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71.
为了解人工饲养条件下影响花绒寄甲卵发育的因子,本研究测定了不同储存时间、温度和湿度下花绒寄甲孵化率和初孵幼虫寄生率,结果显示,储存时间对花绒寄甲孵化率和寄生率影响最大,对照组处理的孵化率最高为97.88%,而储存1个月处理的寄生率最高为30.80%,储存3个月处理无幼虫孵化,且各处理间差异极显著。各温度处理对孵化率影响无差异,11℃处理孵化率最高为93.83%,8℃处理最低为89.97%,而各温度处理对寄生率的影响差异极显著,11℃处理最高为47.80%,5℃处理最低为25.00%。湿度处理对孵化率和寄生率的影响均无差异,湿度80%处理孵化率最高为94.05%,湿度40%处理的寄生率最高为39.20%。本研究结果可为提高花绒寄甲繁殖率提供理论依据,为推广生物防治害虫提供充足的天敌资源。 相似文献
72.
为研制不带筛选标记的HIV活载体疫苗,首先构建含有neo基因和lacZ基因双重筛选标记的pV175转移质粒,并将HIV—I中国主要流行株B’/C重组株CN54 gagpol基因置于pV175的启动子pE/L下,构建重组质粒pVl75—Gagpol。重组质粒与痘苗病毒天坛株共转染鸡胚细胞。前三轮通过G418加压,噬斑纯化,得到既含目的基因又含筛选标记的蓝色重组痘苗病毒;后三轮在无G418选择压力下,筛选只含目的基因而缺失了筛选标记的白色重组痘苗病毒。结果表明筛选到了一株重组病毒,经PCR和Dot blot检测确认该株重组痘苗病毒的neo基因和lacZ基因已丢失;PCR鉴定表明目的基因已插入重组痘苗病毒中;抗体染色和Westem blot结果证实该重组病毒能很好地表达目的蛋白。 相似文献
73.
目的评价单侧甲状腺电凝毁损法建立大鼠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组和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组。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组大鼠电凝毁损单侧甲状腺,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组大鼠电凝毁损全部甲状腺,假手术组暴露甲状腺而不毁损。饲养2周后,相同时间组间平行采血、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TSH、fT4、T3水平,光镜下观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组大鼠对侧甲状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大鼠单侧电凝毁损甲状腺术后2周血清TSH水平轻度升高而T3、fT4则无显著变化,残留甲状腺组织轻度增生,符合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特征;大鼠双侧电凝毁损甲状腺2周后血清T3、fT4显著下降、TSH水平显著升高,符合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诊断标准。结论单侧甲状腺电凝毁损法建立大鼠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模型是用于研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发生及发展机制的简便可靠模型。 相似文献
74.
运用nested-PCR技术和AM真菌特异性引物,建立了用新鲜植物根段直接检测AM真菌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以真核生物通用引物LR1和NDL22对混合接种的西红柿新鲜根段进行第1次扩增,将其产物进行稀释,再分别以Glomus intraradices 和Glomus mosseae的种特异性引物8.22和5.25进行第2次扩增。在琼脂糖凝胶上观察到AM真菌种特异性条带;运用该技术检测出混合接种时同一根段内不同的AM真菌,并探讨了真菌在植物根部的竞争性侵染。用盆栽方式种植西红柿,混合接种G. intraradices 和G. mosseae,在1个月后,前者侵染占优势。 相似文献
75.
灰葡萄孢分生孢子产生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克隆灰葡萄孢分生孢子产生相关基因,并研究其功能,为进一步研究灰葡萄孢分生孢子产生机理和灰葡萄孢侵染及致病机理奠定基础.[方法]通过筛选灰葡萄孢ATMT突变体库,获得一株不能产生分生孢子的突变菌株BCt78,采用PCR和Southern Blotting技术,对突变菌株BCt78进行分子鉴定.利用TAIL-PCR技术获得T-DNA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将所获得侧翼序列与灰葡萄孢基因组数据库中的已知基因序列进行BLAST分析,推测出T-DNA的插入位点;通过PCR进一步验证T-DNA的插入位点,利用RT-PCR技术确定突变基因;最后对突变菌株的菌落形态、生长速度、胞壁降解酶活力、粗毒素的生物活性、对番茄叶片的致病能力及部分致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结果]TAIL-PCR结果证实T-DNA插入到灰葡萄孢BCIG 12707.1基因的ATG起始密码子区;RT-PCR结果证实突变基因为BCIG_12707.1,该基因DNA全长为135 bp,编码一个44个氨基酸的假定蛋白(Hypothetical protein).突变菌株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呈灰白色,生长速度减慢,不能产生分生孢子及菌核;对番茄叶片的致病性增强,且胞壁降解酶(PG、PMG和Cx)活力增强;突变菌株中参与细胞壁降解的角质酶基因cutA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Bepg1,信号转导途径基因(PKA1、PKA2、Bac、Bmp3),产毒素基因BcBOT2(Sesquiterpene synthase),漆酶基因Lac1,跨膜蛋白基因Btp1表达都增强.[结论]BC1G_ 12707.1基因在灰葡萄孢分生孢子产生、菌核形成及致病力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6.
丹参酮对阿尔茨海默病样大鼠海马内白介素1β和白介素6 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丹参酮(tanshinone, Tan)抗β-淀粉样肽神经元毒性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凝聚态β-淀粉样肽1-40片段(amyloid β-peptide1-40, Aβ1-40)在大鼠双侧海马齿状回背侧细胞带进行微量注射以建立拟人类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样动物模型;采用明暗箱被动回避法、穿梭法测试学习记忆功能;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海马内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6(IL-6)mRNA含量;以丹参酮(tanshinone, Tan)(50mg/ kg)对Aβ1-40处理的大鼠连续灌胃14d,观察其干预效果.结果海马内注射Aβ1-40 14 d后,经行为学检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明显减退,海马内IL-1β和IL-6 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Tan(50mg/ kg)连续灌胃14 d能显著抑制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减退和上述病理变化.结论 Tan对Aβ1-40诱导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障碍具有显著改善作用,并能有效地抑制其海马内IL-1β和IL-6 mRNA的升高,这可能为Tan治疗AD样大鼠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77.
丛枝菌根真菌与根瘤菌互作及类黄酮对互作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中华根瘤菌与AM真菌互作或加入适量的类黄酮(150nmol·L^-1和1.5μmol·L^-1)对紫云英的生物量、结瘤数、AM真菌的侵染率、菌丝ALP和SDH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0、AMF、Rh]相比,Rh+AMF组紫云英的生物量、结瘤数、AM真菌侵染率和菌丝酶活都有显著差异;与对照组及Rh+AMF组相比,类黄酮处理组紫云英的生物量、结瘤数、AM真菌侵染率和菌丝酶活差异更加显著,但不同类黄酮间(apigenin和hesperitin),或同一种类黄酮不同浓度处理问(150nmol·L^-1和1.5umol·L^-1)差异不明显,说明AM真菌与根瘤菌互作对紫云英的结瘤固氮、AM真菌的侵染和菌丝的生长都有促进作用.当Rh+AMF组加入适量的类黄酮时。这种促进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78.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退化草地恢复与利用过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草地退化表现为土壤和植被遭到彻底破坏,草地演替过程受到强烈抑制.实验采用长期(30年)封禁措施,定位监测退化草地从次生半裸地演变为近似原生植被(进展演替)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随着封禁时间的变化,退化草地恢复演替经历了4个阶段,群落盖度、植株密度、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在草地群落恢复过程中逐渐增加,其特征变化出现的峰值均在封禁第20年(地下生物量峰值在第15年),其中地上生物量最高达520.5 g/m2;直到封禁的第20~25年,以本氏针茅为建群种的草原群落衰败退化现象明显,而大针茅种群密度剧增;在封禁的第26年以上以大针茅为优势的群落生长较为稳定,从目前群落演替进程看,大针茅有替代本氏针茅的趋势.另外,在草原沟道两侧以斑块状聚集分布有中旱生灌木,群落的演替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封禁时间的延续,退化草地从自然封禁恢复的0~26年,通过侵入-竞争-扩散-定居的几个演替阶段,目前形成以大针茅为建群种相对稳定的"亚顶级".虽然草地生物量有一定下降,但草地质量提高,物种多样性丰富,促进草地的进展演替.草地植物群落主要由禾本科、豆科和菊科组成;多年生植物、C3和旱生物种可以作为草地演替过程和植被恢复的指示物种.长期封育对草地物种更新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有负面影响,因此,合理的封育时间是草地生态恢复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本研究提出,在黄土区退化草地封育10~15年后可以开始进行合理的利用,例如通过两年一次刈割和轻度放牧(2只羊/hm2).本研究可为干旱区、半干旱区相似的退化草地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9.
正世界上不同的文明在冥冥之中似乎会酝酿出许多类似的传说。例如,在东方中国的传说中,女娲创造了人类;而在西方的希腊神话中,大地女神盖亚创造了众神,也在天神消灭了堕落的第一代人类后,创造了第二代人类。神话记载中盖亚拥有许多宝物,其中生命之瓶中装的是万物之种和生命泉水,她终日在天上向凡间灌注生命泉水,以确保万物能够交替繁衍、生生不息。至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91H在结直肠癌(CRC)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抽取我院2010年1月到2012年1月行CRC根治性切除术患者组织标本80例(包括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lncRNA91H表达,设置干扰序列,噻唑蓝(MTT)测定细胞增殖率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COX分析lncRNA91H和预后关系。结果:癌组织lncRNA91H相对表达量为(1.83±0.14),癌旁组织为(0.36±0.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ncRNA91H表达在不同TNM分期、肿瘤转移以及浸润深度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分析显示,TNM分期、肿瘤转移、浸润深度、lncRNA91H表达是影响CRC预后独立危险因素(P0.05)。干扰序列作用于lncRNA91H表达后,培养24 h、48 h、96 h时lncRNA91H表达组吸光度(OD)均低于对照组,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两组OD均显著上升(P0.05);阴性对照组细胞凋亡率为(5.67±1.23)%,转染lncRNA91H细胞凋亡率为(25.37±0.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ncRNA91H可以作为CRC患者预后特异指标,并且与TNM分期、肿瘤转移以及浸润深度间等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