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1.
中山大学校园内空气中孢子花粉散布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中山大学校内安装的风标式收集器记录了1984年和1985年部分月份的空气孢粉散布情况,其结果基本反映出广州地区的空气孢粉散布规律。一年中的3~4月和10月前后分别是两个孢粉浓度的高峰期。该结果对物候学、医学和地学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东部花粉比值与气候的关系及其在定量古气候重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中国东部连续的尘土孢粉样基础上,用转换函数的方法研究中国东部孢粉与气候的定量关系,研究结果证明,中国东部现代花粉的分布与年均温有密切关系,某些草本植物花粉之间的含量变化很大程度上与太阳辐射量和不同纬度的温度变化有关,因此定量重建古植被带的迁移及古气候的变化就成为可能,通过对比,选择Artemisisa与Poaceae的比值作为温度替代指标,Arte/Poac与纬度相关系数的平方值(R2)为0.9579,它与年均温的相关系数平方值也达到0.9162,用回归方程定量重建了中国东部海域钻孔DGKS-9602的古气候,由于末次盛冰期草本植物花粉丰富,获得的气候值可信度最好,即年均温比现代降低了8℃左右(6-10℃),植被带向南推移了约8-10纬度,这一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4.
热带雨林的孢粉垂直分布规律——以海南岛现代孢粉雨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热带地区环境变化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显得越来越重要,热带地区的古环境记录,特别是孢粉记录是恢复过去气候的重要方法,东亚热带地区在冰期-间冰期的气候影响下,生态环境主要表现为山地植被带的垂直升降,因此,定量恢复热带地区第四纪植被垂直移动的幅度,以及作为古气候的替代性指标进行数量化转换是热带地区孢粉研究的关键,然而,我国热带地区现代孢粉雨和植被的关系研究程度较低,给热带第四纪孢粉古生态的恢复和对比带来困难,本研究较系统地总结了海南岛从低地平原到五指山1860m的垂直植被带表土的孢粉散布规律,为热带地区孢粉古环境的重建提供了新的基础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孢粉组合的变化与垂直植被带紧密相关,孢粉的多样性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其中针叶类随海拔升高而增加,蕨类孢子则相应减少,在低地和低山丘陵,孢粉组合显示出为干扰的影响,如防风雨的主要树种木麻黄(Casuarina),行道树台湾相思(Acacia richii)和人为砍伐后大面积生长的芒箕(Dicranopteris)群落等在一些孢粉谱中特别高,尽管如此,孢粉组合反映的垂直植被带变化仍然是清楚的,海南岛由下至上可划分出5个表土孢粉组合带-低地人类强烈干扰带(<400m):Mallotus,Casuarina,Pinus,Myrica,Palmae,Poaceaae,Dicranopteris:--低地质陵地带(400-800m):Quercus,Castanopsis,Mallotus,Myrica,Platea,Meliaceae和大量孢子(包括Dicranopteris);--山地下带(800-1200m):Castanopsis,Quercus,Podocarpus,Dacrydium,Cyathea和单缝孢子;--山地上带(1200-1600m):Dacrydium,Pinus,Altingia,Quercus,Castanopsis;--山顶带(>1600m):Pinus,Rhododendron,Dacrydium,Symplocos. 相似文献
15.
中国热带-亚热带地区晚第四纪植被与气候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华南地区第四纪孢粉分析资料,中国热带低海拔丘陵地区冰期气候的被要垂直植被带的下降,而西部山区的山地雨林被常绿一落叶阔叶混交林和要公林所替代。在亚热带地区则以铁杉属、山毛榉属、桦属、冷杉属及其它落叶叶组分的增加为特点。除了末次盛冰期(20~18kaB.P.)沿海平原的植被为稀树草地,气候环境凉干。在此之前的多次冰期一间冰期旋回华南地区主要表现为冷/热的气候变化,而湿度的变化较小,西部庙的的一些地 相似文献
16.
水稻新资源温敏核不育系长S的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卓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2,13(6):979-983
长S是来自普通野生稻与籼稻珍珠矮杂交后代的温敏核不育系。以长S与中浙B、R608等配组的F1和F2为材料,对其育性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所有F1均为正常可育,F2群体中可育株数和不育株数经卡平方测验符合3∶1的理论分离比例,说明长S的育性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以长S与HN5S、C815S、广占63S、湘陵628S及HD9802S的F1为材料,并进行育性观察。结果表明,长S与HN5S的F1为正常可育,而长S与C815S等其余4个不育系的F1表现为不育,这说明长S与HN5S的不育基因位点不等位,而与C815S等4个不育系的不育基因位点等位。 相似文献
17.
大戟科现代植物花粉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大戟科21属33种植物的现代花粉形态进行了系统的形态学研究。选取的33种大戟科植物基本涵盖了该科绝大部分花粉形态类型。根据花粉的大小、形状、外壁表面纹饰, 结合大戟科亚科分类, 对该科花粉形态特征进行详细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 每个亚科都有其独特的花粉形态, 各亚科可以根据花粉形态来鉴别。此外, 大戟科多个属(如野桐属、山麻杆属、叶下珠属等)的植物花粉形态特征较明显, 可以鉴定到属甚至种一级水平。研究结果不仅为大戟科花粉形态分类学提供了依据, 同时为地层孢粉分析中花粉的鉴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
采用孢粉分析的方法探讨了田洋火山湖盆晚第四纪的植被演替过程,研究结果证明雷州半岛更新世的植被和生态环境与现代有很大的差别。根据古今植被组合特征的对比,近35万年来本区经历了多次降温期以及湖水外溢等生环境的变化,而大多数山地喜温湿植物分子在1.5万年前的闵干期后相继绝迹。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光学显微镜(LM)观察了水松属、柳杉属、杉木属和落羽杉属等代表性物种的花粉形态和细微结构,利用SEM对花粉外壁上附着的微颗粒进行了测量、统计和分析。研究发现,杉木花粉和落羽杉花粉外壁微颗粒及其小刺形态很容易与水松花粉区分开来。然而,水松属与柳杉属花粉形态较为相近,两者主要特点均为近球形,远极面乳头状突起较高,外壁附着的微颗粒具有刺状突起等。本文根据电子显微镜2-4万倍放大观察,分析研究了花粉表面附着的微颗粒大小以及微颗粒之上小刺的数目关系,发现水松与柳杉花粉仍可以通过花粉表面附着的微颗粒特征进行区分。此外,本文还对比了福建天湖山THD-1钻孔晚全新世化石杉科花粉,并认为绝大部分化石杉科花粉与水松花粉形态基本一致。本研究为第四纪化石花粉的属种鉴别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