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4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318篇
  106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64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用Bacillussphaericus63菌为材料,经DNA-Sepharose和CibacronBlueF3GA-Sepharose两步亲和层析,将Bsp63Ⅰ纯化到均一程度。酶比活力达61400U/mg蛋白。用凝胶过滤法测得该酶分子量为113800。该酶样品在SDS-PAGE中呈现为一条蛋白带,并测得其亚基分子量为56800。用DNS-Cl法测得该酶N-末端氨基酸为丙氨酸。上述结果表明该酶分子是由两个相同亚基组成。  相似文献   
32.
生态位模型通过拟合物种分布与环境变量之间的关系提供物种空间分布预测, 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有广泛应用。激光雷达(LiDAR)是一种新兴的主动遥感技术, 已被大量应用于森林三维结构信息的提取, 但其在物种分布模拟的应用研究比较缺乏。本研究以美国加州内华达山脉南部地区的食鱼貂(Martes pennanti)的分布模拟为例, 探索LiDAR技术在物种分布模拟中的有效性。生态位模型采用5种传统多类分类器, 包括神经网络、广义线性模型、广义可加模型、最大熵模型和多元自适应回归样条模型, 并使用正样本-背景学习(presence and background learning, PBL)算法进行模型校正; 同时对这5种模型使用加权平均进行模型集成, 作为第6个模型。此外, 一类最大熵模型也被用于模拟该物种的空间分布。模型的连续输出和二值输出分别使用AUC (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以及基于正样本-背景数据的评价指标Fpb进行评价。结果表明, 仅考虑气候因子(温度和降水)时, 7个模型的AUC和Fpb平均值分别为0.779和1.077; 当考虑LiDAR变量(冠层容重、枝下高、叶面积指数、高程、坡度等)后, AUC和Fpb分别为0.800和1.106。该研究表明, LiDAR数据能够提高食鱼貂空间分布的预测精度, 在物种分布模拟方面存在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3.
目的:观察肝硬化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通过CCL灌胃构建小鼠的肝硬化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肝硬化进程中血清内毒素及炎性因子IL-1、IL-6、TNF-α水平的变化;采集肝硬化小鼠新鲜粪便,通过荧光定量PCR实验检测肠道目的菌群的改变。结果:肝硬化小鼠肠道中拟杆菌属和梭菌属细菌显著减少,韦荣球菌属、肠杆菌属和肠球菌属细菌显著增加;随着肝硬化进程的加重,小鼠血液中内毒素及炎性因子水平显著提高。结论:肝硬化导致小鼠肠道菌群失调,促进了血液中内毒素及炎性因子水平的提高,形成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34.
广西武鸣产出广西地区迄今唯一一件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东方广西龙(Kwangsisaurus orientalis)。受限于20世纪50年代研究条件,有关该化石产出地点、地层层位和时代信息一直比较模糊,对后人阐述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演化过程及探究鳍龙类在华南的古地理迁移历史造成了一定阻碍。本文从岩石地层学和生物地层学入手,结合高精度同位素年代学定年结果,对武鸣地区早、中三叠世地层进行了综合分析,着重研究了含东方广西龙地层的岩性组合、生物群面貌及地层时代。东方广西龙产于板纳组薄层泥晶灰岩中,伴生有丰富的菊石化石,所属地层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对含东方广西龙地层上部层状凝灰岩中具有岩浆韵律的锆石进行了SIMS原位U-Pb年代学测试,获得了(244.2±0.7)Ma的绝对年龄值,时代相当于安尼期中晚期。东方广西龙时代的厘定排除了鳍龙类早三叠纪世晚期在下扬子区和右江盆地同时出现的原有结论,同时同位素年代学新证据证实广西武鸣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与贵州盘县海生爬行动物群基本同期,表明了鳍龙类在华南东部起源后在三叠纪中期向西南地区辐射扩散范围的广阔性和适应环境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35.
采用水培方式研究了LaCl3对140 mmol·L-1 NO3-硝酸盐胁迫下黄瓜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硝酸盐胁迫显著降低了黄瓜幼苗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叶片Mg2+ ATPase、Ca2+ ATPase活性也随之降低;硝酸盐胁迫7 d,黄瓜幼苗叶片光合速率的降低以气孔限制为主,叶片AQY与CE下降,胁迫12 d则以非气孔限制为主.硝酸盐胁迫下,外加LaCl3可以使黄瓜叶片保持较高的Mg2+ ATPase、Ca2+ ATPase活性及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尤其是外加低浓度(20 μmol·L-1)LaCl3显著增加了叶片类胡萝卜素含量;LaCl3还具有降低气孔关闭、改善叶片气体交换功能,减缓叶片Fv/Fm、ФPSII、AQY、CE及qP的降低幅度等作用,使叶片在盐胁迫下保持较高的光能利用率及CO2同化能力.20 μmol·L-1 LaCl3可以有效缓解硝酸盐对黄瓜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而200 μmol·L-1LaCl3在胁迫初期对黄瓜幼苗有缓解效果,后期则效果不明显.该结果可为设施土壤的改良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6.
澳洲大蠊卵孵化期43~54天,每个卵鞘可孵出若虫13~30只;若虫经9~12个龄期,生长发育202~385天后羽化,同时对水的需求优于食物;成虫寿命11~324天,一生产卵鞘3~27个。完成一个世代约346天。每个世代理论上种群的数量可增加133倍,但因自然死亡等原因,实际只增长约5倍。澳洲大蠊一年四季均可见,主要在厨房,6月份为密度高峰期,夜间10点为活动高峰期。冬季以卵鞘、若虫和成虫越冬。该蠊分布于福建大部地区,其分布范围及种群数量随年均气温的下降和北纬度的增加而缩小减少。  相似文献   
37.
鲁梅  黄庆华  崔宁  许传田 《微生物学通报》2017,44(10):2407-2414
【目的】近年来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在国内鸡群呈现流行趋势,尤其是变异毒株的出现,加剧了对鸡群的危害。鸡主要组织相容复合体蛋白(MHC I)通过特定的基序结合抗原表位多肽,进而识别感染病毒的细胞并引起免疫反应,达到清除病毒的效果。鉴定BF2*15鸡主要组织相容复合体(MHC I)的结合基序。【方法】采用同源建模、分子动力学和分子对接等计算方法,构建了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N蛋白表位多肽和鸡MHC I BF2*15之间的复合物结构,来探索BF2*15识别抗原表位多肽的潜在结合基序。【结果】通过对该复合物的相互作用关系分析,鉴定出BF2*15鸡主要组织相容复合体(MHC I)的一条潜在结合基序"x-Arg-xx-x-Arg"。【结论】解释了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N蛋白CTL表位与BF2*15鸡MHC I基序的相互作用原理,该研究结果对了解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免疫机制以及基于特定基序筛选和设计通用疫苗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8.
用万能引物PCR法从YAC中分离制备荧光原位杂交探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庆华  黄浩杰 《遗传学报》1998,25(5):403-408
报道了一种从微量且未知碱基顺序的YAC DNA中制备FISH探针的新方法——万能引物PCR(UP PCR),即把复性后的UP-Linker连接于PFGE分离后经Alu Ⅰ酶切的YAC DNA上,再用UP对其进行PCR扩增和标记。由于Alu Ⅰ的广谱性和UP与Linker长度不同等,使该法能根据PCR效率调节扩增产物的广泛性向特异性的转变,且产物能覆盖YAC嵌入DNA的全长。此法制备的人21号染色体FISH探针,特异性强,杂交信号明亮,21号染色体的检出率高。该法稳定简便。  相似文献   
39.
目的:观察SD大鼠缺血再灌注肾损伤足细胞表面相关蛋白(podocin)表达的变化,探讨podocin分子在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30只和模型组(M组)30只,各组又分为lh、3h、6h、12h、24h、48h六个亚组,每个亚组各5只.采用Westemblot蛋白印迹法检测肾皮质足细胞podocin蛋白表达.并观察各组血肌酐、尿素氮的变化.结果:与S组相比,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M组尿素氮于6h开始升高,且48h达高峰(P<0.05);血肌酐48 h才升高(P<0.05).Podocin 蛋白在3h表达开始下降,以后随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podocin蛋白的表达逐渐下降,且48h组下降最明显(P<0.01).结论:(1)缺血再灌注肾损伤时大鼠肾功明显发生改变,尿素氮早期开始升高,血肌酐晚期升高明显,说明造模成功.(2)大鼠肾脏足细胞podocin的蛋白表达随着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改变,早期下降不明显,3h组开始逐渐下降,48h组下降最明显.此结果表明podocin蛋白在肾脏缺血再灌注肾损伤表达减少.我们可以推想在缺血再灌注肾损伤时,podocin随缺血时间延长而表达逐渐减少的同时,也破坏了与足细胞相关蛋白之间的联系,这种关系的破坏最终导致足细胞受损.通过对足细胞表面蛋白podocin的研究,对将来肾脏足细胞损伤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0.
2011年在福建漳平奇和洞发现的距今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遗骸"奇和洞III号",是迄今在福建地区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古人类头骨,为探讨华南更新世晚期向全新世过渡阶段人类的体质特征及现代人群的形成与分化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本文对这件头骨进行了研究,奇和洞III号为35岁左右的男性个体,牙齿龋病严重,推测当时人类的经济模式主要以农耕为主。通过与更新世晚期柳江、山顶洞101号及14组新石器时代人类头骨的比较,发现奇和洞III号头骨兼有更新世晚期人类及新石器南、北方居民的混合体质特征:奇和洞III号头骨长而脑量大,似更新世晚期人类;其高而狭窄的面部、宽阔而低矮的鼻部,呈现出不同于南、北方人群的特殊体质特征。主成分分析显示,奇和洞III号与对比的新石器时代各组在头骨的测量数据上没有表现为明显的南、北地区间差异,但在头骨的测量指数或形状上存在时代和地区间的不同。本文研究为新旧石器过渡阶段人类体质特征的变异提供了进一步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