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6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3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71.
目的:探讨PTEN基因与新疆维族妇女宫颈病变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维吾尔族妇女正常或炎症的宫颈组织30例、CINⅠ30例、CINⅡ/Ⅲ30例、宫颈鳞癌组织30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TEN蛋白表达。结果:PTEN的蛋白表达率在正常或炎症的宫颈组织、CINⅠ、CINⅡ/Ⅲ、宫颈鳞癌组织中分别为83.3%、73.3%、56.7%、23.3%,SCC组阳性表达率明显减少,与前三组有显著性(P<0.05)。结论:新疆维族妇女宫颈病变组织中PTEN蛋白水平表达减少,其与新疆维族妇女宫颈病变呈负相关关系;是宫颈组织恶变的信号。  相似文献   
72.
73.
【目的】分离鉴定引起牛蛙(Rana catesbeiana)皮肤溃疡病症的致病菌,筛选抗菌药物。【方法】采用无菌解剖组织划线分离法分离致病菌,通过人工感染试验、菌体和菌落形态观察、API20E系统鉴定、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分离菌的致病性及分类地位,并对该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从患病濒死牛蛙体内分离细菌NWG20141026,通过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API 20E系统鉴定和16S r 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分析,认为NWG20141026菌株为普通变形菌(Proteus vulgaris)。人工感染试验显示,NWG20141026菌株不仅可以通过皮肤伤口感染引起蛙体表溃疡溃烂病症,也可通过消化道感染引起蛙肠炎病。药敏实验结果表明,氟苯尼考、四环素、多西环素、萘啶酸、磺胺异噁唑、恩诺沙星、红霉素等7种药物对普通变形菌具有较好的抑杀菌作用。【结论】引起牛蛙(R.catesbeiana)皮肤溃疡病症的致病菌NWG20141026为普通变形菌(P.vulgaris),所患疾病命名为牛蛙变形菌病。普通变形菌对健康牛蛙具有较强致病性,氟苯尼考、四环素、多西环素、萘啶酸、磺胺异噁唑等5种药可作为防治牛蛙变形菌病的候选药物。  相似文献   
74.
我们用dystrophin基因的cDNA全顺序(长14 kb)为核酸分子杂交探针,对中国人dystrophin基因内的RFLPs进行了初步研究。在结果中给出了PvuⅡ/1 a、Taq Ⅰ/2 b—3、PvuⅡ/2 b—3、TaqⅠ/5 b—7、Xba Ⅰ/10五种杂交中所见的六个RFLPs 的预期杂合频率和受检女性的实际杂合频率;其中PvuⅡ/2 b—3(A 1=26.0 kb,A 2=3.8 kb)和Taq Ⅰ/5 b—7(A 1=10.0 kb,A2=8.4 kb)的2个RFLPs为本文首次报道。PvuⅡ/1 a的2个RFLPs 的等位片段频率与日本人的同类研究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Taq Ⅰ/2 b—3、Taq Ⅰ/5 b—7、Taq Ⅰ/8、EcoR Ⅴ/9和Xba Ⅰ/10的5个RFLPs 与高加索人的数据比较,发现其中4个RFLPs 的等位片段频率的差异有极其显著性。这提示了东西方人在dystrophin 基因的分子结构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在这些差异之中,Taq Ⅰ/2 b—3、Taq Ⅰ/8和EcoR Ⅴ/9检出的RFLPs 等位频率,中国人低于高加索人;而Xba Ⅰ/10检出的RFLPs 等位频率则显著高于高加索人;另外Taq Ⅰ/5 b—7检出的RFLPs的等位片段频率则与高加索人相近。实验结果还提示PvuⅡ/1 a、Taq Ⅰ/5 b—7和Xba Ⅰ/10这三种杂交,对于在中国人群中检测DMD/BMD 基因携带者以及产前诊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5.
小麦何时何地对中国北方传统的粟黍农业产生影响是近些年学术界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相关研究表明,小麦对中国北方不同地区粟黍农业的影响存在时间上的差异。古文献及考古研究表明,小麦在龙山时期就开始在中国北方地区出现,但直到东周及其后才逐步对粟黍农业产生显著的影响。为了探索小麦在东周时期在山西地区推广的程度和其对先民食物结构和生业经济的影响程度及其背后的内在动因等,本文选取晋中小南庄墓地东周时期人骨进行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先民的δ~(13)C值和δ~(15)N值都比较集中(δ~(13)C值的范围为-9.0‰~-7.5‰,均值为-8.0‰±0.4‰,n=16;δ~(15)N值的范围为9.0‰-11.7‰,均值为10.5‰±0.9‰;n=16),说明他们以C_4类食物为主,也有少量C_3类食物,但动物蛋白消费有所区分。据他们对动物蛋白占有的不同,晋中小南庄墓地东周时期人至少可以划分为两个经济群体,第一个群体可能从事农耕经济,第二群体可能从事畜牧经济。从事农耕经济人群的食物中的C_3食物应该主要来源于小麦,这说明小麦在东周时期开始在晋中地区有所推广。小麦在山西地区的推广、种植和使用,对传统的粟黍农业产生了相应的影响,使得先民种植农作物的种类有所增加,这应该加快了秦汉时期农业高峰期的形成。然而,山西地区小麦的推广相对缓慢,这可能与当地根深蒂固的粟黍经济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6.
核糖核酸酶10由RNase10序列编码,是脊椎动物特有的生殖酶,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理功能,系统的分子进化研究相对甚少。本文,我们基于24个鲸偶蹄目代表物种的基因组分析,共获得26条RNase10序列。在偶蹄目的印度水牛和野猪中首次检测到RNase10发生基因复制,而其它22个物种均为单个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揭示鲸目的齿鲸亚目和须鲸亚目形成单系;偶蹄目的反刍亚目最先分歧,猪次目和胼足亚目形成单系。具有核糖核酸酶活性的保守功能区“CKXXNTF”发生了改变,等电点显著低于RNASE A的典型成员,揭示鲸偶蹄目RNase10可能丢失了RNASE A具有的核糖核酸活性和抗菌活性。另外,选择压力分析共检测到13个正选择位点,其中2个位点在结构半胱氨酸附近。总之,我们基于基因组分析深入揭示了鲸偶蹄目RNase10的分子进化机制,解开了鲸偶蹄目RNase10的分子进化之谜,为今后开展RNase10功能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7.
几种单殖吸虫附着器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电镜显示三种淡水鱼单殖吸虫,鳙指环虫,似鲶盘虫,黄颞四锚虫的附着器由三对附着器囊和一个后附着器所组成,前附着的腺细胞,腺导管,附着器表皮上的微纤毛与前附着器附近的具纤毛感觉器组成了头器。这三种单殖吸虫在虫体前端两侧有三对附着器囊开口,鳙指环虫有三种腺细胞,分别产生椭圆形电子致密分泌体(S1)椭圆形中等电子致密质分泌体(S2)以及椭圆形电子透明质分泌体(S3),似鲶盘虫和黄颞四锚虫只有二种腺细胞,分  相似文献   
78.
目的:观察预注不同剂量的地佐辛在预防女性丙泊酚注射痛中的镇痛效应,寻找地佐辛的适宜剂量。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研究,选择ASAⅠ-Ⅱ级行择期宫腔镜手术的女性患者200例,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四组。C组(n=39):预先注射生理盐水;D1组(n=50):预先注射地佐辛0.025 mg/kg;D2组(n=55):预先注射地佐辛0.05 mg/kg;D3组(n=56):预先注射地佐辛0.1mg/kg,所有预注药物均稀释至5 m L,注药时间均为10 s,并于注药后2 min采用TCI泵1 m L/s的速度推注2 mg/kg丙泊酚。记录患者预注药物前后SBP、DBP、HR、Sp O_2及不良反应;注射丙泊酚的过程中反复询问疼痛情况,采用Ambesh四点评分法行注射疼痛评分。结果:D2组、D3组丙泊酚注射痛发生率均显著低于C组(P0.05),D1组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D2组与D3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D3组眩晕、嗜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D1组和D2组(P0.05)。结论:地佐辛能有效降低女性丙泊酚注射痛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降低注射痛的适宜剂量为0.05 mg/kg。  相似文献   
79.
80.
目的:探讨小蘖碱(Berberine)对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FFAs)诱导的小鼠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的影响。方法:胶原酶灌注分离BALB/c小鼠原代肝实质细胞并体外培养。分对照组,高脂组,高脂加小蘖碱处理组。体外测定细胞内甘油三酯的含量。利用油红染色观察细胞的脂肪样变性。通过Western印迹法检测肝实质细胞内MAPK相关信号通路磷酸化的变化。实时定量PCR检测肝实质细胞中与脂肪化密切相关的mi R-122的表达和相关靶基因的表达改变。结果:与高脂组比较,小蘖碱处理组肝实质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降低,脂肪颗粒减少,脂肪变性明显改善,并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小蘖碱能够抑制FFAs诱导的JNK通路磷酸化。Q-PCR结果表明小蘖碱能够促进肝实质细胞内mi R-122的表达,并降低脂肪化相关基因Dgat2的表达。结论:小蘖碱能够显著改善高脂诱发的肝脂肪变性,抑制JNK通路磷酸化,其机制可能同mi R-122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