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1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3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3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4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51.
土壤有机碳对维持陆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缓解土壤退化问题至关重要,土壤微生物参与土壤有机碳的循环过程,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影响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群落.本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耕作方式为主区,分别设深松(ST)和旋耕(RT)处理,副区为秸秆还田量,分别设秸秆全还田(F)和秸秆不还田(0)处理,采用Illumina测序技术测定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固碳功能基因,并测定了2012—2017试验年间土壤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 1)深松耕作和秸秆还田均显著提高了pH、微生物生物量碳、总氮、粉粒含量、黏粒含量,而显著降低了砂粒含量; 2)试验年间各处理的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均呈增加趋势,但与旋耕耕作和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深松耕作和秸秆还田处理的平均有机碳增量分别显著提高30.6%和33.2%; 3)土壤中最丰富的细菌类型为变形菌门,其次为酸杆菌门和芽单胞菌门; 4)深松秸秆还田处理(STF)具有较高的微生物多样性; 5)除砂粒含量外,土壤pH、微生物生物量碳、总氮、粉粒和黏粒含量均促使深松秸秆全还田处理下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向着有利于有机碳积累的方向发生变异; 6)除二糖和寡糖代谢途径外,CO2固定、发酵、主要碳水化合物代谢、一碳代谢、糖醇、有机酸、糖苷水解酶类的代谢功能基因丰度均表现为深松耕作显著高于旋耕,且均与土壤有机碳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深松结合秸秆还田能够改善土壤基本性质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有利于增加土壤固碳能力和解决土壤退化问题.  相似文献   
452.
以微生物降解为主的羽毛生物炼制是资源化利用其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机理不明是限制其进一步应用的瓶颈。突变体库筛选性状变异菌株的正向遗传学是研究分子机理的常用方案,该方案要求高效可靠的筛选方法。然而,目前依靠测酶活方法来决定降解能力,费时费力,难以用于大规模筛选。本文通过优化羽毛培养基成分及接种菌浓度,建立了一种用于筛选不同角蛋白降解能力微生物的筛选体系。利用该体系分析由mini Tn10构建的S. maltophinia DHHJ突变体库,得到了6株羽毛角蛋白降解能力减弱的突变体,筛选结果与酶活测试100%一致。该研究结果为寻找与角蛋白降解相关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53.
生物碱成分常用显色剂及一种检测内酰胺的特效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薄层层析 (TLC)中 ,碘化铋钾和改良碘化钾试剂常作为生物碱成分 (天然和合成化合物 )的显色剂。本文对它们进行综述、分析 ,以期对生物碱成分的薄层层析提供参考。同时提供一种检测γ 内酰胺的特效方法。  相似文献   
454.
王文  揣侠  谭心怡  邓瑶  谭文杰 《病毒学报》2017,33(5):668-675
应用慢病毒载体构建不同HBV转导质粒,通过高压水动力法尾静脉注射小鼠,比较不同HBV转导质粒、剂量(5μg和10μg)、小鼠品系(Balb/c和C57BL/6)及鼠龄(6周龄和18周龄)对建立HBV感染模型的影响。不同的时间点尾静脉采血,ELISA检测血清HBsAg、HBeAg的表达水平及动力变化,Real-time PCR检测血清及肝组织病毒载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HBcAg的定位与表达。1.3倍HBV基因组慢病毒载体转导质粒(pCSHBV1.3)优于1.1倍与1.2倍HBV基因组转导质粒(pCS-HBV1.1or pCS-HBV1.2);pCS-HBV1.3注射Balb/c小鼠后抗原表达维持时间短,抗体出现早;pCS-HBV1.3注射C57BL/6小鼠后,HBsAg、HBeAg抗原表达及血清HBV DNA水平维持时间长;且注射5μg质粒相对于10μg质粒注射小鼠后抗原表达维持时间更长;而6周龄和18周龄小鼠血清均可在较长时间内检测到HBsAg、HBeAg及HBV DNA的表达,但在注射后35周内,前者的表达量均高于后者;所有注射质粒的小鼠肝组织中均可检测到HBcAg的表达,且在血清HBV感染标志转阴时均可检测到肝内HBV DNA的存在。注射质粒的HBV基因组长度、剂量以及宿主的遗传背景均对建立乙肝成体转基因小鼠模型有影响,且发现以5μg含1.3倍HBV基因组的转导质粒pCS-HBV1.3注射6周龄C57BL/6小鼠,HBV抗原表达和HBV DNA水平维持时间长,更适合建立HBV持续感染模型。  相似文献   
455.
对茅山型茅苍术(MA)和湖北型茅苍术(HA)的内生真菌多样性进行调查,分析二者之间优势菌群和特异菌群的差异。将两种化学型的茅苍术移栽至同一环境中,分别于春季、夏季、秋季3个季节采集叶片进行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和多样性分析。调查一共得到530株内生真菌,总分离率为58.89%,通过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鉴定归结为20个属。MA内生真菌分离率要高于HA,二者的真菌多样性构成有一定差异性。MA和HA内生真菌的优势菌群呈基本重合现象,主要集中于交链孢属、球座菌属、刺盘孢属等几个属;而二者之间的特异菌群显示出差异性,MA的特异菌群为Leptospora属、支顶孢属、壳针孢属等,HA特异菌群为白僵菌属、轮枝孢属、毛壳菌属等。随着季节的变化,内生真菌群落显示出一定的演替规律。夏季内生真菌的多样性高于春季和秋季。  相似文献   
456.
我们从民间草药狭叶绣菊Spiraea japonica var. acuminata 中分离到15个新二萜生物碱及一新二萜成分,曾报道了其中绣线菊新碱A,B,C,D(spiramine A,B,C,D)的化学结构,现报道绣线菊新碱E,F,G,H,I (spiramine E,F,G,H,I)的化学结构。  相似文献   
457.
MYC属于bHLH转录因子家族中的一个亚族.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在玉米(Zea mays)基因组上共鉴定到8个玉米MYC转录因子,并对其理化性质、结构特点、保守结构域、系统进化和组织表达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MYC理化性质差异较大,每个MYC蛋白均由位于N端的bHLH_MYC_N结构域,位于C端的bHLH结构域和一个亮氨酸拉链结构组成.基因结构分析显示,有4个ZmMYC基因只有1个外显子,其他4个ZmMYC基因包含有2~6个不等的内含子.多序列比对表明玉米MYC转录因子和小麦、水稻的MYC转录因子在保守结构域上具有较高的保守性.顺式作用元件显示在玉米ZmMYC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存在和生长发育、胁迫应答相关的元件.组织表达模式分析表明玉米MYC基因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玉米MYC转录因子家族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58.
目的:探讨玻璃粘连蛋白血清学表达与乳腺癌早期诊断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测定62例乳腺癌(0-Ⅰ期癌22例,Ⅱ-Ⅲ期癌40例)和8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血清玻璃粘连蛋白水平,分析玻璃粘连蛋白表达在良性与各期乳腺癌中的变化规律,同时比较CA153、CA125、CEA的表达情况。结果:0-Ⅰ期乳腺癌组血清玻璃粘连蛋白的表达水平(231.45±30.54μg/m L)显著高于良性对照组(197.84±24.31μg/m L)和Ⅱ-Ⅲ期乳腺癌组(209.34±31.25μg/m 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玻璃粘连蛋白血清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年龄、肿瘤大小、月经状况、ER、PR、Her-2及Ki-67表达无关(P0.05);而血清CA153、CA125、CEA表达水平随着临床分期升高而升高,其中CA153的表达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玻璃粘连蛋白水平在早期阶段乳腺癌(0-Ⅰ期)显著高于良性和中期(Ⅱ-Ⅲ期)乳腺癌患者,提示玻璃粘连蛋白可能是一项有潜力的乳腺癌早期诊断指标,而血清CA153、CA125、CEA表达则主要与乳腺癌病情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459.
目的:观察新加越鞠丸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血清脂联素及瘦素的影响.方法:3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9只.高脂高糖饲料喂养制备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8W病理显示造模成功后,每组给予相应药物干预,连续4W.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脂联素(ADP)浓度及瘦素(LP)浓度,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比较,模型对照组血清中ADP浓度明显降低(P<0.05),LP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大鼠比较,新加越鞠丸组血清中ADP浓度明显升高(P<0.05),LP明显降低(P<0.05);新加越鞠丸组大鼠较水林佳组,血清中ADP浓度显著升高(P<0.05),LP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新加越鞠丸可通过升高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血清瘦素水平,减轻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损伤.  相似文献   
460.
“食品微生物学”是面向食品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主干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针对“新工科”背景下该课程存在的思政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不足和协同培养系统不够完善等突出问题,课程团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科研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创设“一链三融,践行创新”线上线下混合模式,融合思政教育与课程教育、科学研究与课堂学习、区域产业与专业教学,将学科、产业优势转化为创新教学资源,提升“两性一度”,实现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赋能食品学科创新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