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23篇
  14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1988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鄂尔多斯市生态系统格局和质量变化及驱动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天  肖洋  张路  肖燚  郑华  欧阳志云 《生态学报》2019,39(2):660-671
生态系统变化是生态问题产生的主要驱动力之一,研究生态系统格局与质量变化对于认识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鄂尔多斯市能源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脆弱,2000年以来,鄂尔多斯市在大规模开发能源的同时,也在不断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而研究鄂尔多斯市生态系统格局与质量演变过程,对认识生态脆弱区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有重要价值。应用遥感数据和GIS技术,评估了鄂尔多斯市生态系统类型与格局、生态系统质量的特征,以及2000年以来的时空变化趋势,分析了导致鄂尔多斯市生态系统格局与质量变化的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1)鄂尔多斯市的草地、荒漠裸地和农田为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分别占2010年市域面积的64.46%、21.34%与5.93%。(2)鄂尔多斯市城镇、灌丛、森林面积有所增加,草地、湿地、农田、荒漠裸地面积有所下降。城镇面积增幅最大,相对变化率增加33.37%,草地面积降幅最大,相对变化率减少0.78%,变化主要集中在中部、东北部。(3)鄂尔多斯市生态系统质量整体偏低,低等级与差等级的生态系统面积比例高达98.91%。全市的生态系统质量没有明显改善,其中生态系统质量有不同程度改善的面积为15.84%,质量降低的面积比例为15.29%。(4)生态系统格局与质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有城市扩张、农田开垦、退耕还林(草湿)、生态保护、矿山开采等,鄂尔多斯市生态系统质量与降水、退耕还草工程、道路密度、温度、GDP1、放牧因子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82.
为了研究胭脂虫Dactylopius coccus Costa寄生前后梨果仙人掌(Opuntia ficus-indica Mill)挥发性物质的变化,以动态顶空密闭循环吸附捕集法捕集胭脂虫寄生前后梨果仙人掌的挥发物,并运用全自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ATD-GC/MS)联用技术进行分析检测,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无虫梨果仙人掌的挥发物中共检测到8种化合物,有虫的梨果仙人掌中共检测到9种化合物,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都有一定的变化;萜烯类是植食昆虫诱导的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中的主要成分,本试验中,萜烯类在胭脂虫寄生前后的含量由23.12%降为6.98%。在无虫仙人掌的挥发物中检测出苯甲醛,含量约占1.73%,有虫的仙人掌中则未检测到;同样在有虫仙人掌挥发物中检出的其他物质如酯类(21.15%)、醇类(1.79%)和卤代芳烃类(1.51%)物质在无虫仙人掌植株中都未检测出。  相似文献   
83.
海南岛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基于SOPAC和UNEP所建立的环境脆弱性评价方法,从风险、抵抗力、损害与退化3个方面构建了指标体系和综合指数,对海南岛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海南岛的生态环境风险处于中等水平,其风险主要源于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包括强化农业、大众旅游业、采矿业以及岛上居民和游客所排放的大量固体废弃物等;较大的土地面积、较大的海拔变化幅度、完整的地理板块及丰富的生境类型等自然地理特征,赋予了海南岛较强的生态环境风险抵抗力,但受历史上人为和自然风险的累积影响,海南岛生态系统的损害与退化已较为严重,主要体现在土地退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等方面;综合考虑风险、抵抗力和损害与退化三方面因素,海南岛生态环境综合脆弱性处于中等水平,部分指标表现出很低的脆弱性,但另一些指标却表现出很高的脆弱性.  相似文献   
84.
降水量变化对蒙古栎落叶分解过程的间接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分析了在4种不同降水量条件下蒙古栎叶凋落物基质质量的变化,并应用分解袋法研究其凋落物在蒙古栎次生林内的分解过程.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降水量减少条件下,蒙古栎叶凋落物的初始N、P、K浓度显著升高,初始木质素浓度显著降低,凋落物分解速率大,N、P、K矿化率高,N和P固持时间缩短;降水量增加情况下,其凋落物初始N浓度显著降低、木质素浓度显著升高,N、P、K矿化率低,N和P固持时间延长.4种类型叶片凋落物的质量损失过程均符合指数降解模型,分解速率可以由凋落物木质素/N来预测.相关性分析显示,木质素浓度高、N浓度低的两种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与N浓度相关性最大;而木质素浓度低、N浓度高的两种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与木质素浓度相关性最大.说明降水量的变化显著地改变了蒙古栎叶凋落物的基质质量,进而间接地改变了凋落物的分解过程.  相似文献   
85.
细菌木聚糖酶高产菌的选育及发酵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筛选和诱变 ,选育出 1株产 β 木聚糖酶活力较高 ( 1 2 4.45IU/mL) ,而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较低( 1 .0 8IU/mL)的突变株L1 0 IGA。得出该菌产酶的最适发酵工艺为 1 .5 %半纤维素 ,0 .1 2 7%蛋白胨 ,0 .1 0 5 %K2 HPO4,0 .0 5 5 %MgSO4·7H2 O ,0 .45 %酵母膏 ,0 .2 2 5 %Twen40 ,装量 3 2 .5mL/1 5 0mL三角瓶 ,起始pH为 7.2 5 ,3 7℃发酵 48h后 45℃发酵 2 4h。  相似文献   
86.
施氮对桉树人工林生长季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睿达  张凯  苏丹  逯非  万五星  王效科  郑华 《生态学报》2015,35(18):5931-5939
施肥是维持短期轮伐人工林生产量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肥料利用效率,缓释氮肥逐渐成为广泛采用的氮肥种类。评估缓释肥施用对人工林生长季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对于全面评估人工林施肥的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以我国南方广泛种植的桉树林为对象,采用野外控制实验研究了4种施氮处理(对照CK:0 kg/hm2;低氮L:84.2 kg/hm2;中氮M:166.8 kg/hm2;高氮H:333.7 kg/hm2)对土壤-大气界面3种温室气体(CO2、N2O和CH4)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4种施氮水平下CO2排放通量、N2O排放通量和CH4吸收通量分别为276.84—342.84 mg m-2h-1、17.64—375.34μg m-2h-1和29.65—39.70μg m-2h-1;施氮显著促进了N2O的排放(P0.01),高氮处理显著增加CO2排放和显著减少CH4吸收(P0.05),且CO2排放通量与CH4吸收通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分别呈现增加和减少的趋势;(2)生长季CO2和N2O排放呈现显著正相关(P0.01),CO2排放和CH4吸收呈现显著负相关(P0.05),N2O排放和CH4吸收呈现显著负相关(P0.01);(3)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是影响CO2、N2O排放通量和CH4吸收通量的主要环境因素。结果表明:施用缓释肥显著增加了桉树林生长季土壤N2O排放量,且高氮处理还显著促进CO2排放和显著抑制CH4吸收,上述研究结果可为人工林缓释肥对土壤温室气体通量评估提供参数。  相似文献   
87.
1996—2005年北京城市生态质量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态要素、生态过程、生态功能和生态问题4个主题出发,构建了包含16个指标的北京城市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分别采用熵权法、最差状态法和最佳状态法对指标进行赋权,通过加权平均法构建了北京城市生态要素指数(EEI)、生态过程指数(EPI)、生态功能指数(EFI)、生态问题指数(EDI)和综合生态质量指数(CEI),用以评价1996—2005年北京城市生态质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北京城市EEI无明显改善,持续维持在远离理想点的水平;EPI和EFI改善显著,由1996年的远离理想点到2005年接近于理想点的水平;EDI的年度波动较大,普遍远离理想点;CEI得到持续改善,但离理想点依然有一定距离.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小于3 000美元时,EPI、EFI和CEI随GDP的增长而快速增大,改善显著,当人均GDP超过3 000美元后,EPI、EFI和CEI随GDP增长而增大的速度减慢;EEI和EDI受人均GDP的影响较小,主要受限于自然条件及全球和区域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88.
岷江上游两种生态系统降雨分配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植被的降雨分配作用对理解生态系统的水文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对四川岷江上游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针叶林和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灌丛两种生态系统的降雨分配及降雨截留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植被分配降雨及截留降雨的影响机制和影响因素。文中采用定位观测的方法研究降雨分配。针叶林中冠层降雨截留占33.33%,树干茎流占0.07%,穿透雨占66.60%;而灌丛的冠层截留降雨为24.95%,穿透雨为75.05%;针叶林地被物的蓄留水能力(1.746 mm)要大于灌丛地被物的持水能力(0.941 mm);针叶林土壤的容积含水率(39.66%)也要高于灌丛土壤的容积含水率(38.19%);两种生态系统中的穿透雨率与降雨量的关系均可用逻辑斯谛方程较好地模拟。文中还选取了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持续时间、两次降雨的间隔时间和次降雨期间的气温等5种因子分析影响两种生态系统降雨截留的主要因素。根据截留降雨与上述5种因子的偏相关分析结果:针叶林冠层的降雨截留主要受降雨量、降雨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的影响;灌丛的降雨截留主要受降雨量、气温与降雨持续时间的影响。文中从当地的降雨特征与两种生态系统微气候差异的角度分析了两种生态系统降雨分配及降雨截留影响因素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89.
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析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3  
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草地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 ,结合草地生态系统提供服务的机制 ,将草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划分为产品提供、调节功能、文化功能和支持功能四大类 ,其中 ,产品提供功能可分为畜牧业产品和植物资源产品两类 ,调节功能则包括气候调节、土壤C累积、水资源调节、侵蚀控制、空气质量调节、废弃物降解、营养物质循环 ;文化功能主要包括民族文化多样性和休闲旅游 ;支持功能则包括固沙改土及培肥地力和生境提供。在上述服务功能机制分析的基础上 ,构建了由 13个功能指标组成的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0.
安徽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75,自引:11,他引:75  
生态功能区划是依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系统受胁迫过程与效应、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等特征的空间分异性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 ,其目的是明确区域或国家生态安全重要地区 ,分析区域可能的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脆弱区 ,为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为实施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理提供基础和前提。在对区域生态环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 ,依据建立的生态功能区划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 ,以安徽省域尺度生态系统为对象 ,在生态系统受胁迫过程与效应、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指标评价的基础上 ,以中国生态环境区划方案为背景 ,综合了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对安徽省生态系统叠加影响 ,形成了安徽省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将安徽省分为 5个生态区、16个生态亚区、4 7个生态功能区 ,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点、目标、措施的确定以及区域产业结构与布局的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