4S等10份玉米自交系为高耐盐玉米种质;处理后10d株高、地上鲜重、地下鲜重、地上干重、地下干重及存活率可作为玉米苗期耐盐鉴定的重要指标;利用SSR分子标记,结合系谱资料,将157份自交系划为6个类群,其中具有通系5血缘(Ⅰ类群)、泰国糯玉米种质血缘(Ⅲ类群)及旅大红骨、黄早四等血缘(Ⅵ类群)的自交系耐盐性较强,是开展玉米耐盐育种的重要种质类群。本研究筛选到的耐盐种质将为玉米耐盐遗传机制研究、玉米种质遗传改良及耐盐分子育种提供优异的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556.
植物GDSL脂肪酶家族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GDSL脂肪酶是一种新的脂肪酶家族成员,由于对其研究起步较晚,尤其是对植物GDsL脂肪酶的研究较少,因此对它们的很多功能和特点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近年来的研究表明,GDSL脂肪酶催化位点非常灵活,在与底物结合后其构象会改变,因此,该类酶具有多种潜在的功能。目前,已经克隆和鉴定了部分植物GDSL脂肪酶基因,分析并鉴定了一些基因的功能。对植物中GDSL脂肪酶的功能方面研究较多的是其参与植物生长发育、油脂代谢和抗逆性反应等。文章介绍了植物中的GDSL)N肪酶在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57.
以沙芥种子(含水量4.5%)和斧形沙芥种子(含水量4.3%)为材料,采用硅胶干燥法将其含水量分别降至3.1%、2.2%、1.3%,在50℃、35℃和20℃条件下密闭贮藏1年,研究贮藏温度和超干处理对种子萌发指标、解剖结构的影响,为种子老化及贮藏研究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1)随着贮藏温度升高和种子含水量降低,沙芥和斧形沙芥种子的发芽率、胚根长、胚根干质量均在下降。(2)解剖观察发现,贮藏温度升高和种子含水量降低,首先加剧种子胚内部维管束组织活性的降低,其次由里及外对薄壁细胞活性和结构产生破坏,同时胚淀粉粒活性和数量下降。(3)沙芥和斧形沙芥种子分别在含水量4.5%和4.3%(CK)、并于20℃~35℃条件下贮藏后,种子的萌发和结构活性保持最好,而且斧形沙芥种子的保持能力强于沙芥。  相似文献   
558.
为研究大叶桃花木(Swietenia macrophylla)的柠檬苦素类成分,采用柱层析的方法从大叶桃花心木的枝叶中分离得七个柠檬苦素分别为swimacronoid A(1)、mahonin(2)、methyl angolensate(3)、methyl 6-hydroxyango-lensate(4)、methyl 6-acetoxyangolensate(5)、swietmanin(6)、deacetylsecomahoganin(7)。其中化合物1为一个新的evodulone型的柠檬苦素,化合物7为首次从该种中分的。  相似文献   
559.
为了探明金霉素产生菌的遗传变异特性,改善其生产特性,研究氯化锂与紫外线对金霉素产生菌产金霉素性状的影响,发现经复合处理后该菌产金霉素的特征发生变异,共获得变异菌株114个,其中金霉素产量增加的菌株占62.28%,减少的占37.72%。并筛选到2个突变株55-44#、55-103#,其效价较出发菌株提高10%以上,且由菌株55-44#分离得到的菌株44-3#其高效价特性稳定,生产能力较出发菌株提高4%以上,应用在生产中大幅度的提高了生产能力与效益。  相似文献   
560.
目的:探究2型猪链球菌(S.suis2)强毒株05ZYH33的srtF基因簇编码的菌毛结构亚蛋白SSU0473的细菌定位及其免疫保护效能。方法:原核表达截短的SSU0473(tSSU0473),并以亲和层析法纯化目的蛋白,Western印迹检测tSSU0473蛋白的免疫原性,ELISA法检测多抗血清的效价及IgG亚型,小鼠试验测试重组蛋白的免疫保护效能,免疫电镜观测tSSU0473蛋白的细菌定位。结果:在原核系统中表达了tSSU0473蛋白;ELISA结果显示重组蛋白能够刺激小鼠产生高效价的免疫抗体;动物试验表明tSSU0473蛋白免疫小鼠可抵御致死剂量病原体的攻击,显示出较好的免疫保护作用;免疫电镜检测显示tSSU0473蛋白定位于细菌表面。结论:菌毛亚蛋白tSSU0473是S.suis2膜表面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性,可作为S.suis2亚单位疫苗的候选分子。研究结果为系统揭示S.suis2的菌毛生物学结构与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