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7篇 |
免费 | 27篇 |
国内免费 | 145篇 |
专业分类
55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15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24篇 |
2013年 | 19篇 |
2012年 | 22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20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22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18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3篇 |
1966年 | 2篇 |
1964年 | 3篇 |
1958年 | 2篇 |
195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271.
我国在石器时代早已知道养蚕,所以家蚕各种疾病的发现和记录亦以我国为最早。用低温催青方法制成家蚕的不越年种,而使一年内能养蚕七、八次,也是我国劳动人民早已创造的卓越方法。凡此,均是研究昆虫学历史的人所想知道的。现在先说蚕病。 蚕的白僵病记录最早,《神农本草经》有白僵蚕入药,列为中品说: “白僵蚕味咸,主小儿惊痫夜啼,去三虫,灭黑(皮干),令 人面色好,男子阴疡病,生产泽”。神农虽是一个不可信的神话人,但其编写成书当不迟于战国时期。近人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考定以为是扁鹊门人子仪所著,那就至少在春秋战国之交。即公元前五世纪已有蚕的白僵病记载了。约一千年后,陶弘景(452—530年)《本草经注》说: “人家养蚕时,有合箔皆僵者”。可见此病传染性很强,在南朝梁代为害甚烈。当时怎样治病,无可稽考。 相似文献
272.
为探讨供磷(P)对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生长和养分状况的影响,采用土培的方法,研究了不同供磷水平下米老排苗木的生长、养分含量、养分累积量和P吸收效率。结果表明,随着供P水平的提高,米老排苗木的苗高、生物量和养分累积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地径呈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叶片和全株中的养分含量变化一致,氮(N)含量变化不明显,钾(K)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而P含量明显提高;P吸收效率呈现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在单株供P为30 mg时,米老排苗木的叶生物量、根生物量、叶片中N累积量及P吸收效率最大。当供P水平达到45 mg时,米老排苗木的苗高、茎生物量、总生物量、叶片中的P、K累积量和全株中的N、P、K累积量均达到最大值。而供P水平达60 mg时,米老排苗木苗高、生物量、养分累积量和P吸收效率均明显下降。这说明适合米老排苗木生长的供P水平为每株30~45 mg。 相似文献
273.
红尾副鳅耗氧率和窒息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封闭流水式装置测定了红尾副鳅的耗氧率变化及窒息点。结果表明,红尾副鳅耗氧率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减小,红尾副鳅其耗氧率昼夜变化差异显著(P<0.05)。在水温14.0℃时,平均体重4.0 g的红尾副鳅的平均耗氧率为0.1659 mg/(g·h),日平均耗氧率为0.1389 mg/(g·h),夜间其平均耗氧率为0.1930 mg/(g·h);平均体重为7.9 g的红尾副鳅的平均耗氧率为0.1175 mg/(g·h),日平均耗氧率为0.1099 mg/(g·h),夜间其平均耗氧率为0.1251 mg/(g·h);平均体重9.5 g的红尾副鳅平均耗氧率为0.0534 mg/(g·h),日平均耗氧率为0.0509 mg/(g·h),夜间平均耗氧率为0.0559mg/(g·h),窒息点为1.137 mg/L。本研究表明红尾副鳅为耗氧率和窒息点较高的鱼类。 相似文献
274.
厦门岛海滩海洋线虫数量及其种类分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了 5个月份对厦门岛海滩的海洋线虫数量和种类分布进行了研究。该海滩为沙、泥质滩 ,其低潮区的表面覆盖一层较厚的泥质。结果显示 ,5个月份中线虫密度最大可以达到 ( 2 6 7± 0 39)× 1 0 6个 m2 ,最小 ( 1 6 1± 0 1 7)× 1 0 6个 m2 ,且 5个月份的线虫平均密度之间没有很显著的差异 (P >0 0 1 )。线虫的数量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层 ,即种群数量的大部分集中于上层 ,并且这种分布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点。 5个月份中线虫的优势种类相对较为固定 ,而垂直分层的较深层中线虫种类有较明显的变化。在比较其它海区类似沙滩资料的基础上 ,对本文的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75.
海洋药用动物海龙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龙是一种重要的海洋中药 ,具有激素样、抗疲劳、抗癌等作用 ,提高机体免疫力 ,使心肌细胞收缩力增强等生理功能。在水产养殖、食品和医药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对海龙的分类、产地、成分分析以及海龙的药用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76.
2008-2010 年对广东上川岛猕猴自然保护区及周边进行鸟类资源调查, 研究海岛生态环境差异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共记录鸟类11 目32 科79 种, 留鸟占55.7%, 陆鸟占70.9%; 优势种为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和白鹭(Egretta garzetta)。总体鸟类多样性指数H’为3.210、均匀度指数J 为0.740。村落农田鸟类种类最多, 有51 种, 其次是陆生森林46 种, 海岸37 种。各生境H’排序为: 村落农田>陆生森林>海岸, 而J 则为村落农田>海岸>陆生森林。村落农田在大尺度上属于陆生森林和海岸之间的生态交错带, 多样化水平高; 而从陆生森林直接到海岸的生境梯度较陡,导致其多样性低, 鸟类种类数量差异大。 相似文献
277.
选择同一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无性系幼苗为研究对象, 通过设计邻株竞争处理和3个供磷水平的室内沙培模拟试验, 采用破坏性收获方式, 分别于试验初期,中期和末期测定不同竞争与供磷水平条件下杉木幼苗光合特性和生物量分配的变化规律, 综合分析邻株竞争对低磷环境杉木响应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 竞争处理,供磷水平和胁迫时期三者对杉木幼苗4个光合特性指标的影响均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p < 0.05), 而对生物量分配的交互作用未达显著水平(p > 0.05).低磷和不供磷处理条件下杉木幼苗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明显较低, 其中缺磷胁迫和邻株竞争对叶片气孔导度的降低具有叠加效应.随着竞争和低磷处理时间的延长, 杉木幼苗叶片蒸腾速率逐渐降低, 但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而根系生物量和根冠比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78.
鸟类和蚂蚁对桃金娘种子传播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中国科学院鹤山丘陵综合开放试验站观察研究了鸟类和蚂蚁对桃金娘 (Rhodomyrtustomentosa)种子的传播。据野外观察和网捕法所捕鸟的情况可知 :红耳鹎 (Pycnonotusjocosus)和白头鹎 (P .sinensis)两种鸟传播桃金娘种子 ,白头鹎比红耳鹎的数量多。在网捕到的红耳鹎和白头鹎的粪便中收集到的桃金娘种子分别为 8.0± 3.0粒/只和 10 .0± 2 .0粒 /只。在显微镜下观察经过鸟消化道的桃金娘种子都没有破损。传播桃金娘种子的蚂蚁有全异巨首蚁 (Pheidologetiondiversus)和梅花山大头蚁 (Pheidolemeihuashanensis)。它们传播的最远距离分别为 4m和 5m ,平均为 1.1± 0 .0 9m和 1.3± 0 .0 7m。全异巨首蚁占样地蚂蚁个体总数的 6 0 .0 % ;梅花山大头蚁占个体总数的8.1% ;余下的为其他种蚂蚁。每个全异巨首蚁蚁巢平均贮藏桃金娘种子 195 .0± 82 .9粒 ,其中 73.2 %是完好种子。每个梅花山大头蚁蚁巢平均贮藏 2 8.8± 11.4粒种子 ,全部是完好种子。林窗、闲置的空旷地、植物群落交错带都有桃金娘实生苗。在阳光充足的全异巨首蚁和梅花山大头蚁蚁巢边也有桃金娘实生苗的存在 相似文献
279.
2020年1月,广东省陆续从湖北省武汉市输入多例疑似新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的病例,经检测为SARS-CoV-2核酸阳性的实验室确诊病例。为进一步了解SARS-CoV-2毒力,满足药物研发和疫情防控等需求,并建立SARS-CoV-2分离方法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本研究使用Vero-E6细胞,选择一例经Real-time RT-PCR鉴定为SARS-CoV-2阳性的肺泡灌洗液进行接种,逐日观察,肺泡灌洗液接种的细胞管4d出现疑似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CPE),再进行第二代接种2d出现病变,提取核酸进行鉴定,为SARS-CoV-2阳性。经二代测序成功获得全基因组序列,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本次分离的毒株为SARS-CoV-2。 相似文献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