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0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4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66年   2篇
  1964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深圳河口福田泥滩海洋线虫的种类组成及季节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7年4个季度在深圳河口福田泥滩3个取样站采到海洋线虫28种,隶属于3目13科22属。优势种是微口线虫(Terschellingia spl.)、蚕咽线虫(Daptonema sp1.)、Metalinhomoeus sp.和拟齿线虫(Paradontophora sp.)4种。春季海洋线虫密度最高,冬季次之,夏季第三,秋季最低。深圳河口福田泥滩的海洋线虫群落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具有相似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2.
邹丽容  方芳  陈则 《中国病毒学》2004,19(2):105-109
为了检测表达CD40L的质粒能否作为核酸疫苗佐剂提高A/PR8/34流感病毒血凝素(HA)DNA疫苗的免疫应答,构建了表达鼠CD40L的质粒,并将它与A型流感病毒的 HA DNA疫苗用电击的方法共同免疫BALB/C小鼠(各30μg),免疫两次,间隔三周,第二次免疫后1周,用致死量流感病毒A/PR8/34攻击.发现与单独免疫30μg HA相比,血清中抗HA的IgG抗体量明显提高,且以IgG2a抗体提高为主,小鼠体重减轻非常少且体重恢复加快.实验结果显示,CD40L能作为流感病毒核酸疫苗佐剂,提高小鼠抗流感病毒攻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3.
贵州省安龙县狂犬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为了探讨局部地区暴发流行的因素,对2004年与2005年间在贵州省安龙县及其周边发生的人间狂犬病进行个案调查,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犬脑组织中的狂犬病毒抗原,用RT-PCR法扩增G基因片段,测定核苷酸序列并构建系统发生树进行遗传特征分析.自1994-2003年安龙县报告无人间狂犬病疫情,但于2004与2005年分别报告44例与27例人狂犬病.71例狂犬病患者中68人被犬所伤,3人被猫所伤.在有完整记录的69例患者中,潜伏期平均为47.5d(10~282),13例狂犬病患者的潜伏期≤15d(18.84%);32例的潜伏期≤30d(46.38%),尤其是在2004年的患者中,潜伏期≤20d的病例有13例,占30%.2005年在疫点周围采集的85只犬脑组织中,5只犬脑组织狂犬病毒抗原阳性,阳性率为5.88%.A13株与A48株病毒之间的G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6.5%,与已报道病毒株比较发现,A13株与广西分离株有最高的同源性,而A48株却与印度尼西亚分离株SN01-23的同源性最高.比较分析两株病毒G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发现包括GⅠ、GⅡ,以及GⅢ抗原位点内的区间,A13与A48分别有19和28个氨基酸位点发生了氨基酸的替代.用全G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系统分析发现,两株毒株全为Ⅰ型狂犬病毒.结果表明引起安龙县的狂犬病流行的病毒不是新型狂犬病毒,犬饲养量大与病毒携带率高是狂犬病发病暴发流行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64.
Ⅱ型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发现和应用,革命性地推动了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的发展。不管从酶本身的理论研究或从工具酶的应用研究方面来说,都必须首先确定酶促反应系统的最适条件以及各种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但是目前关于这类酶促反应条件的确定,多数是根据定性实验和经验,很少是根据定量实验作动力学描述。  相似文献   
165.
茶叶锌、硒含量变化与种植土壤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贵州4个茶叶产地(贵定、都匀、凤冈、湄潭)生产的新鲜茶叶(贵定云雾茶、都匀毛尖、凤冈锌硒茶、湄潭翠芽)及种植土壤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茶树叶片及种植土壤的锌、硒含量,研究不同土壤类型及不同深度土壤锌、硒含量的差异;茶树当年生新叶(一芽二叶)和生长1年以上老叶的锌、硒含量变化;土壤锌、硒含量与新老叶片锌、硒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随着茶园土壤深度(0~20 cm,20~40 cm)的增加,锌含量增加了2.0%~18.0%,而土壤硒含量则没有明显变化;不同样地土壤和同一样地土壤不同深度的锌、硒含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Sig.0.01),但差异未见明显规律;茶树新叶锌、硒含量比老叶分别高2.3~4.0倍和1.2~3.0倍;新叶的锌、硒含量与土壤锌、硒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且新叶中的锌、硒含量之间也呈正相关关系。表明土壤中的锌、硒含量来源于成土母岩并直接影响茶叶的品质,因此合理选择土壤类型对种植优质茶和规划发展茶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6.
为评估贵州特有植物长柱红山茶(Camellia mairei var.lapiden)的资源现状,采用样方法对其种群年龄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柱红山茶种群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种群密度以中龄树>老年树>幼龄树;不同发育阶段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不同,幼龄树和中龄树均呈显著集群分布,老年树接近集群分布或随机分布;种群的3个发育阶段之空间关系不密切,均表现为负相关或不相关。长柱红山茶由于其繁殖生物学特性和受其群落之种内、种间竞争及生境异质性的影响而趋于濒危和灭绝。因此,建立长柱红山茶就地保护区和开展引种栽培,扩大其栽培种植范围以增加种群数量是保护长柱红山茶种质资源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7.
随着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中杀菌灭藻剂的长期及不科学使用,细菌对杀菌灭藻剂的抗药性问题日益严峻。研究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相关细菌的抗药性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及实用价值。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硫酸盐还原菌对各类杀菌灭藻剂的抗药性及其抗药性机制的研究进展,内容主要涉及细菌对杀菌灭藻剂的抗性概念、国内外细菌的抗药现状、杀菌灭藻剂的杀菌机制和细菌的抗药机制等。  相似文献   
168.
广东省的鸟类及考察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北靠南岭山脉、东南面向南海,生态环境多样,鸟类种类丰富,但至今没有广东鸟类的总名录,既给广东鸟类保护与管理带来不便,也使研究者对广东鸟类的详细分布地和发现时间无法了解。本文系统总结与整理了各个时期不同学者在广东境内开展的鸟类调查记录。William Heine于1853年4月在广州获得金斑鸻(Pluvialis fulva)和针尾沙锥(Gallinago stenura)的标本,并由John Cassin于1856报道,开启了采集与记录广东鸟类的序幕。从此以后,Robert Swinhoe于1860至1873年间发表了记录广东沿岸鸟类的一系列论文。之后,John David Digues La Touche和Johannes Streich报道汕头的鸟类,Robert Vaughan和Kenneth Hurlstone Jones报道西江的鸟类,Rufolf Mell报道广东山区的鸟类,以及Pierre Jabouille报道了广东南部湛江的鸟类。到目前为止,全省共有野生鸟类555种,其中25种鸟有1个以上的亚种在广东分布;本文标注了每种鸟第1次报道的参考文献,以供将来的研究者参考与查阅。在这些鸟类中,在广东繁殖的鸟有297种,并且以东洋界的种类最多,达211种,占繁殖鸟类比例的71.0%,古北界和广布种分别有25种和35种,占8.4%和11.8%。广东与广西繁殖鸟类种的相似性高于广东与海南岛繁殖鸟类种的相似性。迁徙鸟类是广东鸟类的主要类群,共有277种,占50.0%,而留鸟仅150种,占27.0%,另有128种鸟(占23.0%)在广东既有迁徙的,也有长年定居于此的。广东是迁徙鸟类重要的越冬地,而且是全球濒危鸟种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第2个主要越冬地。由于受饮食文化的影响,黄胸鹀(Emberiza aureola)被非法猎捕并且被食用,使其种群数量大大下降,其中,广东地区是受影响较严重的地区。  相似文献   
169.
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BC)是一种由微生物产生的具有纳米结构的纤维素材料。BC生产的培养基成本偏高,限制了其规模化工业生产和商业应用。为开发新的BC生产原料,通过Cellic CTec 2纤维素酶直接水解硫酸盐和亚硫酸盐两种纸浆废料获得可发酵糖,以其成功制备出BC并研究比较了两种酶解液对BC产量和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硫酸盐纸浆废料获得的BC产量最高,达9.0 g/L,比亚硫酸盐纸浆废料的7.7 g/L高了17%。两种原料制备的BC膜的结晶度分别为61%和66%,比葡萄糖制备的(78%)低。红外光谱分析表明,不同碳源制备的BC膜的成分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0.
以盐碱敏感型番茄品种‘中杂9号’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叶面喷施0.25mmol·L-1亚精胺(Spd)对75mmol·L-1盐碱溶液胁迫下番茄幼苗生长、净光合速率及叶绿素合成前体物质含量的影响,探讨Spd在缓解番茄盐碱胁迫伤害的生理机制。结果显示:(1)盐碱胁迫下番茄叶片叶绿素合成前体物质原卟啉Ⅸ(ProtoⅨ)、镁-原卟啉Ⅸ(Mg-protoⅨ)、原叶绿素酸(Pchl)含量均显著降低,而δ-氨基酮戊酸(ALA)、胆色素原(PBG)、尿卟啉原Ⅲ(UroⅢ)显著积累,UroⅢ到ProtoⅨ的转化受阻,引起叶片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和总叶绿素(Chl)含量显著降低,以及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Pn)、叶面积、叶片相对含水量、地上和地下部干鲜重的生长指标均显著降低。(2)盐碱胁迫下,叶面喷施Spd可显著促进番茄幼苗的生长,抑制叶片内ALA、PBG、UroⅢ的积累,并提高ProtoⅨ、Mg-protoⅨ、Pchl、Chl a、Chl b、Chl含量和相应Pn值。研究表明,盐碱胁迫显著抑制番茄幼苗的生长,叶面喷施Spd可通过缓解UroⅢ到ProtoⅨ的转化受阻程度,促进盐碱胁迫下番茄叶片的叶绿素合成,提高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减轻盐碱胁迫对幼苗生长的伤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