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41.
基因表达调控中的核因子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病毒和动物系统对基因表达调控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发现了顺式作用调节序列,鉴定了序列专一的DNA结合蛋白,DNA与蛋白质相互识别、结合及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中起作用的蛋白质结构域,并且对调节蛋白基因的克隆和序列进行了分析.基因表达调控领域又由于植物基因调控机制取得的发展而得到了补充,文章着重介绍植物基因中的DNA与蛋白质间的作用;植物调节蛋白基因的分离;这一领域的今后研究方向及展望.  相似文献   
42.
‘双优’两性花山葡萄浆果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宏波  张德玉   《广西植物》1994,14(4):349-353
对两性花山葡萄‘双优’及雌性花‘左山一’山葡萄等生长发育规律及其果实性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浆果的生长发育曲线呈单‘S’型,表现出慢—快—慢的生长节奏。双优的果实性状明显优于其它山葡萄品种,而且能够自花结实,但双优的座果率低于‘左山一’。  相似文献   
43.
七十年代末期以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方法的日趋完善,已使细胞生物学在各个领域中取得了惊人进展,细胞生物学已经进入了所谓的“分子细胞生物学”发展阶段。在众多分子生物学方法中,植物基因转移技术格外引人注目,并对推动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尤其是有关基因表达调控、基因标记与分离、细胞分化与发育等重要领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就土壤杆菌T-DNA区的基因在植物细胞分化及发育研究领域中的应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44.
单倍体水稻植株染色体加倍的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近几年来,通过花药诱导或其它手段而进行的单倍体生产已经为获得纯合子品系(homozygous lines)提供了一种快速的方法.在水稻中,通过雄配子发生而再生的植株其绝大多数是双倍体和单倍体,但偶尔也有多倍体和非整倍体单倍体所占的百分率随品种杂交方式及培养基组成或花药的预处理而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45.
施肥干扰对陕北黄土丘陵区三个典型群落结构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陕北黄土丘陵区,为了加快当地植被的恢复速度,结合当地条件,通过小区施肥实验与野外调查,研究了施肥对不同演替阶段的3个典型群落: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长芒草(Stipa bungeana)和铁杆蒿(Artemisia sacrorum)结构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施肥后3个群落中物种的重要值发生改变。猪毛蒿群落中,1年生植物狗尾草(Setaria viridis)重要值减小,而多年生植物阿尔泰狗哇花(Heteropappus altaicus)、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等重要值增大,成为群落中的主要物种;长芒草群落,与对照相比,施肥降低了优势种长芒草的重要性,而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hurica)的重要值明显增大;铁杆蒿群落则随着肥量增加,铁杆蒿的重要值表现为逐渐上升,与对照相比,群落中的伴生种二裂萎陵菜(Potentilla bifurca)、茭蒿(Artemisia giraldii)在处理区的平均重要值有所下降,而演替后期物种达乌里胡枝子的重要值增大。(2)与对照相比,通过施肥,除铁杆蒿群落高肥区密度外,3个群落的高度、生物量和密度均有显著提高,表现为高度和生物量在高肥区达最大,密度在中肥区达最高。3个群落相比,演替前期的猪毛蒿群落提高幅度最大,长芒草次之,铁杆蒿最小。(3)施肥改变了3个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群落类型不同,其变化趋势亦不同。猪毛蒿和铁杆蒿群落Patrick丰富度指数在中肥区达最高,随着施肥量的增加,Margalef(Ima)、Shannon-Wiener(Isw)和Pielou(J)指数产生不同程度的下降,而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I)逐渐增大;长芒草群落则随着施肥量的增加,Patrick指数、Ima、Isw和J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而优势度指数I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6.
系统评述了高等植物开花时程的调控与植物光受体的联系.重点说明了控制开花时程的遗传途径以及光周期途径的有关基因的研究进展.而且对植物光受体调控高等植物开花里程的分子机制作了深入的探讨.高等植物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及发育转变的时程具有重要意义.控制高等植物开花时程及其性别表达的关键就在此过程中.植物光受体参与了高等植物开花时程的调控并起到了重要作用.植物光受体主要包括植物光敏素受体(光敏素A、B、D、E受体)和隐色素受体.近5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对拟南芥及其一系列突变体的研究展示了这一热门领域的广阔的理论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7.
油田硫酸盐还原菌酸化腐蚀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庄文  初立业  邵宏波 《生态学报》2011,31(2):575-582
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 reducing bacteria,SRB)是一些厌氧产硫化氢的细菌的统称,是以有机物为养料的厌氧菌。它们广泛分布于pH值6-9的土壤、海水、河水、淤泥、地下管道、油气井、港湾及锈层中,它们生存于好气性硫细菌产生的沉积物下,其最适宜的生长温度是20-30℃,可以在高达50-60℃的温度下生存,与腐蚀相关的最主要的是脱硫脱硫弧菌(Desulfovibrio desulfuricans)。 它们是许多腐蚀问题的主因,例如油田系统金属管路的腐蚀等。在海上油田生产中,海水常被注入油井用于进行2次采油。富含硫酸盐的海水能加速油藏中SRB的生长,随之H2S大量产生,引起油田水的酸化,H2S具有毒性和腐蚀性,增加石油和天然气中的硫含量,并可能引起油田堵塞。SRB引起的腐蚀问题是拭待解决的最主要问题。国内外治理该问题的途径主要有物理杀灭、添加化学杀菌剂等方法,但是这些方法成本高,持续效果不显著。近几年来国外学者开始重点关注利用生物竞争排斥技术(Bio-competitive inhibition technology,BCX)控制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代谢的方法,该方法的原理为通过加入特定的药剂,激活油藏中的本源微生物或加入外源微生物,使其与SRB竞争营养源或产生代谢物抑制SRB的生长代谢,进而抑制H2S的产生。GMT-LATA的科学家对在厌氧油气储层和开采系统中硝酸盐还原菌的作用进行了最早的研究,认为该细菌可以抑制硫酸盐还原菌的代谢活动。随后BCX技术已经在国外部分油田得到了应用,国内还没有在海油生产中应用的报道,但是也有学者对该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8.
山西太岳山油松群落对采伐干扰的生态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群落受到采伐干扰后的生态响应程度一直是森林生态学领域关注的研究前沿。本文以太岳山的油松林为对象,选择受不同采伐干扰强度和恢复时间的4块样地,通过固定标准地群落的调查获得数据资料,选用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λ)、Shannon-Wiener指数(H')、均匀度指数(E1)和Jaccard、Sprenson两种相似性指数,研究油松林对不同采伐方式生态响应,探讨不同采伐干扰强度和恢复时间下油松林生物多样性变化和更新演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受采伐干扰的样地中阳性植物的种类明显增多,随着恢复时间的增长,植物处于生长逐步旺盛、物种逐步丰富的阶段,其种类组成表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由喜阳植物垄断到耐阴种类不断增多、种类由少变多的动态特征。2)适度的择伐可以提高群落整体的多样性,但皆伐则降低了群落的综合物种多样性。3)受相同择伐强度干扰后,群落之间保持了最高的相似性,皆伐干扰使群落环境有了本质的变化,与天然林的物种相似性最低。4)受采伐干扰后形成的次生林内,恢复初期中更新幼苗幼树出现6个树种,主要以油松和辽东栎(Quercus liaodungensi)为主。天然林中的环境最有利于油松幼苗的生长,择伐后恢复初期18a间幼树数量最高,幼苗数量最低,皆伐后更新幼苗幼树数量最少,环境条件最不利于更新。  相似文献   
49.
应用于禾谷类作物转化中的报告基因邵宏波,初立业(四平师范学院生物工程研究室,吉林四平136000)关键词禾谷类作物,报告基因,基因转移由于基因转移技术的发展,目前已经产生了许多的转基因禾谷类作物。为了利用基因工程方法改良禾谷类作物的品质与重要的农业性...  相似文献   
50.
现在,有多种农作物用原生质体培养和融合已获得成功,为农作物的改良找到了一种实用的方法。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到现在,已经能使那些难于培养成功的、单子叶植物的原生质体植株培养成功。茄科植物的原生质体培养较多,如烟草属、曼陀罗属和牵牛属植物的成功杂交,而且也促使茄属和番茄属体细胞杂交成功,伞形科植物如胡萝卜与相关种的杂交已获得成功,芸香科中的柑桔属间体细胞杂种已获成功,豆科植物中,苜蓿、三叶草和百脉根等牧草,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