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1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3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4篇
  1960年   4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斑鳢、乌鳢及其杂种细胞核DNA流式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斑鳢(Channa maculata)、乌鳢(C.argus)及其正交杂种斑乌鳢(斑鳢♀×乌鳢♂)和反交杂种乌斑鳢(乌鳢♀×斑鳢♂)的红细胞为材料,以鸡(Gallus gallus)血细胞为DNA标准(2.5 pg/2c,2c指2倍体),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这4种鱼的细胞核DNA含量。斑鳢、乌鳢、斑乌鳢及乌斑鳢这4种鱼血细胞DNA的绝对含量分别为(1.488±0.035)pg/2c、(1.489±0.034)pg/2c、(1.522±0.077)pg/2c和(1.520±0.033)pg/2c。斑鳢和乌鳢的细胞核DN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斑鳢和乌鳢与两种杂交鳢的DNA含量差异显著(P0.05),两种杂交鳢之间的细胞核DN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杂交鳢细胞核DNA含量显著高于亲本,可以作为杂种鉴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72.
目的:对鄄城县药用植物资源及中药材市场进行全面调查,旨在摸清鄄城县中药资源分布情况。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标本采集等方法,对该县药用植物资源及中药材市场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鄄城县共有药用植物156种,隶属59科136属,重点中药材61种,归属于54种药用植物。主要栽培药用植物10种,其中金银花和防风栽培面积较大。市场中流通的中药材品种丰富,以植物源中药材为主。结论:鄄城县药用植物资源相对丰富,栽培品种多样,其市场发展前景广阔。该调查结果为开发利用当地中药资源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3.
施入不同土层的秸秆腐殖化特征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作和秸秆还田是打破犁底层、改善黑土肥力的重要措施.本研究利用田间试验,分析了耕作和秸秆还田对秸秆腐殖化系数、总有机质含量(SOC)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耕+秸秆施入20~35 cm(ST+S)能够打破犁底层,与浅耕(TT)、深耕(ST)和浅耕+秸秆还田(TT+S)相比,试验6年间土壤容重平均降低了5.7%、3.3%和5.7%,其中ST和ST+S试验第一年效果最好;试验6年后秸秆腐解率表现为0~20 cm土层(72.0%)>20~35 cm土层(59.2%);0~20和20~35 cm土层秸秆腐殖化系数在试验的第一年达到了最大值,分别为15.9%和12.7%;与初始土壤相比,TT、ST和ST+S处理0~20 cm土层SOC和轻组有机碳(LFOC)含量呈下降趋势,而TT+S处理分别增加了2.9%和12.4%,ST+S处理20~35 cm土层分别增加了9.2%和9.9%;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表现为ST+S>TT+S>ST>TT,耕作和秸秆还田的时间效应明显,其中ST处理玉米产量的影响可以持续3年,而ST+S处理可以持续6年.因此,通过耕作的方式将秸秆施入20~35 cm土层是一种有效的、可持续改善黑土质量的农业措施.  相似文献   
74.
以文冠果新梢为试验材料,通过分析文冠果新梢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茎尖、茎段、叶片的多酚、类黄酮、单宁及相关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活性,研究了文冠果新梢枝条发育过程中不同部位酚类物质的积累规律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文冠果新梢生长期内(4~9月)随着季节的变化,多酚、类黄酮、单宁等酚类物质含量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新梢同一时期不同部位的多酚、类黄酮、单宁等酚类物质含量的分布情况相似,皆为:叶茎尖茎段。(2)文冠果不同发育时期的茎叶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大小为:新梢幼嫩茎段及相应叶片半木质化茎段及相应叶片木质化茎段及相应叶片;新梢叶片的多酚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茎段,茎尖的最低;文冠果叶片有着极强的抗氧化能力,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的清除率最高可达98.13%。(3)在4月29日前后,文冠果新梢各部位多酚、类黄酮和单宁含量上升趋势有显著差异,各部位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最低,而多酚氧化酶活性最高,木质化程度不同的茎段DPPH·清除率均降至最低,表明4月29日是文冠果新梢生长期的一个重要过渡生长阶段。(4)文冠果的新梢多酚、类黄酮、单宁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多酚、类黄酮、单宁与DPPH·清除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多酚氧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之间相关性不显著。研究表明,酚类物质含量是影响文冠果无性繁殖的主要因素,酚类物质含量越低,文冠果的扦插、嫁接、组培的成活率越高;新梢多酚、类黄酮、单宁等酚类物质含量在生长初期最低,后随着新梢的生长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文冠果无性繁殖最好在新梢生长初期进行,最佳时间为4~5月中旬。  相似文献   
75.
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SCs)富集纯化是利用SSCs进行基因修饰新方法等研究的前提基础。采用免疫磁珠分选法,使用干细胞抗体CD90.2进行小鼠SSCs的纯化富集,并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法和定量PCR验证了磁珠分选效率。流式细胞分析结果:免疫磁珠分选后SSCs纯度为50.11%。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磁珠分选后支持细胞特异表达基因 GATA4 显著下调(6倍)、SSCs表达基因 GFRα-1 上调(6.5倍)、生殖干细胞特异表达基因 OCT4 极显著上调(5.9倍),3个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变化说明,免疫磁珠分选效率为6倍。流式细胞分析法所产生的偏差可能是受到了未解离磁珠及SSCs本身转基因荧光的影响。  相似文献   
76.
通过RT—PCR反应获得轮状病毒Wa株vp8基因的cDNA片段,将其克隆入pGEX—5X—1表达载体中,构建重组质粒pGEX—VP8,转化大肠杆菌JM109,筛选阳性克隆子并对插入片段vp8进行序列测定,诱导后通过SDS—PAGE检测重组蛋白,并观察表达量随时间变化的特征。结果显示,测序结果与vp8序列一致,VP8蛋白的表达量在诱导后6—8h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77.
CO2激光对茄子幼苗子叶干重及叶面积增长的数学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功率密度为825mw/cm^2的CO2激光对茄子干种子进行10s,13s,15s的辐照处理,0s为对照组,然后播种于基质为土的苗盘中,每个处理200粒种子,三次重复,随机排列,出苗10天开始测定不同处理的子叶干重、子叶面积的变化,然后应用多项式回归进行数学模型,探讨了激光处理对子叶生长的影响及子叶生长规律。  相似文献   
78.
卤化物在生物圈内广泛存在,许多天然卤化物广泛应用在药理学领域。根据催化机理,催化形成C-X键的卤代酶(halogenases)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卤代过氧化物酶(haloperoxidases)和黄素依赖型卤代酶(flavin—dependent halogenases),另外还有非血红素Fe(Ⅱ)/α-酮戊二酸盐依赖型卤代酶(non—heme Fe^3/α-ketoglutarate(aKG)-dependentha logenases)、甲基卤代转移酶(methyl halide transferases)和氟化酶(fluorinases)等。本文综述了目前已知的卤代酶的发现、分子作用机制和生物催化潜力。近年来,卤代酶在生物卤化过程中的重要生物学功能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利用组合生物合成、定向进化等现代生物技术合成有价值的天然卤代衍生物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9.
毛蕊铁线莲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植物名称毛蕊铁线莲(Clematis lasiandra Maxim.),别名小木通、丝瓜花。2材料类别带芽茎段、节间和叶片。3培养条件诱导培养基:(1)MS+6-BA0.5mg.L-1(单位下同)+NAA0.05+3%蔗糖;(2)MS+6-BA0.5+NAA0.1+2,4-D0.1+3%蔗糖;(3)MS+6-BA2.O+NAA0.1+3%蔗糖。增殖分化培养基:(4)MS+6-BA1.0+NAA0.1+3%蔗糖;(5)MS+6.BA2.0+NAA0.1+2,4-D0.01+3%蔗糖;(6)MS+6.BA2.0+NAA0.05+3%蔗糖。生根培养基:(7)1/4MS+NAA0.5+0.1%活性炭+15%蔗糖。所有培养基均附加0.6%琼脂粉,pH5.8-6.0,培养温度为(25±2)℃,光照强度为3040gm01.m-2.S-1,光照时间为14h.d-1。  相似文献   
80.
佐剂(Aldjuvants)是先于抗原或与抗原同时应用,能非特异性地改变或增强机体对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增强相应抗原的免疫原性或改变免疫反应类型,而本身并无抗原性的物质,又称免疫佐剂或抗原佐剂。1925年法国免疫学家拉蒙发现在疫苗中加入某些与之无关的物质可以特异性地增强机体的免疫反应。此后,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