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5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41.
摘要:目的了解2014-2017年玉溪市人民医院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在临床标本及科室中的检出情况及耐药情况,为防治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提供依据。方法采用VITEK2 COMPACT微生物分析仪对细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共检出952株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涉及17个菌属30个菌种,主要来自痰样本(669株,72.27%)、尿液(90株,9.45%)和体表分泌物(54株,5.67%)。科室分布显示重症医学科有309株(32.46%),急诊内科121株(12.71%),神经内科113株(11.87%),呼吸内科83株(8.72%)。检出细菌中鲍曼不动杆菌仅对庆大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小于40.00%;大肠埃希菌仅对阿米卡星和呋喃妥因的耐药率小于40.00%;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头孢吡肟、氨曲南、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低于40.00%;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对厄他培南、阿米卡星、四环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小于40.00%。结论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分布较广,不同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不同。鲍曼不动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较高,应重视监测细菌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更好地控制耐药菌株的产生及传播。  相似文献   
42.
目的:研究Ca2+转运通路对金雀异黄酮舒张大鼠脑血管作用的影响。方法:75只大鼠被随机分为3组,分别经由二甲亚砜、金雀异黄酮和酪氨酸磷酸化抑制剂A47处理基底动脉及Willis环血管。每组大鼠进一步划分成5个亚组,每个亚组用不同浓度的细胞外Ca2+处理,分为:0、0.6、1.2、1.8和3.6 m M Ca2+组。5-羟色胺诱导血管收缩。测定大鼠基底动脉管壁厚度与官腔周长的比值;荧光成像分析法测定血管平滑肌细胞细胞内Ca2+浓度;免疫印迹分析检测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蛋白质磷酸酶催化亚基1(PP1),肌凝蛋白磷酸酶目标亚基1(MYPT1)的表达来测定血管平滑肌细胞Ca2+敏感性。结果:金雀异黄酮和酪氨酸磷酸化抑制剂A47显著降低大鼠基底动脉管壁厚度与官腔周长的比值(P0.01),Ca2+内流(P0.01,P0.05)及MLCK的表达(P0.01);增加PP1和MYPT1的表达(P0.01)。细胞外Ca2+与金雀异黄酮及酪氨酸磷酸化抑制剂A47有协同效应。硝苯地平和毒胡萝卜素可废除该效应。结论:低细胞外Ca2+水平增强了金雀异黄酮和酪氨酸磷酸化抑制剂A47的血管舒张作用。L型电压门控Ca2+通道(L-VGCC)和肌浆网Ca2+库(SR)参与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43.
IL-17作为前炎症因子参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过程。它主要由CD4+T细胞的一个亚群--Th17细胞分泌释放。目前,IL-17在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引起了医学界广泛的关注,抗IL-17A抗体已经生产并进入临床实验,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等疾病。但其在类风湿关节炎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其有效性亦尚需进一步探讨。本文主要针对IL-17家族的各个亚型的表达、调控、生物学作用及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关系进行阐述,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4.
45.
目的:构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高表达工程菌株,以获得具有生物学活性的重组TRAIL蛋白.方法:合成TRAIL基因,转到大肠杆菌中,IPTG诱导获得成功表达;进一步优化,增加可溶形式的蛋白质.利用硫酸铵对发酵液进行沉淀,经Ni柱、阴离子和阳离子交换柱层析,最终获得蛋白质纯品,对其进行体外活性检测.结果:经过IPTG诱导后,TRAIL达到菌体总蛋白的30%;经过优化,可溶形式蛋白达到55%.纯化获得纯度高于95%的TRAIL样品,体外测活结果表明:TRAIL蛋白能有效抑制多种肿瘤细胞增殖,抑制率达到70%-92%.结论:重组TRAIL以可溶形式得到高效表达,且具有较好的生物学活性,为其开发成药用蛋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6.
新疆阿魏内生真菌菌群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新疆阿魏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方法,了解其状况,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其作用机理及应用价值提供基础。【方法】采用微生物学研究方法与技术,对新疆阿魏不同年份、不同部位的内生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通过分离率、分离频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等分析新疆阿魏内生真菌的分布、多样性及偏好性。【结果】本研究共分离得到内生真菌140株,经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别归属于18个属,其中,短梗霉属、链格孢属和叶点霉属为优势菌群,分别占总菌株数量的25.7%、16.4%和15.7%。不同年份的新疆阿魏中1-2年生新疆阿魏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最高,分别为1.12和0.51,开花年份新疆阿魏的丰富度指数最高,为1.40;不同组织的新疆阿魏中,根的三项多样性指标最高,分别为1.27、1.26和0.55。此外,不同年份新疆阿魏中1-2年和3-4年生新疆阿魏中内生真菌菌群相似性系数最大,达到0.63;不同组织新疆阿魏中则以叶与茎中的相似性系数稍高,达到0.50。【结论】新疆阿魏不同年份及不同部位中的内生真菌分布及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具有一定的年份及组织的专一性。  相似文献   
47.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啶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磷酸化胞外反应激酶(phosphoryltion of 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p ERK)、磷酸化c 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hosphoryltion of Camp response element bound protein,p CREB)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54只,6~8周龄,体重180~2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n=18):假手术组(S组)、慢性神经病理性痛组(C组)和右美托咪啶组(D组)。S组仅分离坐骨神经但不结扎,C组和D组采用结扎坐骨神经的方法制备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的神经病理性痛模型,D组于术后即刻开始至处死前1d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啶50μg/kg,1次/d,S组和C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于术前1 d、术后3、7、14 d时以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测定大鼠机械痛阈和辐射热的缩足潜伏期(paw withdrawl latency,PWL)测定大鼠的热痛阈,并于术后测定痛阈后灌注处死大鼠,取L4-6脊髓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脊髓背角神经元p ERK、p CREB的表达水平。结果:与S组比较,C组和D组术后3、7、14 d时MWT降低,TWL缩短,脊髓背角p ERK、p CREB表达上调(P0.05);与C组比较,D组术后3、7、14 d时MWT升高,TWL延长,脊髓背角p ERK、p CREB表达下调(P0.05)。与术前1 d比较,C组和D组术后3、7、14 d时MWT降低,TWL缩短;与术后3 d时比较,C组和D组7、14 d时MWT降低,TWL缩短,脊髓背角p ERK、p CREB表达上调(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可减轻大鼠慢性神经病理性痛,抑制p ERK、p CREB的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8.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七氟醚(Sev)、异氟醚(Iso)对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凋亡及对顺铂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骨肉瘤MG63细胞。用噻唑蓝比色法(MTT法)检测不同浓度七氟醚和异氟醚对MG63细胞增殖的影响。平板克隆形成检测不同浓度七氟醚和异氟醚对MG63细胞克隆形成率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七氟醚、异氟醚对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P0.05),相对其它浓度5.1%Sev和2.6%Iso抑制作用更明显(P0.05)。七氟醚、异氟醚对骨肉瘤MG63细胞克隆形成有抑制作用(P0.05)。不同浓度Sev、Iso促进MG63凋亡作用不明显(P0.05)。2.5%Sev、2.0%Iso使骨肉瘤MG63细胞对顺铂诱导的凋亡率降低(P0.05)。结论:不同浓度的七氟醚、异氟醚可抑制骨肉瘤MG63细胞的增殖及克隆形成,高浓度的七氟醚、异氟醚对其增殖抑制作用更明显。七氟醚和异氟醚不促进骨肉瘤MG63细胞的凋亡,但可以降低其对顺铂化疗敏感性。  相似文献   
49.
[目的] MotA是细菌的鞭毛马达蛋白,是跨膜质子通道的重要组成结构之一,在调控鞭毛运动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探究了Azorhizobium caulinodans ORS571中鞭毛马达基因motA对菌株表型和植物互作的影响。[方法] 通过同源重组原理和三亲接合转移方法构建突变菌株∆motA,测定野生型与突变体在菌体生长、运动、固氮、胞外多糖合成、生物膜形成及根系定殖能力的差异。[结果] 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菌体生长没有明显差异,但其运动能力完全丧失,固氮、胞外多糖合成、生物膜形成及根系定殖能力减弱。[结论] MotA鞭毛马达蛋白对A.caulinodans ORS571的运动、固氮、胞外多糖合成、生物膜形成及根系定殖能力均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50.
树鼩肝细胞体外分离培养体系的复建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鼩(Tupaia Belangeri)与人和灵长类亲缘关系较为接近,是乙型肝炎研究中备受关注的小动物模型,而其原代肝细胞的分离和培养则是建立HBV体外感染模型及应用和基础研究的关键的第一步,但由于以往的文献报道均较为简要,需要较长时间的摸索。本研究通过与机械分离法的直接比较,验证了两步灌注法在树鼩肝细胞分离中的优越性。进而发现,在分离后的体外培养过程中,二甲基亚砜不仅能够促进和维持原代肝细胞的分化,而且能够显著地抑制纤维状细胞群的出现。同时,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表皮生长因子(EGF)能够促进肝细胞在体外长期存活。在此优化的条件下,原代培养可持续4—5周,并且较多的细胞聚集形成类似肝窦结构的形态,从而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机理研究和药物筛选提供了必备的先决条件,也为丙型肝炎病毒和丁型肝炎病毒及单纯疱疹病毒等研究和药物筛选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