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9篇 |
免费 | 32篇 |
国内免费 | 208篇 |
专业分类
54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19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32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21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21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11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3篇 |
1975年 | 2篇 |
1974年 | 2篇 |
1964年 | 2篇 |
1961年 | 3篇 |
1960年 | 2篇 |
1955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协同凝集试验快速诊断葡萄扇叶病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描述一个新的试验方法,即协同凝集试验,用于检测葡萄扇叶病毒(GFV).检出GFV的最低浓度为4ng/ml,其灵敏度与ELISA检测病毒水平相当,而且更简便、快速。 相似文献
22.
番木瓜环斑病毒复制酶(亚基)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其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二年报道,在TMV⑴、PVX⑵、PEBV⑶和CMV⑷等病毒中,利用病毒编码的复制酶(亚基)基因或相关cDNA片段转化烟草,工程植株获得绝对或极高的病毒抗性。大量研究认为:马铃薯Y病毒组的核内含体大分子量蛋白(Nib)是依赖于RNA的RNA复制酶(或核心亚基),Nlb与上述病毒的复制酶有广泛的同源保守区⑸。因此,Nib基因的克隆,不但在植物抗病基因工程方面,而且在马铃薯Y病毒组基因组的复制研究方面.均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马铃薯Y病毒组的重要成员番木瓜环斑病毒的华南强株系(PRSV—sM)为材料,克隆了PRSV的Nib基因,并完成其全序列测定和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为探索马铃薯Y病毒组复制酶可能介导的抗病性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3.
灵芝转化苦参水提物的3个新生成分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先在基础培养基中添加苦参水煎汁,然后培养灵芝,得到灵芝培养液,再按乙醇氯仿-5%碳酸氢钠溶液-氯仿的顺序提取培养液中的有机酸成分,用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得到6个新组分,用这些组分分别作用于转染了乙型肝炎病毒DNA的2.2.15细胞,用固相放射免疫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的含量,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细胞的存活率。结果表明,其中的3个组分对2.2.15细胞分泌HBsAg和HBeAg有抑制作用,提示可能具有抗乙肝病毒的作用。 相似文献
24.
25.
癌细胞逆转过程中N-cadherin与间隙连接蛋白Cx43功能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钙粘合蛋白 (N cadherin ,N cad)在人肺癌细胞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人肺细胞 .肺癌细胞的间隙连接通讯功能缺陷 ,连接蛋白Cx43表达抑制 .Cx43cDNA转染肺癌细胞的 4个阳性克隆其Cx43蛋白表达升高水平相近 ,但通讯功能有差别 ,与各克隆N cad的表达水平有正相关性 .N cad表达高的克隆Cx43在膜间隙连接的分布和通讯功能最明显 ,细胞分化改善 ,在裸鼠体内生长抑制 (抑制率 75 % )有显著性 .反之N cad表达低的克隆Cx43在膜间隙连接不明显 ,细胞通讯功能弱 ,恶性表型无逆转 .提示N cad与Cx43转录后表达过程的调节密切相关 ,两者介导的粘合和通讯功能有协同促进肺癌细胞逆转的作用 . 相似文献
26.
27.
28.
为探明亚洲飞蝗食物选择机制及寄主植物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基于对比称重法、取食频数测定和人工饲喂方式,对亚洲飞蝗不同龄期食量变化、对不同寄主植物喜食程度及主要寄主植物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雌性飞蝗4龄至成虫阶段日取食量分别为0.39±0.02、0.50±0.02、0.75±0.07 g/d。雄性飞蝗4龄至成虫阶段的日取食量分别为0.30±0.06、0.41±0.03、0.71±0.11 g/d。同性别亚洲飞蝗不同发育阶段日取食量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选取小麦、玉米、芦苇、早熟禾、苜蓿、冷蒿等植物,进行取食频数测定。亚洲飞蝗3龄蝗蝻喜食小麦和芦苇,少食苜蓿和早熟禾,偶食玉米,不食冷蒿。4龄蝗蝻嗜食玉米,喜食小麦,少食芦苇,偶食早熟禾,不食苜蓿和冷蒿;5龄蝗蝻喜食小麦,少食芦苇、玉米和早熟禾,偶食苜蓿,不食冷蒿。成虫喜食小麦和玉米,少食芦苇和早熟禾,不食苜蓿和冷蒿。分别以小麦、玉米、芦苇及三者同比例混合物饲养亚洲飞蝗3龄、4龄、5龄蝗蝻后,不同龄期蝗蝻发育历期、交配次数、产卵次数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亚洲飞蝗随着年龄段的增长取食量逐渐增加,而亚洲飞蝗同一发育阶段雌性与雄性取食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亚洲飞蝗在每个年龄段对不同的寄主植物具有选择性,主要取食的寄主植物为小麦、玉米和芦苇。与单种饲料饲养相比,以混合饲料饲养的亚洲飞蝗发育历期最短,交配次数最少,产卵次数最多。不同寄主植物对其生长发育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9.
30.
不同森林恢复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42,自引:4,他引:42
为了评价不同森林恢复类型与方式对南方红壤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借助氯仿熏蒸法、平板涂抹法和BIOLOG检测法,比较研究了4种森林恢复类型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特征.结果表明,4种森林恢复类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细菌数量差异显著,2项指标均以天然次生林土壤最高,人工林次之,荒地最差;碳源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法)和微生物代谢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和多样性)在5种植被类型的土壤中也有明显差异,其趋势与微生物量碳、细菌数量基本相同;天然次生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碳源的整体能力和功能多样性比人工林和荒地强.相关分析表明,0~20和20~40cm土壤微生物的代谢多样性与根系生物量紧密相关(r=0.933,P<0.05;r=0.925,P<0.05).自然恢复更有利于改善土壤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