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5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21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3篇
  1960年   4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Ca2+/H+ 反向转运体作为一类 Ca2+外向转运器,在植物的营养和信号转导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克隆了水稻 Ca2+/H+ 反向转运体基因 OsCAX3 ,序列分析表明 OsCAX3 具有 11 个跨膜区,其中在第 6 和第 7 个跨膜区之间有一个 17 个氨基酸组成的酸性基序 (acid motif) ,功能互补实验证明 OsCAX3 具有转运 Ca2+ 的功能,并且其 N 端 26 个氨基酸序列对转运 Ca2+ 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RT-PCR 分析表明 OsCAX3 的表达受到外源 Ca2+ 的诱导 . 利用 PSORT prediction 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和利用 OsCAX3-GFP 融合蛋白瞬时表达分析证明, OsCAX3 定位于细胞质膜 . 以上结果表明, OsCAX3 是一种定位于细胞质膜上的 Ca2+/H+ 反向转运体 .  相似文献   
72.
黔产天胡荽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研究黔产天胡荽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初步探讨其抑菌活性,本文采用了水蒸气蒸馏法从天胡荽中提取挥发油,并用GC-MS法采用最佳分析条件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GC法测定各化合物在挥发油中的相对百分含量;采用滤纸片法,探讨了其对多种细菌的抑制活性。通过研究,共鉴定了38个成分,占挥发油成分的89.99%以上,且发现其对多种细菌有一定的抑制活性,本研究为对黔产天胡荽植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3.
皮肤组织神经髓鞘几种染色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皮肤组织神经髓鞘应用髓磷脂硷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简称MBP)免疫组织化学,劳克坚牢蓝(Luxol fast blue,简称LFB),砂罗铬花青(solochrome cyanine简称SC),KOH-HIO4-Schiff四种不同的染色方法进行染色比较,结果显示,MBP法具有特异性强,背景干净,对比清晰等特点。SC、Schiff法髓鞘着色效果亦较好,但背景中其他组织也着色,只要分化适当,LFB法髓鞘着色鲜明,且有一定特异性。  相似文献   
74.
介形类是一类小型的双壳甲壳类动物, 其海洋浮游种类就超过200余种, 是海洋浮游动物中主要组成部分, 也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键环节。以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mtCOI)基因为标记, 分析南海浮游介形类中的广布种斜突浮萤(Proceroecia procera)的单倍型多样性与种群遗传结构在空间上的分布, 并结合环境选择压力对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与结构分化的影响。结果显示, 38个个体共检出18种单倍型, 广布的单倍型在6个种群中都有分布, 说明P.procera种群可以实现远距离扩散, 最远超过700 km。P.procera种群呈现中度的遗传分化(平均FST = 0.186)。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与地理距离无相关性(r=0.17, p=0.15), 种群未呈现空间距离隔离。远距离分布的单倍型并没有带来强劲的基因流, 相邻种群间甚至呈现出明显的遗传分化。RDA分析结果显示, 空间与环境并不是决定P. procera种群遗传结构的主要因素, 推测历史上种群扩展带来的拓殖隔离可能是主要解释。  相似文献   
75.
华北绣线菊二萜生物碱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Born氏比浊法观察华北绣线菊小叶变种中分离得到的总碱和 9个hetisine型C2 0 二萜生物碱及其衍生物体外对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花生四烯酸 (AA)和二磷酸腺苷 (ADP)三种诱导剂引起的血小板聚集活性的影响 ,并初步探讨了构效关系。结果表明 ,华北绣线菊小叶变种中总碱对PAF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9个hetisine型C2 0 二萜生物碱中 ,有 8个显著抑制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其活性与分子结构明显相关 ;此外 ,hetisine型生物碱及其衍生物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但总碱及生物碱对AA诱导的聚集影响不明显。提示hetisine型C2 0 二萜生物碱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相似文献   
76.
从花亭乌头(Aconitum scaposum Franch.)根中分到三个新二萜生物碱——花亭乌头碱(scaconineⅠ)、N-去乙酰花亭乌头碱(N-deacetyl scaconitineⅡ)及花亭乌  相似文献   
77.
面海望丝路     
海子写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诗人真的是浪漫极了!可我来到海边时,喜欢远望那水天相接处,有时海平线上会出现隐约可见的桅尖或是帆影,便不由得发思古之幽情:那船从哪里驰来?是否来自海上的丝绸之路?时常还会出现“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幻觉。  相似文献   
78.
A minke whale was by-caught by fishermen in a drift gill net off Shidao, Weihai, Shandong Province on June 15, 2007. The whale, which had been attacked by a shark, was a male with body length 2.43 m, and was suspected to have died soon after the birth. The small size of the whale suggests that a breeding ground for minke whales might exist in the Chinese coastal waters. Evidence of shark attack on this young whale was apparent: half of the fluke was lost and the belly was bitten as well; injuries were not as severe on the caudal peduncle. It was not possible to determine if the shark-related injuries observed occurred prior to the whale being by-caught or were post-mortem. Some conservation measures were proposed in order to better protect the cetaceans in waters off China.  相似文献   
79.
该研究从玉米高抗自交系D863F中克隆了ZmNPR1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MH619241)的gDNA和cDNA序列,开放阅读框长1 866 bp,编码621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67.61 kD,等电点为5.46。系统进化树比对表明,玉米ZmNPR1蛋白和高粱SbNPR1蛋白的亲缘关系较近,相似性高达97%。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ZmNPR1在叶片中能够被水稻黑条矮缩病毒诱导并显著上调表达。同时ZmNPR1在玉米叶片、茎、根、雄穗、雌穗以及花丝中均有表达,在雌穗和叶片中的表达量较高。研究表明,ZmNPR1可能在玉米粗缩病抗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0.
有性生殖是多细胞生物的一个重要特征,最常见的就是人类的性染色体X和Y。性别决定(Sex determination)系统有着悠久的起源,在高等生物进化的历程中,不同物种采用的性别决定方式大相径庭,而同源转录因子在不同生物体内的功能和调控方式也是有区别的,比如DMRT转录因子家族,这说明性别决定机制具有高度多样性。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发现的具有代表性的性别决定相关的基因的发现过程,总结了性别决定相关转录调控因子的功能和结构方面的研究成果,从结构生物学视角来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为进一步探索生物体内这一重大进程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