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1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紫外线对大豆胚芽化学发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立通 《植物学通报》1995,12(1):44-46,48
紫外线对大豆胚芽化学发光的影响范立通(山西大学分子科学研究所,太原03006)EFFECTOFUTRAVIOLETRAYONTHECHEMILUM-INESCENCEOFSOYBEANEMBRYONICSHOOT¥Fanli-tong(Institu...  相似文献   
202.
黄瓜及瓠瓜的性别表现与激素控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黄瓜(Cucumis sativus L.)及瓠瓜(Lagenaria leucantha Rusby)幼苗期间,用乙烯利(150ppm)喷洒处理,可以明显地增加雌花的发生,减少雄花的发生;而用赤霉素处理可以增加雄花的发生,而减少雌花的发生。 瓠瓜的主蔓很少着生雌花,而只生雄花。经乙烯利处理后,可以连续十余节都着生雌花,因而从根本上改变了瓠瓜的开花习性。但对于侧蔓上的雌雄性别的影响很少。 乙烯利处理,可以大大增加黄瓜及瓠瓜的雌花数,但对于产量的影响,因品种特性,及栽培技术而不同。其中以早期产量增加较明显,而总产量不一定增加。 当乙烯利与赤霉素混合处理时,对性别表现的效果,要看赤霉素的浓度来决定。高浓度(1500ppm)的赤霉素可以抵消乙烯利对性别表现的作用,低浓度(50ppm),不能抵消乙烯利的这种作用。 乙烯利促进黄瓜多生雌花的效果有一定的持续时期。在处理后8,12,24小时后,再喷高浓度赤霉素会增加雄花数及降低雌花数,但48小时以后则几乎没有什么作用。 黄瓜幼苗经乙烯利处理后,会增加其茎端组织的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而赤霉素处理,会抑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203.
黄牡丹远缘杂交后代花粉粒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娜  石颜通  袁涛 《广西植物》2016,36(3):280-288
为揭示牡丹远缘杂交后代花粉粒的特征,测定了以肉质花盘亚组黄牡丹为母本,革质花盘亚组栽培品种‘日月锦’、‘层中笑’、‘百园红霞’等为父本的10个远缘杂交组合,共计11个亲本、25个后代的花粉畸形率和萌发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花粉粒形态,同时也观察了花和叶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与双亲相比,杂交后代的花粉量极少,花粉粒萌发率极低,畸形率极高,畸形花粉粒扭曲、破碎或粘成团块状。25个杂交后代的花粉粒均为超长球形,具三拟孔沟,与母本黄牡丹和绝大多数父本一致;但杂交后代的花粉粒小于双亲,外壁纹饰类型受父本影响较大,为小穴状、穴状、网状和粗网状。结合前人的观察结果,25个杂交后代中15个与父本的纹饰类型一致,与母本纹饰类型一致的杂交后代仅有6个,与父母本纹饰类型均不同的杂交后代有4个。形态观察发现杂交后代具有父本的花盘革质、心皮被毛的特征,而小叶分裂程度较母本减轻但小叶裂片较母本加宽;花径则介于父母本之间。其中,心皮被毛、小叶裂片加宽可以结合花粉粒特征作为以黄牡丹为母本的远缘杂交后代的形态识别标记。  相似文献   
204.
四爪陆龟的活动节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报道了四爪陆龟(Testudo hosfieldi)自出蛰到入蛰过程的活动节律。四爪陆龟于3月末4月初出蛰,出蛰后的早期活动为单峰型,高峰期在13-15点钟时,活动性不强。之后直至入蛰的活动为双峰型,两峰约在上午10-12点钟和下午18-20点钟。日活动可分为转身期、日光浴期、前活动期、避暑期、后活动期和夜息期。6月末7月初开始入蛰,有的可持续到8月。自4月到8月,平均昼夜活动时间为6.7小时  相似文献   
205.
固定化黑曲霉β-葡萄糖苷酶制备染料木素活性苷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比较了以海藻酸钠为载体,用胶囊法、包埋-交联法、交联-包埋法三种不同方法固定化黑曲霉β-葡萄糖苷酶的效果,并研究了最佳固定化方法的固定化条件和固定化酶的部分性质。结果表明,交联-包埋法即β-葡萄糖苷酶与0.20%戊二醛交联后再用2.0%海藻酸钠包埋的固定化方法中酶结合效率和酶活力回收率最高。海藻酸钠浓度和戊二醛浓度对酶结合效率影响较大,戊二醛浓度和包埋颗粒直径大小对酶活力回收率影响显著。与游离酶相比,制备的固定化酶最适温度、最适pH值和Km值分别由50℃、4.5和2.57μg/mL下降到40℃、4.0和2.02μg/mL。固定化酶具有更强的耐酸性和稳定性。该固定化酶用于大豆异黄酮活性苷元染料木素的合成,重复使用6次后,固定化酶的活力仍保持84.94%,染料木苷转化率为56.04%。  相似文献   
206.
MSG-肝再生-大鼠下丘脑神经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TGF-β1的表达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MSG-肝再生-大鼠下丘脑神经细胞凋亡的机理。方法:光镜、电镜及原位末端标记技术观察MSG-肝再生-大鼠下丘脑弓状核神经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ARN的TGF-β1的表达。结果:随着ARN神经细胞凋亡指数(AI)增高,其TGF-β1表达亦相应增强。结论:神经元胞浆钙离子过度负荷和TGF-β1蛋白共同参与了MSG-肝再生-大鼠ARN神经细胞凋亡的调控。  相似文献   
207.
有些种子植物如莎草科、十字花科、灯心草科、藜科、石竹科等20余科,以往曾被认为不能或不易形成丛枝菌根(郭秀珍等,1989;刘润进等,2000).随着对菌根的深入研究,曾被认为是不易与菌根菌组合的湿地生植物、寄生性植物、或一年生植物都被发现是可以形成内生菌根的(Trappe等,1992).此外,Allen等(1989)研究证实,Salsola kali,Atriplex roseum等生长于沙漠、海滨的藜科植物,进行接种处理后,也能形成丛枝菌根.我们在西双版纳调查热带雨林植物的丛枝菌根状况时,偶然发现刺苋(Amaranthus spinosus Linn.)的根系受到了丛枝菌根真菌的侵染,因此,对苋科植物作了扩大采样调查.本文主要报道从热带采集的5属6种苋科植物的根受丛枝菌根真菌感染形成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和这些植物根际士壤中的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的状况.  相似文献   
208.
凤尾菇和裂褶菌原生质体非对称融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有双重营养缺陷型的裂褶菌单核体突变菌株的原生质体经过灭活处理后作为供体与同样带有营养缺陷型标记的风尾菇单核体原生质体融合,得到大量生长速度和菌落形态差异较大的多核体和双核体融合子.这些融合子主要显示了供体菌株的特性,数次转接后,有的融合子从多核体转变成双核体,有的融合子完全恢复了供体亲本双核体的遗传特性,同时获得了一些有意义值得继续探讨的新的生理特性,如菌丝体在木屑 皮以及废棉培养料上生长速度较快,在平板培养基和木屑培养料上均较早较快地形成原基和子实体等.结果表明原生质体非对称融合是一种效率较高的融合方式,可以作为食用菌育种的一种有效途经.  相似文献   
209.
科学准确地估算作物需水量是灌溉预报和农业用水管理的基础,本文探索如何充分利用温度这一定量信息估算作物需水量,并对不同时间尺度的估算精度进行评判分析,以更好地服务于灌区的灌溉预报和水土资源管理.利用新乡市1970—2010年的气象数据对Hargreaves公式的3个基本参数和McClound公式的2个参数进行了订正;针对冬小麦生育期,筛选出Hargreaves公式作为参考作物需水量(ET0)的估算方法,然后结合基于温度的作物系数计算模型建立了基于温度的作物需水量计算模型,根据2011年10月—2012年5月新乡气象和灌溉试验资料对不同时间尺度(1、3、7 d)的ETc进行了预测和精度评估.结果表明: 1、3、7 d ETc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883、0.933、0.959,一致性指数分别达到0.94、0.95、0.97,预测误差随时间尺度增大而减小,误差<1 mm·d-1的预报准确率均>80%,误差<2 mm·d-1的预报准确率均>90%,各时间尺度的预报精度都较高,可为灌区灌溉预报和农业用水管理提供较为可靠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10.
我国滨海湿地外来物种入侵威胁较为严重。以长江口湿地为例, 快速蔓延的互花米草(Spatina alterniflora)逐渐替代了中国特有的原生种-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 Ts. Tang & F.T. Wang)。基于正在实施的外来入侵种生态控制工程, 开展了海三棱藨草在新生湿地的种群恢复实验。实验采用两种恢复策略, 即建立种子库和植物球茎(地下繁殖体)种植, 并实施了低、中、高密度种植处理以比较其成本效益。研究结果表明, 海三棱藨草种子在实验室条件下有较高的出苗率, 且5 cm的种植深度最佳。但由于潮滩湿地泥沙淤积的掩埋胁迫, 在5 cm 的种植深度下, 即使采用高密度种植处理也仅有极少数种子能萌发生成植株, 且不同种植密度处理间的幼苗存活率和植株密度没有显著差异。而将海三棱藨草球茎作为植被恢复的种植材料时, 其出苗率和植株密度远优于种子种植策略, 多数球茎能实现出苗和定 居, 并通过地下分蘖和地下根茎发育迅速形成密集的种群。密度处理结果表明, 中密度和高密度种植处理下的生长季后期的植株密度没有显著差异, 说明在滨海湿地原生植物种群重建时宜选择经济高效的中密度种植策略。据此可为大规模的长江口原生植被恢复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